生态一体化保护治理实践研究
——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例
2024-01-03马发兵MAFabing庞东喆PANGDongzhe
马发兵MA Fa-bing;庞东喆PANG Dong-zhe
(①郑州大学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②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1 走进乌梁素海
1.1 乌梁素海旧轮回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3],2008 年,乌梁素海污染达到顶峰,出现面积高达8 万多亩、持续时间长达五个月的黄藻,导致湖面被覆盖,水体发生严重污染。乌梁素海流域曾一度成为汇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退水的“污水池”。2017 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监督整改方案中指出:“乌梁素海接纳河套地区90%以上农田排水,超过36%的总氮、55%的化学需氧量和62%的总磷来自农业污染,农田排水是乌梁素海污染主要来源。”[4]乌梁素海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也日益增加。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外部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影响,还因为内部生态环境被破环带来的生态破坏。另外长期超出负荷,资源消耗,无法恢复的“体力透支”,所有的这些因素叠加都在驱使着乌梁素海流域走向灭亡,塞外明珠的光亮一点点消散。
1.2 乌梁素海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为改变乌梁素海流域等地区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现状,2018 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2019 年5 月,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一体化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如图1 所示一体化治理后的现状。历时五年,2022 年12 月31 日乌梁素海生态修复项目正式竣工,复活了面临消失的乌梁素海流域,乌梁素海流域面貌焕然一新,再现塞外明珠美丽风采。
图1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后现状
2 一体化保护治理设计理念与实施
2.1 一体化保护治理设计理念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以构筑我国北疆万里绿色城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按照“一中心、二重点、六要素、七工程”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一中心”即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中心,“二重点”即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六要素”即围绕流域内沙漠、矿山、林草、农田、湿地、湖水等生态要素开展系统治理,如图2 所示“七工程”就是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上,分时间、分步骤、分区域,通过三年的时间,充分考虑资金年度投入强度、可行性及地方政府的实施能力,优先启动对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项目。
图2 项目系统结构图
项目设计及空间布局贯彻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布局合理,统筹考虑了乌梁素海各区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自然生态各要素,体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5]要求;工程类型合理,能聚焦生态受损、开展修复治理最迫切的重点区域和工程。
2.2 一体化保护治理实施
根据“尊重自然、差异治理”的主要原则,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规划方法,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为6 个主要治理区域,如图3 所示形成“四区、一带、一网”的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括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河套灌区水系生态保护网、乌梁素海水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阿拉奔草原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乌拉山水源涵养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区、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区。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展乌梁素海生态系统修复,创新性提出“4233”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即4 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2 大神器,矿山3 重治理,海堤整治3 步施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和系统化治理,解决“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所导致过度重视部分而忽略整体,项目之间缺乏协同的问题,打破各个生态系统的边界。
图3 工程分区
2.2.1 矿山生态修复主要采用“三重”治理
如图4 所示,第一重通过“磨腮削骨”,对边坡陡立的危岩体进行削坡整修;第二重即“垫坡整容”,修复地形地貌。对于“凹陷式”露天矿坑和“山坡式”矿坑分别采用废渣回填和垫坡的方式进行整容,恢复原有地形地貌。第三重即植被生态恢复。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原土质的利用情况,对经过此前物理修复的边坡采用无人机播撒耐寒草籽,使得植被、地貌景观以及土地功能得以恢复。打破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边界,修山的同时达到水土保持,恢复植被,播撒草种,达到保水、扩林、护草多生态恢复的效果。
图4 矿山“三重”治理
2.2.2 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
主要措施包括:控肥、控膜等措施→城镇、村落污水处理→面源垃圾、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达到减少面源污染,净化城镇村落污水以及间接控氮减磷、提高水质。同时采用精准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优化导料、下料系统,实现分散下料,进而可以保证水肥浓度。通过调田工程,能够有效减少污水进湖,从而保护湖泊。
2.2.3 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通过松木桩围隔网,将治理区域进行分割,逐步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节约工期,并提升治理效果。在治理过程中,首先采用芦苇破碎技术,快速破碎芦苇地,有效提高清淤设备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投入;其次是疏浚底泥快速沉淀技术,运用这种原理将水中悬浮的粒子或颗粒聚集在一起,使管道内的底泥迅速沉淀;最后采用菌床一体化设备,激活水体中有益微生物,同时抑制有害微生物,削减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形成稳定的循环净化系统。高效率达到治理湖泊和保持水循环。
2.2.4 沙漠综合治理
漫漫治沙路正式开展。在治沙工程中,如图5 所示,主要采取四步走战略,首先是机械平沙,平整高大沙丘,使沙丘坡度整体不大于15°,便于植被生长;其次是设置沙障,创新轻型压草覆沙机械,辅助草方格沙障铺设;然后是梭梭种植,种植具有极强的耐旱性、抗逆性及适应性的梭梭树,进一步固定沙丘。其中梭梭树的种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效固沙,而且能够促进当地的发展,梭梭种植同时嫁接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治沙工程的顺利结束,意味着在乌梁素海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顺利进入收关之际。
图5 沙漠综合治理“四步走”
3 一体化保护治理实施效果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收关,大力推进试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态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体系,规划7 个高质量、全覆盖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系列工程,不仅挽救了濒临灭绝的乌梁素海流域,通过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以及全局化、一体化理念,使乌梁苏海流域真正“活”起来,而且带动了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超我们的想象,成功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带动当地长远的发展,实现了乌梁素海从“生态修复”到“生态富民”。
3.1 生态效益方面
首先项目通过流域水环境治理削减了流域污染物的数量,大大提升了乌梁素海水质情况,增加鸟类和鱼类数余万只,成为无数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同时乌梁素海每年可承泄分洪水量2 亿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了黄河流域的水承载风险。
其次通过植被修复新增植被覆盖面积68 平方千米,每年增加植被固碳量10840 吨,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16 万立方米,每年水源涵养量共计1191 万立方米,系统提升乌梁素海作为“北方防沙带”功能。
3.2 社会效益方面
首先是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通过设立一万亩第五人工种植“扶贫示范林区”,成功为当地1200 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为当地村民、牧民带来收入来源;同时提供沙漠种植经验,培训当地村民沙漠种植和滴灌安装操作的相关技术,引导更多村民运用学到的相关技术实现自主创益增加收如,从而彻底摆脱贫困,为当地村民带来价值收益。其次是在乌梁素海流域开展生态产业园建设,助力当地百姓就业和经济发展。项目团队承接了中国和以色列的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该工程采用了中国以及以色列的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措施,确保产业园的农作物清洁、新鲜、绿色的稳定质量,各种农作物高达600 余亩,有助于本地的土壤、空气和灌溉水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改善生态气候,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推动老百姓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3 经济效益方面
首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项目推动流域内3.7 万人口增收。沙漠治理工程中种植的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以及山桃、山杏、酸枣、苹果等适宜农作物,其中肉苁蓉名贵中药材,持续期20 年累计收益336000 万元;通过秸秆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获得经济收益总计772017 万元;中水回收利用产生的收益为201.15 万元/年。生态修复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价值。其次经过生态修复的乌梁素海,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步,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渠道。2023 年十一“双节”假期,乌梁素海流域景区假期的热度暴增,接待游客近3.95 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42.9 万余元。
4 结语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工程综合治理,强化北方防沙带生态功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环境,全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大于单个工程产生的效果总量。本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促进区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并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及相关生态保护工程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