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辉:矢志前沿 做世界视神经再生研究的先驱者
2024-01-03陀艳冯海波
文/陀艳 冯海波
[导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是一位爱摇滚乐的科学家,在音乐的世界里恣意挥洒着激情与快乐,在科研的淳美境界里如痴如醉地研究科学,目标清晰,乐于享受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美。他长期专注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曾利用生物活性材料促进成年大鼠完全离断的视神经长距离再生,并恢复视觉功能,从而成功修复成年大鼠的视觉系统,该研究是中枢神经系统再生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人物简介]
苏国辉,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教授。1973年获美国东北大学协作教育奖、1986年获广东高等教育科技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6年获中国脊髓损伤康复成就奖,2012年在第八届亚太神经再生会议暨第五届泛太平洋干细胞和癌症研讨会上荣获Everfront Award 奖。连续两年入选神经科学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年,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高三开始努力 终成麻省理工博士
苏国辉认为,少年时代,会玩比学习更重要。他年少时顽皮好动,上课经常开小差,放学就去逛街玩耍,或到海里游泳,经常不做作业,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小学毕业后,苏国辉甚至没考上公办中学,几经奔波才考进一家并非重点的私立中学。
“读中学期间,我还是爱玩,还和几个同学组了摇滚乐队,我是主音吉他手。”凭借出色的演出,他们很快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这支起初并不起眼的小乐队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不但常常被邀请去各种舞会、派对表演伴奏,还被出版商邀请去录制过唱片。“做乐手的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不但令我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体会到团队分工合作、创新思想的重要性。”苏国辉回忆说。
苏国辉当时对未来懵懵懂懂。直到高三时,与朋友的一次谈话,才让苏国辉彻底开窍了。“他说,如果想要上大学,就必须通过高考,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要考虑一下未来前程,要做一个对家庭乃至国家都有用的人。”苏国辉便开始努力读书,奈何最后没考上香港大学。但他没想过放弃,经过努力,1968年,他通过了美国东北大学入学和英语托福考试,走上了留学道路。
在美国东北大学读书期间,苏国辉参与了哈佛大学一个与动物遗传学有关的研究,对神经系统产生了兴趣,后来就从药剂学专业转到了生物学。因为在本科阶段发表了论文,毕业后他便顺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也因为有不错的基础,他花三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拳拳爱国心 殷殷报国情
在求学时,苏国辉读了很多科学家的传记,他发现,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虽然研究的领域各异,但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成就,也在于祖国带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面对美国的许多工作机会,苏国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香港。即使回来后困难重重,但他心底里却因能“凭借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可以为国内的神经科学发展尽一份力”而感到高兴。
回国之后,苏国辉在香港大学工作,并创立了香港神经科学学会,经常邀请内地神经科学的专家到香港交流,也常和内地开展合作研究。“我从中受益良多,也认识了很多内地优秀的科学家。”苏国辉说。
苏国辉的研究领域是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此时在这一领域中努力耕耘便成了他的目标。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影响神经保护和再生的因素,包括纳米医学、营养因子、中草药提取物、免疫反应、康复训练等。
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苏国辉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研究,被誉为“世界视神经再生研究的先驱者”。他是第一位证明了“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可以实现再生”的科学家,而他的研究也被学界认为“极具开拓性”。
在有了“改变微环境,视神经可以再生”这个重大科学发现后,他和内地科学家一起合作找出了再生神经的性质,获得199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9年,苏国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他说,比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更重要的是能和更多内地的神经科学家共同推进科学研究。
苏国辉在香港大学退休之后,选择来到暨南大学工作,他主持建立了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汇集了一支优秀的中枢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团队。
科学研究要接地气
苏国辉经常强调:“科研人员做研究,首先看重的应该是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他的许多科研课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非常重要,如果受损后能够再生,瘫痪的人或许能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失明的人也能重见光明,这将改变他们的人生。”
为了开展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在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苏国辉主持建立了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他与团队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视神经的微环境,发现受损的视神经也具有再生能力。苏国辉还带领团队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在大鼠身上进行探索,首次证明成年鼠的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再生。
为了寻求有效的中枢神经保护和功能重建的途径,以苏国辉为带头人的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不断拓展与海外专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中枢神经损伤与修复创新引智基地也获批为2014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亦简称“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该项目旨在研究中枢神经(包括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基本机制。“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为全国中枢神经再生研究的基地,也希望把研究转化到病人身上,让病症得到有效的缓解。”
“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也给了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平台与空间。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工作,贡献国家。”作为一名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科学家,苏国辉近年来推进的一些科研课题非但不“高冷”,还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比如,枸杞子可预防慢性青光眼。为了更好地探索枸杞子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枸杞多糖的关系,苏国辉与暨南大学药学院姚新生院士团队也展开合作交流;运动可预防抑郁症,苏国辉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老鼠的行为进行测试,发现运动能够很好地改善老鼠的抑郁情况,且适用于人类……2008 年至今,他已经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比如确立了脂联素在运动介导神经发生和抗抑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系统研究了枸杞提取物对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从科学角度验证枸杞这一传统药材的价值。
工作之余,书法和音乐是苏国辉的两大爱好。在苏国辉办公室里,一进门就可看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几个书法字,这是苏国辉特意写给自己的,为的是勉励自身摒除杂念,潜心科研工作。
苏国辉一直没有放弃青年时期对音乐的那份热情,偶有空闲,也会饶有兴致地叫上几位朋友合演一曲。每天早晨起来,苏国辉都会坚持做运动,与平常老人跑步、打太极不同的是,他练习的是一套游泳动作,他自己命名为“岸上游泳”,就在家里一边练习一边看电视。同时,他觉得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是很好,趁运动时还可以利用电视练习发音。“其实做什么运动并不是重点,运动最困难在于坚持,所以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坚持下来的一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