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深海中的化石

2024-01-03张景翎

奇妙博物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奥陶纪海洋生物化石

文/张景翎

鲸落到最后阶段,鲸的骨架会变成礁岩,最终成为化石。事实上,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很多其他化石,它们都是亿万年前的生物留下的遗迹。探寻深海化石,是我们人类和亿万年前古生物的对话。

海洋生物大变迁

我们都听说过恐龙大灭绝,但你知道在此之前,海洋生物也经过了许多变迁吗?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波涛”,让我们来到最初的古生代(距今约5.4 至2.5 亿年)海洋。几亿年前,那里是无脊椎动物的天堂。

背部没有脊椎骨的动物,是动物的原始形式。

在古生代的第一阶段寒武纪,有着三片叶子一样的背甲的三叶虫可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在随后的奥陶纪,头足类巨无霸动物遍布海洋,腕足类、四射珊瑚、笔石等海洋生物也极其繁盛,展示着生命的力量。那时候的海洋生物,器官已高度发达,眼睛、脊索等的发育,为生物的进化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全球环境剧烈变化,生物圈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瓦解,从奥陶纪末期开始,地球上爆发了海洋生物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全球海洋物种减少了96%。每一次大灭绝后,海洋会逐渐有生物复苏,又会有全新的生物出现,古鱼类就是在奥陶纪末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后出现的。它们在之后的志留纪开始演化,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种类。从无颌到有颌、从软骨鱼到硬骨鱼,鱼类很快成了海洋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到了志留纪之后的泥盆纪,鱼类的演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志留纪和泥盆纪也被称为“鱼类时代”。

到了距今2.51亿年,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后,生物逐渐复苏,全骨鱼类进入繁盛期。鱼类从软骨硬鳞鱼类到硬骨鱼类,再到真骨鱼类,经历了三部曲式的演化,到1.45 亿年至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时,真骨鱼类已经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鱼非常接近了。与此同时,爬行动物重归海洋,陆地上恐龙开始崛起。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恐龙大灭绝,则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早期海洋的生物印记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动物在几亿年的时间中,相互竞争,不断演变,享受着属于彼此的黄金年代。

菊石的祖先出现在大约4.1 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菊石是一种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运动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壳,壳的表面长有类似菊花的线纹,因而被命名为菊石。菊石从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早期出现,与恐龙一起灭绝于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古生代的海底环境想象图

奇虾,也是一种原始的节肢动物,在距今5.42 亿年至4.85 亿年的寒武纪分布十分广泛,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奇虾的体长超过2 米,以有坚硬外壳的生物为食,应该处在当时食物链的顶端,是史上最古老的肉食动物,人们称呼它是“早期海洋巨无霸”。

奇虾化石

除了奇虾,早寒武纪的海洋中也有了甲壳类动物,这是一种水生节肢动物,如加拿大盾虫、鲎(hòu)等。甲壳类动物直到今天仍然生活在海洋、湖泊中,因此研究这类化石的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保护海洋生物人人有责

从5.4 亿年前开始,海洋生物在不断地演化着、发展着,它们让我们明白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的含义。

如今的地球,从雪山之巅到无边的深海,亿万生命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紧密联系在一起,海洋中的动植物与其他生命形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人类生活区域的不断扩展,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不断减少,近40 年来,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了68%!

我们知道,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会导致生态失衡,进而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意识到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乱捕滥猎海洋生物的违法行为,不要让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出现在我们的时代!

猜你喜欢

奥陶纪海洋生物化石
奥陶纪知多少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海洋生物
浅谈提升重庆奥陶纪经营管理的对策
塔西南坳陷奥陶纪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全球奥陶系底界的“金钉子”问题及我国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划分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