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空寺石窟保护研究

2024-01-03王佳嫒榆林市榆阳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陕西榆林719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悬空寺石窟寺石窟

王佳嫒(榆林市榆阳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陕西 榆林 71900)

悬空寺石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石崖地村古城山北壁的砂岩体上,东距黄河支流无定河约400米,处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缘的交接地带,山大沟深,梁峁起伏,山体基岩裸露。现有编号洞窟6处,窟内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和文字题记,是研究汉文化及游牧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史料。

一、悬空寺石窟概况

悬空寺石窟采用的雕凿方式是在岩壁上凿窟,后期修筑寺院。悬空寺石窟现在的遗存主要分为石窟本体和窟前建筑两部分,洞窟自东向西分别编号为1—6号,其中1号窟保存较好,2—6号窟保存状况一般。1号窟为不规则长方形窟;2号窟为长方形窟,地面两侧各有一个与石窟一体凿成的中心柱;3号窟平面呈梯形;4号窟平面呈长方形;5号窟平面呈不规则纵长方形;6号窟平面呈正方形。

图1 窟顶风化 自摄

1号和5号窟外均有文字题记,均为汉字。

近年来,该地区先后组织开展过多次关于悬空寺石窟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但因为石窟类遗存独特的材质和对环境的特殊需求,悬空寺石窟的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悬空寺石窟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石窟,既是沟通过去与现在、连接时间和空间的桥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悬空寺石窟的病害分析

石窟寺遗址面临多重风险和隐患。在风化、坍塌、流水等内外力作用下,岩石结构失稳,易造成岩体结构性开裂。一旦开裂,石窟在自然环境中被毁坏的速度也会加快。根据我国石窟寺及石刻保护研究成果,古人在选择营造石窟寺和雕刻地点时,会考虑地质环境的安全性,依托的地质体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好,我国石窟寺地质环境及载体岩体是基本稳定的[1]。一般面临的都是有限规模内的灾害,不会对石窟寺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生物活动也会对石窟寺遗址产生影响,比如一些微生物,许多野外石窟周围生长有地衣等,这些地衣会破坏岩体。此外,人为污染、破坏等也会对石窟寺遗址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悬空寺石窟也不例外,自开凿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有窟内外风化严重,人类活动影响,水蚀影响使得窟内潮湿,窟内的塑像、壁画及题刻等脱落。

图2 窟内墙皮脱落 自摄

(一)洞窟内外风化

石质文物几乎都面临着风化影响,悬空寺石窟也不例外。当文物受到温度、降水、风等的影响,就会受到机械性破坏或是出现化学分解。这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变化被称为“岩石的风化”,而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风化病害现象可分为断裂和缺损、表面风化、皲裂、表面溶蚀、表面粉化剥落、表面孔洞状风化、表面孔洞状风化等。悬空寺石窟因处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常年西北风盛行,所以窟内外风化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石质文物表面磨损情况严重,有些已无法辨析形状。

(二)人为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石窟寺的影响普遍存在,比如工程建设、人为刻画、人为污染及不当修复等,都会对文物本体产生重大破坏,严重的可能直接产生不可逆的危害,使石窟寺类遗址遭受毁灭性打击。同时也不可忽视动物活动的影响,对于野外石窟寺遗址来说,动物的爪蚀破坏、动物粪便、动物巢穴等都会对石窟寺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石窟寺遗址中,日积月累之下对石窟寺的破坏也比较大。

(三)水蚀影响

因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在文物本体表面及洞窟中的裂隙内渗水侵蚀破坏[3]。根据病害现象,水蚀破坏可分为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崖面渗水、岩体潮湿、崖面冲蚀和坡脚冲蚀几种,同时在洞窟内可看到明显的白色岩溶钙化。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悬空寺石窟所处地区常年降水量少,空气中水含量较少,在短暂的集中式降水后,水分蒸发较快,就使得壁画、题记等遗存表层出现脱落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崖壁缝隙内渗水,也会使得壁画受潮脱落。

三、对悬空寺石窟保护工作的思考

(一)重视壁画保护复原工作

悬空寺石窟内壁画精美,对壁画内容进行研究,能够揭示古代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当地已经开启了对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工程,力求还原悬空寺石窟全盛时期的面貌,为以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应用数字技术,对壁画内容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模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建设数字化中国,强调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石窟寺进行保护利用和展示。目前,大多数石窟类遗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保护本体上,使用数字化技术还是比较少见的,悬空寺石窟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壁画作全面的展示和保护称得上是一种创新。敦煌研究院已经将数字化技术与石窟寺保护与展示相结合,这使得研究工作变得精细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二)保护修复手段的创新性改变

石窟寺作为石质文物的典型代表,因其特殊的材料特性,使得文物修复和保护困难重重,所以保护修复性材料的创新,是悬空寺石窟,更是所有石窟寺遗址保护的关键,但是现在许多修复性手段都是不可逆的,比如灌浆性修复,会给石窟寺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采用新型的技术和材料,是石窟寺能否长久保存的重要基础。

(三)深化石窟寺保护手段

悬空寺石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文物保护方面应该做到以探索新时代“平安石窟”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理论为基石,全面推进“平安石窟”建设,守好文物安全底线;加强石窟寺遗存的崖体、洞窟、塑像、壁画及附属设施的保护与建设[4]。同时注重悬空寺石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加强日常基础性监测,建设相应的监测预防设施,实时了解石窟寺遗址的病害情况,推动石窟寺遗址由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其次。进一步完善石窟寺遗址数字化保护体系,将资料数字化,将保护工作数字化,完善文物防护体系,了解设施的损毁机理和保护技术。

当然,文物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同时,也可以适度开发利用。根据石窟寺遗存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推广,可以进一步彰显石窟寺遗址的重要价值,加深公众对于石窟寺遗址的了解和重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四)提升日常管理效能

要想实现对悬空寺石窟管理的高效化,就需要持续深化改革、优化相关的机构设置,建立健全的石窟寺管理体系。学习优秀的石窟寺管理模式,适时推广移植,提升石窟寺管理水平;同时需要推动石窟寺专职机构的成立,由上到下,才能够跟得上、铺得开、推得动、走得远,才能为悬空寺石窟的保护提供坚实基础,实现石窟寺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协同化。

(五)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

我国从事专业石窟寺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比较紧缺,尤其是基层文物单位,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很多从事该专业的都是非专业人士,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并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石窟寺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的职责。所以在以后的石窟寺工作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完善。可通过特殊政策进行人才引进,为基层单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相关部门要强化对基层文物单位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制订好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水平。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从根本上增强文物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保护意识。石窟寺保护与研究需要有专业人士,管理负责石窟寺遗址的机构或是个人都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为石窟寺遗存的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四、结语

石窟寺保护工作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关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悬空寺石窟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只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相应的平台支撑及宣传。我们还应该采用更加系统化、高效化和标准化的手段保护和传承石窟寺艺术,将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传递给大众,真正做到惠及人类。

猜你喜欢

悬空寺石窟寺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悬空寺的风声与心语
悬空寺
周起的诗
夜宿石窟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夜宿石窟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