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03巴茜

河北农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红色文化

□文/巴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理论联系实际,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以开发红色资源、挖掘红色精神为基础,涵盖文化创意产业、图书出版及音像产业、动画与游戏产业、文博产业、旅游产业等多元产业方式,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效益。乡村振兴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因此,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对于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

红色文化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突破点。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拉动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吸引人才返乡,使农民实现增收致富。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行业消费均价达1903元,较2019年增加616元[1]。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诸如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销售。

红色文化产业是乡村生态宜居的入手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依靠,唯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才能使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红色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理想、广泛的爱国情怀、超凡的道德追求,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舞了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意识。红色文化为村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益补充,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对内增强了乡村的向心力,对外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

二、当前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缺位

由于总体规划不成熟、建设资金不到位等原因,一些红色产业存在基础建设不完善、配套服务不到位、用户体验感偏低等问题。第一,交通建设落后,游客观览体验差。比如道路狭窄崎岖,没有明确标识,停车场拥挤混乱,缺少公共交通。第二,农村卫生质量不达标,存在脏乱差的问题。比如,排水排污系统不健全,公共厕所设置不足,忽视环境保护等。第三,通信和网络建设落后。以上这些问题限制了游客进入量,减少了游客停留时间,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二)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留守在农村的干部和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形成掣肘。首先,专业从事红色文化工作的人员不齐全且流动性大,难以对该事业有长久规划和持续投入;其次,工作人员缺乏诸如红色文物的保护与修缮,红色产业的开发与宣传等专业知识;再次,决策者对当前文化市场的产业结构和供求关系等关键问题缺乏精准的把握能力。

(三)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陈旧

由于缺乏品牌观念和营销意识,农村红色产品无法打开知名度,不能有效引流,而且存在欺诈旅客、漫天要价等急功近利的行为,损坏了品牌形象,无法收获回头客。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方案,新媒体、自媒体的使用度低,未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推广体系。

(四)品牌发展不成熟,未形成规模效应

同一地区的红色产品经常“单兵作战”,缺乏内部联系交流、优势互补的整体开发思路,例如红色景点之间没有规划旅游线路,区域联动性不足。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时没有紧密联系所处环境,没有深度融合当地民俗特色和传统手工艺,缺乏明确的定位,无法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创新业态不足,同质化严重

形式简单、项目单一,没有紧贴时代的潮流和现代人的需求推陈出新,例如博物馆、纪念馆仍以“故事+照片+展板”的静态陈列为主,无法给参观者带来深度的感官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讲解模式化、说教化,讲述内容照本宣科,不够生动鲜活且缺少深入思考解读,大部分游客只能走马观花,难以得到真正的教育与启迪,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三、红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筑牢产业基础

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社会机构等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在制度、财政、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制度方面,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明确本地发展目标,统筹安排政策制定、规划设计、财政支持等,建立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对红色文化市场规范管理[3]。财政方面,乡镇政府可以通过申报专项资金、统筹各部门项目资金等方式,给予红色产业财政倾斜;通过优惠政策、公开招标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文化保护方面,提高保护技术、修复技术和监测技术,引进第三方机构评估红色资源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将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相结合[4]。基层管理者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有效激发乡民参与红色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责任主体,根据不同资源类型构建系统管理机制,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二)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区域联动

树立属于本地的特色品牌。根据实地情况和发展需要,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在发展各村特色的同时,突出重点,精心打造几个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红色品牌。例如湖北洪湖湿地以其“荷塘月色”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入手点,融入当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创作并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洪湖湿地”的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湿地红色文化旅游产业[5]。

(三)发展创意产业,加强技术创新

第一,邀请国内外知名文艺工作者前来采风调研,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其转化为影视作品、书画等文化产品,讲好红色故事,扩大本地影响力。例如《洪湖赤卫队》跨越了半个世纪,在广大观众心中依旧鲜活明亮,这部电影及其主题曲成就了洪湖湿地,同时也是红色文艺作品史上的一座丰碑。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更多立足现实、反映史实,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红色文艺作品,以充分开发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第二,研发特色文创产品,减少同质性。例如洪湖湿地开设红色文化主题商店,在实景游览中潜移默化展示商品、推销商品,开发赤卫队服装、贺龙烟斗、红军斗笠、竹篮、羽毛扇、贝雕屏等工艺品,在旅游纪念品市场独树一帜,备受游览者青睐。扶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创造性发展,可以与高校联合,向传承人提供免费的研修课程,如创意研发课、设计美学知识等,以提高乡村手工艺人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技能,进而实现文旅产品优化升级。

第三,融合现代科技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在产品研发和活动设计环节引入VR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营造主题式、沉浸式氛围,提升游客的感官体验,加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其次,在博物馆、纪念馆中设置智能导览、3D 立体展示、趣味闯关问答、情景对话等设施与活动,以增强旅客的参与感,让红色精神如潺潺流水般入心入脑。最后,建设红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线上产品和服务,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位置服务等技术手段,向游客精准推送产品信息,实现在线观光游览等服务。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改进宣传方式

红色文化产品的宣传需要适应当今游客的需求与爱好,积极引用网络媒体技术,实现效益最大化。线上可以通过APP、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加产品曝光量,提高游客黏性。线下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宣传活动,可以在高校赞助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红色晚会等;向自驾游旅客提供加油卡、交通卡、洗车卡等。

(五)外引内培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2021 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6]。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乡镇政府可以利用定期培训、专题讲座、外派学习等方式培养生产型、技能型、经营型的新农民;搭建服务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助力本地红色文化研究。

红色文化产业的提出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支持力量。虽然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持续推出,随着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文化企业的日益成熟,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