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服务“三农”落实研究
2024-01-03林冬莲
□文/林冬莲
随着新时代“三农”工作方针落实到水利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水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利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部门,也是对政府政策和相关部门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的最具代表性的部门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水利服务“三农”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
一、水利服务“三农”落实的重要性
深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完善农业水资源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相关机制和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体制机制、提高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推进水利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做好新时期水利服务“三农”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这也是进行各项决策部署时必须考虑到的最现实的问题[1]。
(一)水利服务“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解决好水利服务“三农”问题,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增长。坚持把解决好水利“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始终把农村当成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乡、属于广大农民的一个家园。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推动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水利保障“三农”发展的命脉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农业生产系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环节,农业生产中水与气、土、肥的相互作用,灌溉用水、排水等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水的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利在农业生产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从根本上讲水利是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三农”发展的命脉作用下对农田水利建设是重中之重。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和整个农业规模经营的正常运转[2]。
(三)水利服务“三农”工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完善农村水生态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水利支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村发展。通过促进农村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使农业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和谐。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在于节水设施的建设。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水资源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水利服务“三农”落实存在的问题
目前,“水”的保障程度仍不完善、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灌溉工程普及度不高、农村供水薄弱环节多、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严重等问题较突出。这也反映出当前水利在服务“三农”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制约依然明显,一方面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后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合理的灌溉收费现象,另一方面水费收管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水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水利设施运行困难,难以发挥其应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一)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普及度不高
农业区面积大,节水措施不完善,农业用水量大,且大部分农户以大水漫灌为主、少量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未见实施,导致部分水利建设项目的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事权匹配不协调,一方面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偏弱,中央投资项目和资金尚未落实到工程上;另一方面基层水利工作基础较差、力量薄弱。以农村供水为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未得到有效管理使用率;近四成农村供水工程没有做到“三防”建设全覆盖,而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水利服务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是一些山区县虽然建成了灌排工程,但配套设施较为简陋,有的甚至没有。部分灌区工程配套水源条件差、运行管理不规范已经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瓶颈。同时也反映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节水意识还不强,还存在“一老一小”“旱时种田,涝时抗旱”等传统灌溉观念,农民用水难问题仍然存在。
(二)节水农业投资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
水电、小水电等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畅。目前农村水电占比较小,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对水电开发和投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地区投入力度小,资金投入难以覆盖项目投资和运维成本,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效益不高。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水利项目立项审批方面存在盲目决策等问题,影响了项目有效实施;个别地方对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一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少必要的支持政策,部分地方为追求招商引资盲目扩大再生产,项目缺乏前期论证、规划编制、招标投标、组织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和更新经费投入不足,没有按照资金用途科学使用或专款专用的要求进行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保障能力弱。一方面,由于资金筹措渠道偏窄,加之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紧张,水利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县级财政难以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发挥。另一方面,农村水网不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比如部分农村供水薄弱环节多,特别是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严重等问题,农村居民水安全意识较弱、保护水的自觉性比较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三)工程标准亟待提高
一是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完成和各种小型工程修建时间的延长,部分设施老化失修现象较为严重,加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积较小、规模小等原因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总量与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相比还不相适应,用水结构还有待优化。三是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利工程基本缺位;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布局不合理;饮水水源地保护机制不健全;水利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依旧比较严重;现有治水思路、举措、方法与时代发展及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三、水利服务“三农”落实的措施
(一)建设与改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更加顺利地生活生产,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水平等众多有利因素能够被有效地利用。所以应该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来开展农业工程措施。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在保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和正常运行时,也要做到有效运行、不造成危害等诸多因素,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在进行科学合理地使用水利资源同时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灌溉系统。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要积极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便利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改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二)加强水源地保护与节水灌溉
目前,在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法规不健全,水源地保护管理严重滞后,缺乏明确标准。各地没有建立起有效机制解决水源地保护等问题,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与节水灌溉工作关系密切,因此必须在规划和管理中加以解决。要认真执行水资源管理条例,把节约用水写入法律规定内;实施区域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技术措施标准化,加大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管理。以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水资源保护为基础,建立保护水环境目标责任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与超计划、超定额及断面考核制度。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工作任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同时还应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力度,严格保护水资源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充分发挥节水农业中的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加大对水利建设及配套资金投入力度
当前,在保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必须加大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国家也应加强对水利建设规划项目的资金监管与指导。合理安排年度计划、落实项目资金。要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用水,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防止浪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涉农资金落到实处。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要增加对水利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比重,对水利服务“三农”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地方政府在“三农”发展中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发挥社会投资和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和提高建设水平等方面内容,使更多资金投向三农建设领域中效益较高、社会效益明显、环境效益好、资金利用率高行业重点项目上来,使水利事业健康有序持续下去。
四、总结
水利工作要抓住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并践行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水利事业需要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水利行业队伍能力和素质水平,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