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定位下新闻内容规范教育方向浅析

2024-01-03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道德价值

王 勇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新闻是对生活发展中的事件进行如实报道,以便人民更好理解当下世界的发展事件。因此新闻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实践调查,认真收集材料达到去伪求真的目的。而且新闻要服务一定的主体,这样既保证新闻事业者的生存状态,又服务于自己的阶级主体,满足其需要了解的充分性,为此新闻的材料来源显得十分重要。材料的来源决定了报道的真实度,材料的内容决定了新闻报道者是否能赢得服务主体的青睐。现代新闻发展过程中,虽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便利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但是我们辨别材料来源的真实性方法却十分匮乏,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其一,便是新闻服务者未能定位好自己的“阶级”位置,未能看到发展自己所依靠且需要服务的人群。其二,便是未能保守好自己的“价值”位置。由于两者位置的缺失,导致社会性新闻的内容虽多,但却充实虚假、低俗之言,新闻服务者未能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加入服务对象的信息获取中,造成信息以混乱无序的状态充斥于人民视角,扰乱社会发展的稳定秩序。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些问题达到很好的解决呢?

新闻作为引导舆论走向,满足人民生活欲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的传播事业,其敬业精神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环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规范其内容和价值。“新闻事业并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的机械获得,其包括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处理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系列脑力活动。”[1]并且新闻传播者需要把收集材料的效率与服务人群的价值结合起来,以此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青睐。新闻传播者需要依据现在的信息做出“将来性”预判,这种预判虽然并不一定都由新闻传播者明确的作出,但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将自己的材料进行逻辑性的筛选,以至于达到便利服务人群在复杂的信息中汲取有利的部分,并以此选择行动的结果。这就需要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找准信息源,并且在信息源中细心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做到解放自己的思想,以便进行一定量上的大胆预设。

一、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保证新闻事件的准确度

新闻材料作为新闻本质的基础,要求新闻材料必须符合事实,必须是具有还原事实的高度可能性。真实性不同于“现象学”要求的回到事件本身,而是将客观杂多的事实材料,以逻辑架构融合价值选择进行整合,以便阐明一个叙述线索,传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真实”不一定必须是完全符合事件的原委,而是必须拥有实际的线索。实事求是并不是完全真实的阐述自然世界的本原,而是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出自然的规律。解构主义认为:客观事实不是再生、再现的过程或行为而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延续,是延续客观事实真实生命的意蕴。因此我们并不应该纠结客观事实的原生形态,而是要使其“生长”“成熟”。由此我们不必纠结真实需要完全还原的问题,而是要与客观事实“打交道”,使其符合我们的生活世界,进而延续其生命。那么我们新闻者怎么做到实事求是?那便是根据生活现象剥离出线索,在线索的牵引下以逻辑形式“编织与整合”材料。这个线索保证了我们叙述过程“不跑题”,以其为“主心骨”绝不参引虚假性问题。实事求是要求人根据线索,将复杂的表面内容深层次化与逻辑化,使得现实事件符合人认知的形式与范围。因此我们新闻事业者不是信息的“搬运工”,我们需要把线索贯穿在内容中,将其充分展开与具体化,将线索传递给服务者,使其续写、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主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事实的线索呢?

(一)道德立场

为什么同一篇材料,两个不同的新闻报道者报道的内容相同,但是侧重点与感情倾向却是迥异不同的呢?这是因为他们抓住的线索不同,比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观念,有人认为,思想的线索是君子之道;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处世之道。如果是君子之道,那么他会报道:君子的克己守礼,抒发出一种内审自己的追求之道。而如果是后者,这样线索会被报道成:仁义礼智信以吃人的面具出世,表现出一种外在的压力,作为统治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是一种强加于人的规则束缚,这是一种异化,不是一种表达自由的内省。

由此可知事实中的线索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线索不是手中风筝的线,我们用眼睛并不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它是需要新闻事业者用自身道德去吸引的无形之物。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去抓住线索,而不让线索被异化成“别名”,“唯有跟随人民群众的道德立场,即以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的道德观与礼仪观为价值索引”[2]。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导,培养出符合与人民利益方向相一致,却又能体现出自身发展要求的“和谐”道德。这样我们才会会放弃两极化的偏激主见,如对待王思聪与孙一宁事件,不同的道德立场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以男性为代表对其谩骂与不解,借此抒发由于其行为而降低男性地位的控告;另一方面以女性为代表呐喊并高呼女性自由爱情的高光时刻,欢迎女权驾临于爱情的地盘。这都是未能以正确道德立场来看待事件,只表达出各抒己见的观点而出现的价值偏差。在觉醒年代中,李大钊与毛泽东谈论道德与知识的关系。李大钊认为,道德是变化的,而知识是绝对的,道德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更替,道德要服务于知识,道德能使得知识符合于时代的要求,使得知识进步。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的道德观,立足于时代的道德去激发新闻的活力,特别是在一个民族的危难之际,只有把握好道德立场才能不至于陷入无信仰的“牢笼”,使我们能在黑暗的边缘发现希望的光芒。虚假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本质都是由于新闻服务者陷于当今多种自由思想之中而缺失自我定位的结果,导致其无法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而引发出一系列笑话虚妄。因此在获取新闻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当下的道德立场,充分的了解线索深度,因此新闻才能不失以人的本质赋予其内容的正当性,在价值蕴含下体现出丰富的线条之美。

当今新闻的材料多是低俗、虚假的面孔,或者蜷缩于表面之现象,这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道德培养制度“缺席”的结果。如果不以价值为判断的中心点,这样的新闻素材只能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需要在材料中,以当代道德之要求体悟材料的事实性,剥离出真实材料的深度线索,唯有如此才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3]。当今时代,虽然信息的发展速度迅速、搜索工具的功能便捷,但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留下阴霾,导致其在社会进步的方向中迷失自己的“纯真性”,因此更需要新闻事业者培养当代道德之立场,将自己的价值判断融入到社会事件中,以线索“勾勒”出事件的丰富程度,以有理有据的结论给予服务者以价值引导,来完善社会新闻辅助国家治理方向的功能。

(二)形式赋予内容

新闻并不是完全的事实报道,如果只是事实的报道,那么新闻只会成为毫无生气的信息堆积载体,无好坏之分,更无其存在的价值。新闻传播者需要体现新闻的价值就必须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引导服务者继承或批判自己的价值理论,将线索之路传递或者发展下去。新闻是一种勾勒的艺术,是一种大众的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将线索传递,将价值传递?

实事求是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张力和谐”状态,规律是由于人根据事实提炼出来的,因此这是一种属于特定种类——人与世界关系的规律,也是一种相对的规律。马克思认为知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体,这能启发我们解决“应然与实然”问题的思路。新闻不同于知识,但是又与知识具有共同地带。知识是对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规律的揭示,知识的本质在于求真去伪,展现出历史发展进程中本有的客观规律。一方面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提供大量自然事实、人文事件,帮助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新闻展现出报道者融合在客观事件中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角度促使新闻体现出不同于知识的意义,这种意义重在批判与揭示社会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的社会交往。实践作为“事实”的构成活动,将主体性的价值观念融入改造对象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事实本身带有人价值观念的目的,是人实现预定价值、发挥主观创造力的现实活动,并随着实践活动与现实碰撞发展人对历史走向的价值判断并且在新闻服务之中,新闻报道者处于无可厚非的地位,他们既是新闻的传播者,又是服务对象的指路人。当今社会由于分工程度化剧烈,导致“阶级”化主体出现,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复杂化,表现为个体、阶层与社会的交叉形式。而且我们所要服务的对象生活于现实之中,因此新闻材料的报道必须要符合这三者之中的“融合”形式,这样的融合有时候是两者、又或者是三者等不确定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停留在个人,而是要扩散出去,到达与几者之间的“和解”。

价值取向是我们传播新闻“事实”的首要方面,那么价值取向如何传递?传递是需要符合服务对象自身的条件与接受程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样的对象是属于某一阶级的。而对于不同的阶级,我们要根据阶级的喜好,文化程度等条件制定新闻的表现形式,迎合服务对象的欣赏情绪。而在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时间成本又成为考虑任何一个行业繁荣的必要条件,因此形式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形式是新闻的“衣装”,是留给服务人群的第一印象,所以有时候形式的重要性要高达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发展新闻的总要求,内容体现出价值判断的要求,更体现出新闻的生命立场。形式加速了新闻的传播效率,更保证新闻的吸引力。因此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锦囊妙计”。我们要收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现有的文化素质与水平,调查他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由此确定我们新闻题材与传播形式。另外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转变“我听你说”,过渡到“人人都是记者”,保证全员参与,提升人民话语权、创造“接地气”形式,以此丰富新闻的价值体系;并提升自我能力、增进网络技能,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参与人民互动过程,打破时空限制,潜移默化地增大价值传递的授予面。

二、解放思想——保证新闻事业的发展力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仅仅是党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更是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标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当今社会新闻事业的丑闻,保证线索的准确度。那么如何在新闻事业中保证思想解放呢?

(一)合乎理性的解放

解放思想并不是感性的完全否定之前的判断;也不是如同古希腊的辩论学者一样,运用各种理论强词夺理,造就真伪不明的境地;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心求证和反复实践。“解放思想要把握‘质与量’的关系,更要做到辩证的看待事实”[4]。要深刻明白有时候丑闻的出现并不是思想理论的错误,而是对于事实理解的错误。因此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要看到自己思想的既存局限之处,真正做到解放自己。

思想解放的关键在于合理,合理要求我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与世界先进文化,特别是坚定“三个代表”的先进观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心骨,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思想的解放不仅仅在于寻求各种理论的和解,而在于建立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和解。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么现实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他却错认为这样的合理是一种绝对的合理,而马克思认为合理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所以他提出的以“异化”为动力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历史性的和解,而不是绝对的承认这种合理性。我们新闻事业者要学会与现实和解,只有在现实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放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在事实中发现的线索传播给服务者,等待他们的回馈,才能正真做到敬业,落实自我“生存”的实践意义。

(二)合乎目的性的解放

思想的解放需要目的的牵引,如果没有目的,思想便缺少方向与灵魂。思想的解放具有无数条路径,而我们的目标就是使得思想的解放落到合乎人民利益的道路上。确立好新闻工作的目标会使得材料线索丰满显现,引导社会朝向人民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在合目的的要求下运用人的主观意识。

目的是符合人民的需求利益的,不能狭隘的将个人目的引入新闻活动中,以一人之力控制舆论方向,这样只会让自己变成“跳梁小丑”。马克思认为人民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此新闻材料要体现人们切实关心的事情,要体现在社会大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上。新闻的目的不能只关乎自己的生存利益,所以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将自己的个人利益融入社会目的,还必须做到合理的取舍,这是一种目的化的和解。

目的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可行目的,还必须是在实践中可实现的现实目的,因此合理的目的需要考虑现实生活的因素,让生活帮助我们去除不切实际的幻想,达到真正的理论与现实的和解,防止掉入逻辑的可能陷阱之中。我们解放思想如果未能考虑合理与目标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极化的反差,最后停滞在虚假的新闻之中。如果新闻只是体现出合理性,便会出现华中政法大学教授所倡导的一夫多妻制的惊奇思想,虽具有追求自由的合理性诉求,但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果只考虑合目的性,便会导致王力宏等道德极速下降之人所营造的不正风气蒸蒸日上,社会的发展沉浸在“异化”的迷雾中,驱使着疲惫的人。因此唯有将目的与合理要求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解放。

三、结语

中国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产生了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唯有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新闻事业的传播才能使得社会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新闻事业是“笔杆子的斗争”,传播离不开人民,人民既是采访来源,又是接受主体,因此实事求是要求我们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极宣传党的事业,又帮助人民群众呈现出最需要解决的矛盾。新闻事业者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书写官”,一方面帮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帮助政府做到实践为民。因此新闻事业者不能丢弃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实事求是既然要实现价值预判的目标,就需要对材料进行线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更好的引导舆情,使其更有利于政府对社会治理的管理,更好满足人民利益,更好的帮助政府实现其行政职能,因此新闻传播者要敢于解放思想,理顺矛盾“焦点”,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价值要求,更要依据社会的核心价值来分析,建立适宜的发展目标,实现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双向目标。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道德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