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鸽哨

2024-01-03李石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鸽哨鸽子北京

李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北京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那时候,人们常常听着鸽哨的声音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

鸽哨又称鸽铃,是装在鸽子尾部的一种特制哨子,在鸽子飞行时发出响声。作为一种民间风物在我国民间流传甚久。鸽哨制作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千百余年。西夏的鸽哨为西北宁夏一带的制品并用于军事上,宋史《夏国传》中对于鸽哨的军事用途亦有记载。南宋时,鸽哨在民间更为普遍,当时已有专人从事鸽哨的生产和贩卖。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作为明代的养鸽佩哨专家,形象地称鸽哨为天乐。晚清鸽哨已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记载,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有对鸽哨欣赏和称赞的描述,是目前能查到的有关北京鸽哨最早的文献。19世纪的北京鸽哨已五音皆备,且品种繁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良工辈出、制作精细、音响绝妙、声名显赫,超过全国任何地区和过去的任何年代。

说到北京鸽哨,就要先说北京鸽子。北京人养鸽子历史悠久,特别是清朝,八旗子弟有闲有钱,把养鸽子当成重要的消遣方式。在这儿我还要说一下,过去北京人或者中国人养的鸽子,不是广场上放飞的和平鸽。这种西洋鸽子国人是不屑玩的。当然,他们玩的也不是信鸽,旧时除了军队和大侠,似乎没什么人对飞鸽传书有兴趣。老北京人玩的是中华观赏鸽。俗称:家鸽。据说,所谓家鸽,是早年间从野鸽驯化而来。野鸽也称鹁鸽,我小学时候叫它“臭娄鸽”,颜色灰黑,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北京家鸽种类繁多,能达到上百种。从大类上说有点子类、两头乌类、铁翅类、黑玉翅类、紫玉翅类、墨环类、紫环类等。这里的学问,请您参看《清宫鸽谱》。

养鸽子毕竟不是为了看样子,鸽子不会飞也白搭。放鸽子才是玩鸽子的重点。北京人讲话:你得“会轰鸽子(放鸽子)”。看着鸽子群列阵似的翱翔,养鸽人心里美滋滋的。

我从小养鸽子。那时,我家住在北京古镇长辛店,那里几乎没有什么楼房,都是胡同和院落,饲养鸽子的人家足有十几家。实际,最初养鸽子是南屋的李连成家,我家是住在西屋。每天早上看着李连成哥哥拿一根竹竿子,上面缠一条红布,竹竿儿一甩,一盘鸽子就飞了起来。李连成哥哥家的娄鸽品种好。有一阵,他的鸽子里紫斑点特少,连成哥哥就想办法让几只鸽子孵化出几只紫斑点。养鸽子是有学问的,最起码您要懂得“公出头、母出尾”的孵化规律。实际上,养鸽子最容易打架了。当别人家的鸽群冲过来,咱们自家的“鸽队”就要和“敌军”交战,看谁能将别人的鸽子裹了回来,落在自家的房上,给它逮住。这时候的养鸽人就像得胜了的将军。实际就是养鸽人在互相斗气。

在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教我养鸽子的王家口五号的杨洪信哥哥,他也是教我制作鸽子哨的启蒙老师。刚开始,我制作的鸽哨还不行时,却到处“摆活儿”(北京话,张扬的意思),洪信哥哥就教诲我:“你不是要当“哨匠”(光说不练),而是要真正会制作鸽子哨。鸽子哨不是用嘴就能制作出来的。”令我至今记忆如新。

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宝桐工作照

我想北京鸽哨声最能代表北京。倒不是只有北京人会做鸽哨、玩鸽哨,而是因为北京人的鸽哨制作得最精、声音最美。随便找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描写北京的影片,都会有这样的场景:镜头摇向天际,一群鸽子从四合院屋顶起飞,穿云而过,同时响起悠远清亮的鸽哨声。到了21世纪,描写北京的影片,有时还会这样拍,为什么?因为鸽哨声最能体现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一下子就会让你在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老北京胡同里,晴朗、蔚蓝的天空中,一群群鸽子自由盘旋。鸽哨悠扬美妙的声音是老北京的图腾,承载着几代北京人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逐渐高楼林立,鸽子失去了生存空间,鸽哨声虽还顽强占据着北京最美声音的宝座,但在这座城中几乎听不到这悠远的声响。著名学者王世襄有感鸽哨的凋零,写出了名作《北京鸽哨》。虽有王先生热心推动,城市发展的脚步却不会为鸽哨而停下。当年王先生放飞鸽群的芳嘉园15号,也在铲车下化为飞灰。虽然,老人家已经驾鹤西去,但我相信,天堂里还会有他喜欢的鸽哨声吧。

鸽哨是佩戴在鸽子身上的哨子。鸽子是怎样把各种各样的鸽哨戴起来飞向天空,发出好听的声音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鸽子尾翼的结构。鸽子的尾翼都是12 根羽毛,从两边各数出5 根来,把鸽哨穿在中间那两根尾羽的根部上,让羽毛从哨“ 管”中穿出,然后用一个小关针轻轻地把贴着中间的两根尾羽关上,把四根尾羽关到一起,鸽子哨就不会脱落了,飞起来便能听到哨声了。佩戴在鸽子身上的哨子,哨口受风角度不同,强弱有别,哨音便呈现出变化。

为了动听,一个鸽子往往携带很多个鸽哨组成的一组鸽哨,鸽子平飞或是拐弯的时候,不同的发音孔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老北京人是会玩儿,他们不止在鸽子尾巴上绑哨子让它发出声音,还讲究鸽哨样子好不好看,发出来的声音好不好听。

一百把鸽哨一百个样子。一般制作鸽哨主要用竹木和葫芦(匏),以竹管或是葫芦肚为腔,上面配以竹木雕成的发音孔。北京鸽哨,根据其造型可分为四大类: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葫芦做的鸽哨圆形,竹子做的管状。在葫芦和竹子截面上嵌入竹片或者其他贵重材料,开一个长方形的口,鸽哨就做好了。别看我说得简单,但真的做一把合格的鸽哨,是很复杂的手艺。鸽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把几种鸽哨连缀在一起形成组合,如三联、五联、七星、九星,等等。鸽哨是北京人玩出来的文化。没错,有不少地方都会做鸽哨、驯鸽子,但最正宗、历史最悠久的当然还要数咱老北京了。

從清代开始,北京鸽哨得到空前的发展,公认堪称名家并有署名的有八人,分别为“惠”字、“老永”字、“鸣”字、“兴”字、“小永”字、“祥”字、“文”字和“鸿”字,俗称“八大家”。据考证,“惠”字(生于1800年前后)为旗人,“老永”字亦为旗人,晚“惠”字20余年。同时期还有“鸣”字和“兴”字。以上统称“老四家”。

“小永”字约生于咸丰年间,卒于1923年,“小永”之后并无传人,“永”字是八大家中唯一的子承父业者。“祥”字周春泉(1874—1956年),回族。“文”字陶佐文(1876—1968年),世居通州,幼年除读书外即以扎风筝、制鸽哨自娱,也喜养鸽。“鸿”字吴子通(1894—1967),未有传承人。以上四家称为“后四大家”。

“文”字陶佐文一脉后来传至北京西城区张宝桐。陶佐文拿出他一生收藏的“八大家”名哨(约300多对,700余把)向张宝桐讲解各家之特点,使张宝桐掌握了各家的精髓。现今已传至第三代吴海泉和侯春林。

按张宝桐老师所讲:鸽哨的种类有36种,大致可分为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和星眼类。鸽哨虽小,但工艺要求极高。制作鸽哨的材料很多,除了竹子和葫芦以外,苇、荔枝、白果、核桃、槟榔乃至犀角、象牙、虬角、玳瑁皆可使用。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要精心刳剜,仔细打磨,使之壁薄如纸,有的鸽哨虽大如鹅卵,却体轻似叶。鸽哨制作要经过设计、选材、下料、剜制、劈剥、打磨、镶嵌、定音、粘合、刻款、髹漆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定音更为重要,也是名家高手的标志之一。

2014年3月,“北京鸽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宝桐(1949.3—)于2015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2015年9月被列入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猜你喜欢

鸽哨鸽子北京
鸽哨,蓝天下的北京声音
鸽子,飞吧
鸽子高高飞
北京的河
小鸽子,飞起来
神奇的鸽哨
鸽群与鸽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