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平:美好的背后是乡愁

2024-01-03韩芳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饭庄风物德福

韩芳

《北平风物》共5章约200篇散文,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被誉为“民国北京城的长篇风俗画卷”。

文化学者赵珩评价说,《北平风物》最大特色是文字的生动。初读《北平风物》,我即被陈鸿年京腔京韵、轻松幽默的文字所吸引。

其一,最动听的是北平的市声。“落花生哦,芝麻酱的味儿!”“喝了蜜的呀,柿子!”类似这样的吆喝声,有着优美的调儿、细腻的形容,带着叫人馋涎欲滴的诱惑。《北平风物》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声音的书。除了有趣动听的吆喝声,还有人物的对话和招呼、戏园子唱《四郎探母》“对口儿”、煤球炉子坐上一壶水,复杂而和谐,简单而有趣。

其二,随处可见老北京的土语方言。如“大蹲儿安”“纸媒儿”“起灯儿”“坠根儿”等,细细咂摸,您没准儿会乐出声:“这词儿有意思!”别的姑且不论,单这“闷得儿蜜”,一个人舒舒服服,独自高兴,心里特别美。仿佛夏日的午后,胡同和四合院舒展着京味儿画卷,老人在树阴下悠闲地摇着蒲扇,旁边慵懒地卧着一只大黄狗——这场景真真“闷得儿蜜”呢。

其三,看似寻常的人物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例如,陈鸿年记得,师娘听到他在云南昆明后的反应是:“啊!云南?万里云南啊!听说净走,也得走半年才能到,可真了不得!你们的腿,可真长!一走就是一万里地!可真开眼哪!”一个个副词,一句句赞叹,一个质朴、和气、热情的北平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每每想起这些,陈鸿年内心是否涌起“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的感慨呢?

其四,描述细致、生动。如在“说书”一文中,陈鸿年评价王杰魁晚年说书的特点是:“慢条斯理儿的,不慌不忙,最大的长处,是‘细’,细到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字字送到听众的耳鼓……他就这样迟迟钝钝的,能说得一大间屋子鸦雀无声!”说书的优雅隽永,写说书的也优雅隽永,如水般丝滑地流过读者的心田。此外,“跑马连”说《精忠传》,金杰丽说《施公案》,品正三说《隋唐》,语言动作,表情语调,皆扣人心弦,叫人心痒痒得难受。

再读《北平风物》,我惊叹于陈鸿年的记忆是如此精微、具体、广泛。诸如到牛街北口外大森茶叶铺买茶叶、京剧里的唱词、北平警察的素质和来源、过年的习俗、模子李与烟壶叶的高超技艺、芝麻酱烧饼与爆羊肉的香味……北京的早和晚,一年四季,雨雪晴阴,一草一木,说过的话,走过的路,去过的景点,经历的事儿,陈鸿年记得门儿清。可是,他多次提到,既无法返回北京,又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对故都的书写全凭记忆。况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没有互联网技术,无法网上查找资料。——陈鸿年是何许人也?他对北平的回忆为何如此清晰具体?

可惜,书中只介绍说,他生前撰写了很多回忆老北京风物的文章,在台湾数家报刊连载,身后经其友人整理、结集为《故都风物》,1970年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2016年,九州出版社对《故都风物》做了精心审读、校订,改为《北平风物》,以简体字版出版。简单的介绍不能解答我的疑惑,更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我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陈希贤著的《百年饭庄——厚德福后人忆旧》一书,才大致梳理了陈鸿年的人生轨迹。1905年,陈鸿年出生于北京花市大街下宝庆胡同,是厚德福饭庄创始人陈连堂的次子,陈希贤的二叔。陈连堂,河南杞县人,1902年在大栅栏开创厚德福饭庄。台湾文学家梁实秋在他的《雅舍谈吃》中多次谈到厚德福饭庄、店中轶闻和店内的名菜、名点。陈希贤在《百年饭庄——厚德福后人忆旧》详细介绍了陈鸿年的人生经历:他7岁读私塾,中学就读于著名的汇文中学;从中央警官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东北、安徽省安庆、昆明、开封等地任职,虽纠结于商界与警界之间,但都游刃有余;1949年初,以“河南省會警察局局长”的身份离开父母妻儿,孤身到台湾;在台北市政府任职期间为各家报纸撰写回忆文章,1965年在台湾去世。在陈希贤的笔下,陈鸿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他风度翩翩,能文能武,有勇有谋,见多识广,吃喝玩乐游皆有研究,尤爱京剧,擅长书法……

了解陈鸿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后,我再次读《北平风物》,却从趣味性的表象中读出背后的沉重和悲凉来。

上世纪40年代末,许多老北京人去了台湾。从此海天相望,关山暌隔,往日的寻常,成了珍贵的记忆。梁实秋的《世间风物好》、唐鲁孙的《故园情》、郭立诚的《故都忆往》、白铁铮的《老北平的故古典儿》、林海音的《我的京味儿回忆录》等台湾“京味儿”作家创作的散文作品,无不渗透着他们对故都北京的无限眷恋与热爱,引发同样去国怀乡者的强烈共鸣。就像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一样,台湾“京味儿”作家集体书写着北京梦华录,在细腻琐碎中追忆似水年华。京华心影,华胥梦醒,梦里的快乐美好更凸显现实的怅然忧伤。陈鸿年亦不例外,他把自己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把在北京生活的珍贵记忆,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北平风物》一书中,谱写出一曲余音绕梁的《乡愁》。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永远回不去了,我的北平!

陈鸿年认为,过去的北平真是好啊,全天下就没有比北平更好的地儿了,台湾真是差远了。例如第一章,陈鸿年反复写道,和气、敦厚是北平的乡风,北平的乡风是最好的乡风。“不是我老想家,觉得这儿什么都别扭。”他借一位也到台湾的北平老太太的话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渴盼着“早点儿秋胡打马——奔家乡”!又如第二章,陈鸿年写故宫、写北海、写城南游艺园、写隆福寺、写天桥八大怪等故都名胜,极力赞美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与伟大非凡,自然流露出骄傲与自豪之情。“团城上面,风景最好,环境最好,最有劲,假若有吃有喝,在这上头一住家,真‘闷得儿蜜’了!”记忆中的风景,永远生机勃勃;已经消逝的北平,始终鲜活在心里。

我不禁想起老舍的《想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摄影 Pierre Alivon(苏善书)  编辑  郎永

猜你喜欢

饭庄风物德福
作品:风物长宜
兴化风物
江南风物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一个华人饭店的柬埔寨故事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
华德福幼儿园分布
华德福:用爱与自由滋养孩子
小饭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