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会计监督范畴的制度背景与实践基础

2024-01-03杨雄胜博士生导师孙东木

财会月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监督

杨雄胜(博士生导师),孙东木

如果说,新中国发展至今的历史在世界范围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作出了无可否认的独特贡献,那么就整个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而言,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实践探索,可能是新中国会计发展对当代国际会计理论与实践具有显著贡献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杨纪琬与阎达五教授早在其1981年发表的《论会计管理》一文中就提出:西方传统会计学中不存在“会计监督”范畴,在流行的西方会计辞典中也找不到“会计监督”这一词条。由此,本文认为,会计监督成为会计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概念,是苏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特有现象。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已于1991 年解体,因此,当代中国也就成为概括研究会计监督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唯一具有说服力的样本,也是中国会计研究以及理论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目前会计监督研究领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知分歧,本文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会计监督制度成型以及成为明确会计理论概念的中国会计发展实践,尝试概括总结提炼会计监督概念的制度基础与实践特征,从而为统一对会计监督的基本认知,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监督制度以有效推进中国会计监督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会计监督的体制基础

如何立足于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对会计监督实践作出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观察,是研究中国会计监督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但目前学界已有的会计监督文献中,不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具体实务感悟,似乎普遍缺乏对中国会计监督历史客观而全面的基本认知,使当前中国会计监督学术研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中国会计监督研究目前的空前繁荣,恰恰预示着中国会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严重危机。如果没有一个对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基本史料与事实的统一认知,新中国会计发展任何问题的研究都将难以形成科学的并对正确地做好未来中国会计工作真正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为了保证本文的研究质量,并使有关会计监督理论研究过程与结论具有可靠性,首先需要解决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与具体史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国现代会计手册》(杨纪琬,1988)提供的新中国会计发展理论与实践线索为依据,对会计监督概念产生的实践基础进行背景分析。本文认为,在提供新中国会计发展的具体史料方面,在目前新中国会计发展史研究的各种研究成果中,《中国现代会计手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新中国的成立,是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至今最伟大的实践尝试。尽管新中国发展至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曲折,当前与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总体而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也为当代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选择模式。这种基于新中国发展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总结,在理论层面予以定义和概括,形成对世界各国借鉴的认知和共识,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会计监督作为新中国会计发展至今的一大特色,是需要中国会计学者集中力量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从基本制度层面看,新中国会计从建立至今在整体行政框架中一直隶属于财政部领导。这是中国会计研究必须正视的宏观管理体制现实背景。1980 年,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成立,财政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丙乾成为中国会计学会首任会长(创始会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国家财政部层面,会计是其必须履行的首要而重要的工作职责。

1950 年2 月13 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统一全国财经工作,将财政收支统一到中央,实现“五统一”,即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杨纪琬,1988)。3 月9 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了“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其目的是“贯彻经济核算制度,便于全国统一计划与管理”。为了克服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与收支机关脱节的现象,为了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国家财政收支的管理,政务院于3 月颁布《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各地所收的国家公粮及其折征之代金或其他实物、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企业税均归中央人民政府所有;军事开支,统由军事系统按月按季编造预算;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费、文教费、卫生事业费、社会事业费、经济建设事业费和国营企业投资等,均列入中央人民政府预算,由财政部掌管,严格执行预决算、审会计制度及严格的财政监察制度,……建立严格的支领手续及报表制度等(杨纪琬,1988)。由此,在国家财经基本制度层面,产生了建立会计制度并通过会计工作实现对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客观需要。为此,财政部在3 月3 日明确中央金库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分别于4月7日建立人民银行会计制度,4月12日建立税务会计制度,4月25日成立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专司审核铁道、邮电、轻重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燃料、卫生、出版等13个部22个行业会计制度。

1950年9月1日,财政部就1950年度财政管理与会计事务处理作出了明确的具体规定,总目标是使会计核算满足统一管理的需要,中国会计被明确赋予了满足统一管理需要之职责,会计核算过程客观上拥有了监督职能,“会计监督”概念呼之欲出。会计在中国统一财政管理中成为基础性制度与主要手段,会计工作重要性被赋予了崭新的实践内涵,因此,财政部会计处被调整为会计制度司,安绍芸教授成为新中国首任会计制度司司长。10 月27日,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会议决定:所有国营企业都必须编制执行财务收支计划,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强化会计职权,建立会计垂直系统,会计科目与财政管理要求完全一致。12 月12 ~13 日,财政部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总预算与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2 月29 日,政务院发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对私营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自此,新中国基本上建立起包括国营、私营企业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内的所有会计制度。这样的会计制度立足点,基本上是为了实现统一计划与管理。如何通过建立会计制度以及开展会计工作实现全国统一计划与管理,是新中国会计承担的首要任务。国际层面,当时除了苏联,其他国家的会计均无这方面的任何实践,由此决定了新中国会计在应对这样的挑战过程中只能借鉴苏联会计既有的实践经验。中国会计监督自此产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

1951 年1月6日,政务院发布命令,全国所有会计制度与工作由财政部统一管理,由此财政管理会计成为中国会计宏观管理沿袭至今的主导体制模式。中国会计这样的顶层管理体制中,会计作为财政管理的基础制度与基本手段,必须以服从并服务于财政管理需要为首要任务。这是中国会计拥有监督职能的体制基础,决定了监督成为新中国会计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并成为新中国会计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

1953 年9 月20 日《宪法》颁布,明确了公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立与公有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会计工作,新中国会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会计拥有并积极履行监督职能,正是主动的积极应对措施。周恩来总理在通过《宪法》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会计监督必须完成的任务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节约国家的行政经费;要加强财政监督和财政纪律,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并合理使用;要反对浪费资金的现象,反对机构庞大的现象,反对违反财经制度的现象,反对不爱护国家财产、不严格节约和不努力增加积累的现象,反对偷税漏税和盗窃国家资财的行为,反对贪污行为(杨纪琬,1988)。显然,完成这些重要任务并保证取得实质性效果,必须借助于严格的会计制度与真实可靠的会计工作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此,新中国会计在《宪法》层面获得了拥有监督职能的制度基础。

二、会计监督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伊始,落后的工业,不发达的农业,极其薄弱的交通基础,加上识字率极低的文化素质,国家面临着积贫积弱的经济现实。1950 年2 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财政会议,主要议题就是“研究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困难的政策与措施”,首要措施就是实现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为此在3月9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使全国统一财经工作有了落地的具体抓手。这使新中国会计建立伊始,从宏观层面就拥有了西方发达国家根本不具备的国家层面“统一计划与管理功能”,而自然赋予“监督管理”职能的制度现实。就此观察,中国会计区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首先来自于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不同点:放任自由适度宏观调控还是统一计划严格宏观调控,都以市场原则为调配经济资源的基础,前者形成了小政府或弱政府完全市场模式,后者形成了大政府或强政府适度市场模式(以中国为代表,从苏联式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目前以市场为配置一切经济资源基础的强政府宏观调控体制)。无论何种市场,都表现为各微观主体作为自然竞争单位,如何在大政府或强政府(公有制制度必然产物)体制下,充分尊重并体现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实现宏观与微观主体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国以往走过的路程与走向未来都面临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挑战,也是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发展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新中国以往实践在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其间出现了一些独树一帜的实践模式,会计监督正是这些实践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会计拥有的监督职能来自于公有制经济制度宏观管理的需要,其全国的统一性与发展协调性如何在各微观主体行为中得以切实落实并体现,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与各微观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工作,从而使新中国会计在践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职能(本文把此类会计工作内容概括为“会计核算”)的同时,自然拥有了把公有制经济拥有的全国统一性与发展协调性能动地传导到微观主体行为全部过程、所有业务流程、各个岗位与员工的天然职责。这个内在于各微观主体会计核算机制中的必须遵循并体现宏观要求的会计职责,就是会计监督职能。从以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发展若干重大的事件片段中,会计监督职能的这种现实基础均已得到充分体现。

1950 ~1951年,新中国建成初期,从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司,到金库、企业、预算、银行、税务、农业会计以及记账货币计量标准、会计期间、会计凭证账簿、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记账规则的统一规定,全社会实现了统一会计制度,从而为全国统一财经工作、解决财经管理混乱问题提供了基础,也为会计监督职能的确立与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1951 年11 月1 ~24 日,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主要解决了当时中国会计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①修订各种国营企业统一会计制度,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以适应贯彻经济核算制的要求,其中包括《国营企业编送决算报告暂行办法(草案)》《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格式及说明(草案)》《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说明(草案)》《国营企业提缴利润会计处理暂行办法(草案)》《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会计处理暂行办法(草案)》;②出台《会计主管人员职务、权利、责任暂行条例(草案)》;③会计、统计、计划的联系和分工问题(杨纪琬,1988)。从而夯实了中国会计监督的制度基础。

1952 年1 月15 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同志提出:1952 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在不放松收入的条件下,转向管理支出;在财政工作方面,要求建立完整的省一级财政并重点试办县级财政。加强财政监督工作,重点试办独立会计制度,提出1952 年财经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包括厉行增产节约、严格财经纪律、拟定建设计划、统筹运购粮食(杨纪琬,1988)。7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目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该文件指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时经济工作的一个全面任务,其目的不仅是要完成当年的生产计划和增产节约计划,而且要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为实行经济核算制准备条件,从而结束旧企业转变为新企业的改造过程(杨纪琬,1988)。10 月17 日,为配合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财政部召开第二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该会议从十个方面讨论实现统一会计制度的具体实务问题,包括:①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说明草案;②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报表修订格式;③国营企业建设单位统一会计科目及说明;④国营企业建设单位统一会计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⑤国营包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说明;⑥国营包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格式;⑦国营企业年度清查财产暂行办法;⑧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填制会计凭证办法;⑨国营工业企业材料会计处理办法;⑩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杨纪琬,1988)。中国会计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责有了更可靠的制度保障。10 月20 日~11 月6 日,财政部召开第三次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该会议检查了三年来特别是“三反”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预算会计工作上的种种问题,其中普遍而严重的是:①资金积压、材料积压;②“三反”运动前各级各部门普遍存在浮报、冒领、扣发、挪用及化大公为小公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其原因是:①制度不合理;②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只掌握了事前的审核与拨款,缺乏用款与结算全部过程的监督;③预算不正规,使财政会计机构不能掌握开支机关的预算数字,没有起到监督预算执行和保护国家财产的作用(杨纪琬,1988)。

1955 年7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要求各经济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贯彻经济核算制,加强财务成本管理,节约资金,杜绝浪费,降低成本,增加上交利润。李富春副总理于6 月13 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会议上专门作了《厉行节约,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普遍并严重存在于基本建设、生产管理、公务活动中的浪费现象。7月5 ~6日,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分别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和《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都强调要厉行节约。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为《勤俭办社》写下专门按语:“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方针,还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勤俭节约成了社会主义中国会计的一大原则,也就成为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

1957年9月,陈云同志在《体制改进以后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讲道:“财政体制一经改变,必须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今后各地方和各企业都有机动的财力,比较好办事;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坏事。几十万个单位,贪污是一定难免的。为了防止和减少贪污、浪费的现象,必须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例如建立会计制度,无论哪一个单位都必须有账,有使用款项的规定。用款不能由一个人批,要经一定组织通过。要有报告制度,地方必须将全部收支列入各级政府的报告;企业的财务要列入企业的年度报告。要有检查制度,财政部、监察部和各级政府要定出检查办法。”自此,防范贪污、严格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中国会计监督的重要任务。

1959年8月1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为了克服1958年会计制度简化、放权后会计工作中凭证不完整、账簿不健全、会计数字失实、财产心中无数,甚至出现“无账会计”等问题,使国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核算,对下列十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①会计凭证;②账簿;③固定资产核算;④各种物资核算;⑤库存现金和银行往来核算;⑥支票管理和往来款项清理;⑦财产清查;⑧会计报表;⑨会计交接;⑩财务会计监督。此外,还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在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健全财务会计机构,充实财务会计人员(杨纪琬,1988)。自此,在中国会计界,财务会计监督即“财会监督”这一概念开始流行,但这也带来了学术界理解与解释方面的困惑。财会监督是财政监督加会计监督,还是财政监督、财务监督、会计监督总和?抑或是在财务会计过程中体现并须实现的监督?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财会监督范畴至今仍是一个说法不一、认识分歧较大的概念,即使官方已就财会监督明确发文,规范了财会监督的边界与内容,也未能真正消弭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对财会监督的各种不同理解,从而带来了会计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各种盲点与分歧。

196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财政部《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管理的报告》提出,为了克服有些地区和单位乱拉乱挤国家资金,财政纪律松弛,有些地区和单位任意占用国家收入,化大公为小公,有的地区和单位化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资金,把应当上交国家的收入安排成计划外开支,造成资金使用分散。对于财政管理体制上的财权分散等现象,财政部向中共中央提出如下改进意见:①改进预算管理体制,适当紧缩预算外资金,加强预算管理。②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申企业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③改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加强拨款监督工作。④改进税收管理体制,加强税收管理工作。⑤改进城乡人民公社的财政管理体制,划清国家财政收支同公社财务收支的界限(杨纪琬,1988)。这个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中国会计监督已出现很大问题,这些失控现象与会计监督职能的缺失直接相关。

196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发给各地区、各部门,要求他们组织国营企业进行讨论,并选择若干个企业试行。《工业七十条》是1961 年在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过程中,为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制定的。在《工业七十条》中,对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有以下要求:每个企业都要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遵守国家财政制度。企业要编制成本计划,加强定额管理,不断降低成本,企业的成本计划要交给群众讨论;降低成本指标,要落实到车间、工段、小组,有的要落实到个人,企业要根据已达到的水平制定平均先进的技术经济定额,加强对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力的管理,建立和健全领料、退料制度和物资保管制度,改进仓库工作,切实防止物资的损耗变质。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核定的流动资金定额,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企业的财务机构要单独设置,车间也要设置财务机构或专职人员。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置总会计师,在厂长领导下,负责计算和审查企业一切技术措施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设计和审查企业的财务、会计事项,监督本企业执行财务制度和财政纪律(杨纪琬,1988)。尊重并强化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成了当时举国上下的共识。

1961 年11 月17 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发出关于试行《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的通知。该规程共分六章四十条,对会计核算总的原则以及财产和资金的核算,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等作了具体规定。该规程指出,会计账簿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科学记载和反映,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认真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保护和监督国家财产不受损失。这是加强经济核算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曾在一些企业中发生的账目不实、家底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和“以表代账”“无账会计”等错误做法,必须彻底加以纠正(杨纪琬,1988)。这个阶段提供了很宝贵的教训,如果会计核算做不好,或削弱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监督必然名存实亡。因此,有效的会计监督,必须以严格规范的会计核算为基本前提。

1962 年2 月28 日,为了改变前几年财务机构被大大削弱的状况,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迅速健全财务机构,补充业务人员。相关规定有:①近几年从银行、财政和商业部门调走的领导骨干和计划、统计、财务、会计、信贷、税务骨干人员,凡是这些部门需要的,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应一律立即归队。同时,从全国各部门中挑选一批人员充实这些部门的财务机构。人员配齐以后,要力求稳定,不要轻易调动。②人民银行的基层办事和营业处、储蓄所,商业部的各级专业公司,要建立精干的机构,由行政编制改为企业编制。凡是把这两个机构同财政机构合并的,要重新分开。③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文教卫生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也要充实财务机构(杨纪琬,1988)。会计核算与监督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现实决定的。

经过以上宏观制度层面的积极努力,中国会计监督不仅具有内在的制度保障,而且在具体内容方面得以不断丰富,“增产节约、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经济核算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保护国家财产”成为当时会计监督的主要任务。而且,试办独立会计制度,使单位的会计监督质量开始具有外部评价制度的约束,从而为会计充分行使监督职能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1963年,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简称《试行条例》)。《试行条例》共五章二十九条,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会计人员职责、权限的行政法规。《试行条例》明确规定,“一切国营企业、事业、机关、团体、银行、部队、学校都必须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财务会计机构或专职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任务是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保证数字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情况。通过此项工作,加强经济核算,保护国家财产,严守国家计划,执行国家制度,维护国家财政和信贷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国家赋予会计人员必要的权限。在会计人员按照国家规定行使权限的时候,任何人不得借故留难。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保障会计人员履行职责”。《试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可参照执行。这是在法律上第一次明确中国会计具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法定权力与责任。《人民日报》于1月9日发表社论,认为“作好会计工作,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显然,会计工作有效服务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仅满足于核算职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充分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1963 年3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强调运动的各个阶段都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决不能因为开展群众运动而放松对日常生产的领导,放松巩固和建立生产秩序的工作,要求各个企业根据或者参照《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条例(草案)》和《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条例(草案)》的规定,把必要的制度建立和健全起来。3 月20 日,《人民日报》因此发表了《做好会计工作,促进增产节约》的社论,指出:会计工作的一松一紧,关系到节约还是浪费,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关系到多快好省和勤俭建国方针的实现。该社论对企业领导人、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银行的会计主管部门以及会计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民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功能作用自然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

1963 年10 月18 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指出:为了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严格实行财务、会计监督,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所有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包括建筑安装企业和联合企业所属厂矿)的厂长(或者经理)都应当亲自领导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并根据本规定设置总会计师,作为厂长加强领导这一工作的助手。没有条件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可以先设置副总会计师或者指定专人行使总会计师的职权。同时,规定了应具备的条件和总会计师的基本任务等(杨纪琬,1988)。中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开始具有了组织制度层面的基本保障。这个文件也给学术界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是两个不同的监督。财务监督主要涉及资金收支结转即资金流转过程;会计监督主要涉及所有经济业务当然包括资金业务的合法合规合理。由此,对于一个单位的资金运动而言,财务监督是第一道把关,会计监督是第二道把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监督是对财务监督质量的一种检验机制。就整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而言,会计监督不仅是对财务监督,而且还是对生产、质量、技术、劳动与人事、物资、营销、安全、研发等活动即整个管理监督控制质量的一种综合检验机制。会计信息过程与结果不仅集中反映了财务活动,也综合反映了生产技术与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而决定了会计监督在整个微观经济管理系统中具有核心而重要的功能作用,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更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1964年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1964年财政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监督国营企业认真加强经济核算,切实改进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和财务制度,努力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扭转亏损,增加盈利;监督农业事业单位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要监督有关部门合理使用水利经费、水库移民建房和农村救济等项目资金;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勤俭办事,厉行节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开支标准。如此,会计监督在宏观层面只接口于财政管理,在微观层面接口于整个微观经济管理,从而使会计监督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面临着现实宏微观制度层面内在逻辑基础不一致的困境,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对会计监督认识诸多分歧的现实制度根源。

1965 年,“十年浩劫”前夕,整个中国会计包括会计监督制度受到极大冲击,突出表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在各种场合纷纷表达了对现实会计制度与工作的不满,发出了“管要有用,管要合理”的呼声,言外之意是现实中会计核算无用、监督无理。7月2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会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主要包括:会计制度烦琐复杂、不切实际,账簿报表结构深奥,核算方法上有形式主义等。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必要逐步改革现行的会计制度。《纲要》的主要内容有:①会计工作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反对单纯业务观点。②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对现行的各项会计制度,要具体分析。不切实际的要彻底改革,不完善的要充实提高,行之有效的要坚持发展。要看准一项改一项,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改革互相配合、互相衔接、互相促进。③会计制度必须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分别设计,不能千篇一律。④改革成本核算方法。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应集中在厂部核算,企业内部应根据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核算,加强定额管理和预算管理;费用分摊方法应简化,能统一分摊的不要分开分摊。⑤简化各项资金核算方法,对来源不同、用途相同的各项资金,可以按用途合并核算。⑥改革记账方法。⑦进一步精简凭证、账簿、科目、报表。改革凭证,必须做到责任清楚,审查严格,手续简便,便于保管。⑧不许乱发报表,不许层层加码。⑨实行财务民主。企业要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财务情况,定期组织群众查物资、查账目、改进工作,定期公布同职工有关的奖金、生活福利等账目,接受群众监督。⑩正确地进行会计监督。⑪改进工作作风,会计人员必须经常深入实际,切实做好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⑫整顿会计队伍,健全财务会计机构,企业必须单独设置财务会计机构,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合理定额。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要选择政治质量好、有一定业务水平、德才兼备的干部去充实会计队伍。现在来看,《纲要》无疑是对新中国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的一种否定,预示着中国会计与其经济相适应全面崩溃时代的来临。时至今日,我们根本无法回答,什么样的会计监督才是正确的?会计监督就是按制度履行职责,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对于会计监督只是依法照章而已,偏离了章法,会计监督就成了无本之木。以正确与错误来判断会计监督,严重歪曲了会计监督的本质,事实上把现实会计引入了穷途末路。中国会计的遭遇,已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当然,不能仅用事后的实践来评估事前的决策行为,以上所述只是试图说明,会计制度与工作,不管是核算还是监督,离开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解与分析,相应的理论概括就丧失了应有的学理基础。当下研究会计监督问题,应树立这样的理性认识,才可使会计监督研究免于陷入简单化思维困境。

1967年6月5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一篇批判《工业七十条》的文章。此后,又陆续刊发了四篇文章评《工业七十条》。这些文章把《工业七十条》定性为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复辟资本主义的黑纲领。此后,许多企业责任制废弃,生产秩序混乱,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监督职能由此完全被削弱甚至被取缔。其间,作为全国会计工作的领导机关,财政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在为中国会计争取一些基本尊严方面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各种努力。例如,1970年3月8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丙乾在全国计划会议财政座谈会上发言时指出: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具,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活动,反对铺张浪费;要大搞增产节约,狠抓增收节支(杨纪琬,1988)。这些建议,若离开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是不可能做到的。1973 年12 月22 日,财政部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并附发《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发布这些文件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健全会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各工业管理机关以及各工业交通企业试行。《工业三十条》对整顿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标准。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搞好各项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任务、基本制度以及工作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各企业都要恢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的责任制;对于如何搞好工业管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也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杨纪琬,1988)。中国会计似乎迎来了初春。同年9月12 日,国务院颁发《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总结了1963年《试行条例》实施后的经验,结合“十年动乱”中会计工作遭受的破坏,根据会计工作急需整顿、恢复、提高的实际情况修订的。《条例》除了对《试行条例》原有的总则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免和奖惩等各章进行补充修订,还补充了总会计师和技术职称两章,对总会计师的设置和职责、权限,对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中国会计监督开始真正拥有法定意义的地位、身份、职责与权利保障。

1979 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正式恢复会计制度司建制,并开始办公。自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顶层组织制度上,会计监督找回了应有的法律尊严与地位。

1979年12月26日~1980年1月6日,中国会计学会举行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财政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丙乾亲自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长,彰显了会计工作在财政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980 年10月29日,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了《会计法(讨论稿)》。中国会计自此开始在国际范围显现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1982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全国各地着重做好的五项工作中,其中第三项为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具体指出:国营工业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侵占;企业的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不允许化大公为小公,更不允许化公为私;一切违法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予以制裁,要对执行财经制度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清查,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会计监督在拨乱反正、回归正常经济秩序中肩负着特别重大而现实的使命。同年8 月5 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加强国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企业整顿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认真整顿和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力争在两三年内使这方面的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所有企业必须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并限期达到以下六项要求(杨纪琬,1988):①有一套健全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和财务会计制度;②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遵守财政纪律;③及时足额地上缴税款和利润;④有一套保护国家财产完整无损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⑤建立依靠群众管家理财的制度,勤俭办企业;⑥有健全的财会机构和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财会人员。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按照这些要求,对经过整顿的企业,逐项检查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要继续进行整顿。自此,维护经济秩序、讲求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会计监督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1983 年4 月1 日,国务院颁布《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在“企业的组织领导”一章中规定,大、中型企业可设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副厂长,总会计师在厂长领导下进行工作,对厂长负责。中国会计监督再次在企业组织层面得到法律意义上的保障。

PC机上还可以提供比智能手机丰富的控制功能和更人性化的人机界面,通过Internet访问农产品服务器上的视频信息: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农产品长势与营养需求,提供及时决策;另一方面可供农业专家系统对自然灾害防御,农作物病虫害分析,农产品后期可视化溯源提供依据。

1984 年5 月28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财务检查中处理财务问题的若干规定》。其主要内容有:凡违反国家规定侵占的国家收入,都必须进行清理,补交财政;凡违反国家规定发放的奖金、补贴和实物,应区别情况,酌情收回一部分或大部分;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提高各项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情节比较严重的,报主管部门决定处理;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请客送礼,游山玩水,挥霍国家资财,必须追究批准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凡是将全民所有制企业擅自改为集体所有,将预算内的企业划为预算外企业,或将企业的部分车间、门市部改为集体所有的,除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专案批准者,都应当检查纠正,并追回应上交财政的收入(杨纪琬,1988)。这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会计监督虽然在国家法律与组织制度层面得到充分肯定,在具体实务中,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尚受到诸多限制,从而使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普遍而严重的与会计监督功能事实不相容的问题。

1985年1月21日《会计法》颁发,会计核算与监督作为中国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得到了基本法律意义上的充分肯定。自此,会计监督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理论问题,而是成为一个现实而重大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以及中国会计制度建设、实务探索、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以上对曲折而艰辛的新中国会计实践广角扫描,找出了会计监督从无到有并最终成为一个公认会计专业名词的完整线索,从而形成了有关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以及成为理论研究热点在新中国历史发展中呈现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主导决定力量和逐步形成功能作用机制的逻辑链条,事实上贯穿于新中国会计发展全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日益重要。从会计监督研究现状而言,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理解与定位,可以对会计监督发表各式各样的看法。但是,学术研究如果需要在会计监督议题上求得共识,本文认为唯一可靠的努力之举,可能就是首先需要如实还原中国会计监督作为一个概念在新中国会计发展中是如何产生并流行的真实历史。这种会计监督概念产生并被广泛接受最终成为公认会计理论通行名词的真实历史,成为打开会计监督“迷宫”大门以获得对会计监督完整认识的通用钥匙。基于以上对新中国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监督产生并形成明确概念的历史事实,不难发现:在本质上,中国会计监督职能的产生与中国公有经济制度、国家统一调控经济的基本要求紧密相关。公有经济制度下,如何正确解决公私问题并有效遏制以公谋私、化公为私、低效浪费、公平分配问题,是保证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综合《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有关新中国会计发展概要介绍的背景,会计监督所要解决的突出而普遍的问题不外乎以下5 种:①以公谋私,化公为私;②公私不分,假公济私;③贪污盗窃,侵占公财;④铺张浪费,公款消费;⑤对公漠不关心,低效率,不讲利润。不难看出,这些问题产生于日常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只有通过借助自然嵌入经济活动的会计制度与工作,才有可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制度与工具以及基础设施保障。会计监督职能正是对此的积极应对或呼应。另一方面,国家统一调控经济也需要有一个灵敏的贯通于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神经系统予以保障,会计显然成了不二选择,从而在对微观经济主体履行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地体现着监督职能,其实践方式主要表现为对所有经济业务的合规性、有效性作出及时揭示与警示,从而为具体经济活动的合规、有效提供保障,为宏观经济统一调控奠定可靠基础。这两种意义上对会计的能力需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对会计这两种意义上的能力需求变得更为强烈而迫切。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功实践,会计监督实践必将绽放鲜艳夺目的花朵,为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添光增彩。如何在系统全面总结新中国以往会计监督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为中国会计监督未来构建蓝图,确定发展模式,设计框架结构,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可以认为,对中国会计监督发展模式作出深入研究,是中国会计界践行把会计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尝试。

三、会计监督基本内涵的认知分析

中国会计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也表现为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根本上看,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监督问题的认识,完全取决于对新中国会计性质的整体认识。

1951 年1 月25 日,中国人民大学邢宗江、黄寿宸教授在《新会计》月刊创刊号发表了《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一文。文章认为:会计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会计的特点,会计理论是社会经济性质的反映;资本主义会计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适应并忠实维护着资本主义制度;流行的会计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关系,遮蔽着会计的阶级性,散布着单纯技术观点。他们提出,新中国会计理论应是监督和管理物质生产过程的方法,应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会计理论。这篇文章明确提出了会计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并认为这是会计的社会属性,会计本质上是监督和管理物质生产过程的方法。如此而言,会计的阶级性决定了会计具有监督与管理效力,监督成为内在于会计的属性。按此观点派生出来的会计监督概念,似乎是所有会计都具备的功能,而不一定是社会主义会计特有的功能。之后,《新会计》第四期,刊登了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一文,对上述文章“会计社会属性是阶级性”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物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文字和数量的统制记录,当生产力发展到共同生产的阶段,簿记或会计就逐渐进步并成为一种技术,会计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实际经验和长期研究所产生的有系统的会计知识,会计基本属性并未表现为阶级性,而是技术性,这样的会计很难被认为具有监督功能。1951 年,《新会计》第8 期发表了陈重丞的《会计学的科学与阶级属性》一文,从分析会计的基本方程式(资产-负债=资本)出发,认为会计学基本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认为等式本身属于自然科学,而等式所反映的资金循环运动的货币价值观念则属于社会科学。因此,会计学具有双重属性。如此认识会计属性,监督内在于会计的具体功能之中。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会计有无监督职能,会计界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1952年1月10日,《工业会计》月刊创刊。创刊词明确了《工业会计》的任务是:①介绍苏联先进的工业会计核算理论与经验,使新中国的工业会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上,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积极作用。②批判资本主义会计理论中的反动观点,肃清在我国会计界遗留下来的影响。③讨论并报道在新理论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所获得的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以便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④配合中央人民政府所颁布的有关工业会计核算的法令和规定,开展热烈的学习和讨论,寻求基本精神并提出具体实施要点。显然,《工业会计》杂志所持的观点是会计具有监督管理功能,而且已蕴含着“会计监督是社会主义会计明确区别于资本主义会计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认识。是年,《工业会计》第9期发表专门介绍天津钢厂刘长福小组经济核算经验的文章。该小组围绕以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人工、机器检修五个指标综合体现的小组直接成本,建立五种原始记录,逐日计算成本,同时配合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的开展,每天算出增产和节约成本的价值,逐日向组内公布,鼓舞工人的劳动竞赛热情。文章详细介绍了该小组进行经济核算的原始记录格式、内容和小组成本核算、增产价值核算的具体做法。这表明,新中国会计实践中,会计可以在改善优化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与国家开展增产节约的全国性动员紧密相关,会计较好地服务着旧企业向新企业的改造过程。新中国微观会计对国家宏观要求的积极主动应对,表现出了与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并不一样的行为特征,会计拥有了有效实现宏观与微观积极互动的信号传导机制这一崭新角色,为会计监督范畴的建立提供了实践方面的经验证据。

《工业会计》在1954 年第6 与第8 期,分别刊发了《工业产品成本的事前监督》与介绍济南第一机床厂费用定额小票制度的文章,比较具体地呈现了来自中国会计实践中对所有企业具有普适性的探索性做法,为新中国会计监督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研究总结的素材。《工业会计》1954 年第10 期刊登的文章探讨了成本计算的简化问题,主张会计人员走出单纯技术性的计算圈子,安排充裕的时间学习生产知识,加强生产费用的控制监督,以求降低成本。并提出,要简化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数字计算,会计要立足于对改善优化实际经济活动有用的数据加工上。会计必须基于监督进行核算的观点,已初步成为一种指导中国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工业会计》在1955 年第7、9、10期,分别刊发了详细介绍鞍山钢铁公司推行的班组经济核算、济南第二机床厂财务成本管理责任制与天津第一印染厂会计创新的文章。鞍山钢铁公司从1954年3月起,在公司内部各厂矿车间中推行与劳动竞赛相结合的经济核算办法;济南第二机床厂从1954 年第四季度开始,实行财务成本指标下车间、下科室,在有关部门全面建立财务成本管理责任制;天津第一印染厂推行了小组节约账核算改革办法,收到积极效果。尤其是《工业会计》在1956年第8期,刊发了一组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班组或内部经济核算经验总结的文章,对中国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各种经验尝试进行了全面总结与研究,得出了一些对指导中国企业会计实践健康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自此,对中国会计实践人们开始以“经济核算或经济核算制”称呼之,以区别于西方简单的会计概念。这表明,中国会计实务发展已多多少少地证明了其与当时国际通行的会计做法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会计明显表现出比西方会计更有效积极主动的特点。这为中国会计理论中会计监督范畴的建立提供了客观的现实背景,也为中国会计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1957 年,中国会计界开始明确提出并探讨会计监督概念。《工业会计》连续几期刊登文章,强调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对经济活动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工业会计》在1957 年第3 期刊发的社论指出:“财务会计工作者应当认识:财务会计工作绝不是局限于消极的管钱记账,而是有责任对企业的生产、财务等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反映和有效的监督。”许多同志还就实行会计监督的内容、方法以及如何提高财会人员水平问题发表了意见。自此,会计监督概念开始流行于中国会计实践中。1959 年,《工业会计》停刊后以《企业会计》半月刊复刊,2月号《企业会计》专门介绍了国营庆华工具厂工人参加成本管理工作的几项具体做法。该厂是1954年开始推行车间及小组经济核算的,在实行“两参一改”过程中发动工人参加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已成为中国会计实践中一种自觉而广泛的行为。

1962年,财政部组织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澎、赵玉珉、吴诚之五位教授,编著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高校会计专业通用的《会计原理》教材,并于1963 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公开出版。教材开宗明义,认为社会主义会计“是有计划管理社会主义经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厉行增产节约、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此而言,中国会计首先因具有监督效能而拥有了基本价值。教材总结道(杨纪琬等,1963):“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已成为加强计划管理、厉行增产节约、贯彻经济核算和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一个重要工具。做好会计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把会计监督定义为会计三大基本任务中的第二大任务,并作出了如下详细论述:“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都必须严格遵守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地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对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不仅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而且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经常的监督。因此,会计工作的第二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在如实反映情况的同时,实行会计监督。也就是说,要监督各项财产的收发、转移、保管、使用和报废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制度执行;各项资金的收支使用是否按照计划、预算办事,是否符合专款专用的原则,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完整无缺和合理、节约使用。要监督各项收入、支出和费用是否遵守计划、预算,是否合理、合法;成本和盈亏的计算是否真实正确,是否完成计划任务,以便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消除一切损失浪费现象,降低成本,增加积累,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对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会计监督,必须以有关的财经政策、法令、制度、计划和预算为依据,以厉行增产节约、促进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为目的。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合情合理,认真执行有关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正确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可见,《会计原理》对会计监督的认知与概括,完全来自于新中国会计实践探索的系统总结,也可以认为是新中国会计实践的经验结晶。

《企业会计》于1960 年停刊,1964 年1 月复刊改名为《会计》,8 月刊发表蔡金署名题为《监督者自己要受监督——谈会计工作的群众监督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出:要建立复核制度,定期公布账目、定期查账、定期对账;建立会计和出纳严格分工等制度,把财务会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9 月,《会计》杂志发表了蔡金的《谈会计工作的艺术》文章。文章提出,会计工作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讲究工作方法,懂得会计工作的艺术。文章认为,会计工作的艺术就是依靠领导,走群众路线,巧做会计工作,善于正确处理会计工作表现出来的上下左右各方面的矛盾,促进生产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文章归纳的会计工作艺术具体内容为:①会计人员对人对事,要谦虚谨慎,态度和蔼;②会计人员要经常地向群众宣传解释规章制度,使大家自觉遵守制度,按规定办事;③会计人员要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善于在领导和群众之间发挥桥梁作用;④会计人员要善于组织管理,做到“千斤担子众人挑”;⑤会计人员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反映有用的数字和情况,做领导的好助手。会计监督以及如何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始终成为中国会计实践发展探索的主要议题。10 月,《会计》杂志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赵玉珉教授《跟上新形势积极改革会计教学工作》一文。文章就会计教学中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改革问题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在教学态度上,既要教书又要教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掌握会计专业本领的会计工作者: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同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密切结合,不仅应讲清讲透会计的方法和技术,而且必须阐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管理经济,以正确处理会计部门同内外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同一切铺张浪费、贪污盗窃等损害社会主义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会计监督议题开始摆上中国大学教学的讲台。

以上,从新中国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对会计监督有关事件制度背景以及具体做法与核心内容,作出了尽可能客观而全面的观察,试图通过对产生新中国会计监督概念客观基础的挖掘,找出统一对会计监督概念基本认识的现实基点,从而为消除目前中国会计监督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各种分歧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认知框架。必须承认,新中国会计监督实践并在理论上成为公认的一个会计基本概念,尽管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制度实践运作的内在要求,但却是在中国不发达的经济、落后的科学技术、封闭僵化的组织管理等现实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并发挥作用的,而且以中国积贫积弱的起点树立赶超英美的雄心壮志为中国会计监督功能作用的社会心理基础。这样形成了会计监督概念产生伊始非常独特的社会制度背景:为了充分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要求,如何克服以公谋私、化公为私、公私不分、大手大脚、损失浪费问题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活动中积极负责、多作贡献、增产节约的各种能量,成为公有制经济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决定因素。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就成为此时会计监督基本使命的核心内容。这是通过以上基于权威资料的历史回顾,对新中国会计监督本质内涵决定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基本认识,也为讨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会计监督基本内涵并设计具体发展机制,提供一个统一认知的现实与历史基础。

四、结语

显然,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会计监督,虽然还是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环境,但是,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21 世纪,中国将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即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者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而真正确立中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过程对会计监督产生的客观需求,与从世界经济弱国走向世界经济大国过程中对会计监督产生的客观需求,显然是不一样的内容。对于后者,通过以上分析,大体上已得到答案。但对于前者,尚未得出应有的共识,而恰恰正是目前中国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亟须回答的重大议题,决定了当前加强会计监督学术研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何况全球性的信息化已在社会伦理道德与生态文明方面,彻底颠覆了工业社会文明进步已固化的人类既有认识,并且首先从技术工具与手段方面全面挑战了人类工业社会所拥有的各种革命性能力,从而给人类愈发强烈的挫败感,由此得以重新认知人类生命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全新意境下,会计监督客观面临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的、全新而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这些基本要求,通过完善的会计制度并借助于严格而精准的会计工作,有效地转化为未来中国经济活动主体的自觉行为,将是目前中国会计监督研究必须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决定中国会计发展能否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伟大实践,并在振兴中华民族过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作用的关键。因此,围绕践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以及信息化全新社会背景,概括提炼会计监督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对中国会计监督从基本制度层面作出整体设计,最终规划出中国会计监督制度建设的框架结构与实施路径,是亟待中国会计学界集思广益作出深入研究并提供理论成果的重大课题。从中国政治文明进步角度看,中国未来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并积极发挥有效作用,必将成为观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财会监督概括为实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这一基本抓手的九大监督之一,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基本精神。

【 主要参考文献】

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树,赵玉珉,吴诚之.会计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夯实监督之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初探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