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实践研究
——以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2024-01-03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5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产教协同

杨 阳

(苏州大学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0 引言

产教融合的根本是高校借助政府、企业的资源,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快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加有用的人才,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提出,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等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因此,高校要主动面向企业办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3]。2019年出台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都明显释放出政府支持办学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意志[3]。

基于纳米科技研究成果的纳米产业是一项国家急需并且具备跻身世界一流行业能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苏州市已明确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国家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打造中国纳米之城。纳米科技产业致力于全面提升区域纳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牵引的体制机制,推动纳米科技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是根据国家和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院。学院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加快实践型人才培养,围绕纳米科技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重大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优势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深化“顶天”和“立地”相融合、“本土资源”和“国际资源”相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相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 纳米科技人才培养的特征和主要问题

纳米科技不仅是新兴并迅速发展的一门基础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技术,涉及新材料、环境、能源、农业、工业、精密制造业、军事、航空、航天以及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4],正在成为提升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新技术之一。纳米科技以其多学科交叉型、综合型、平台型的独特特征,支撑着我国诸多学科、诸多领域科学前沿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试点学院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依托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的沟通协作,不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作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通过深入推进校地、校校、校所、校企的全方位协同,不断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牵引的体制机制,实现共享合作与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但在纳米材料领域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完善的内容,具体如下。

1.1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科技专业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5],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纳米科技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纳米力量。然而,纳米专业因为设置时间较短,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普遍缺乏,传统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交叉学科日益变化的内容和结构,难以适应纳米科技人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和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给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挑战。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学院,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在自身原有传统产品基础上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升级,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新兴产业领域对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就迫使学院要持续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的观点,努力培养能够堪当时代重任的纳米材料领域的高科技顶尖人才。

1.2 科教融合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统筹高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科产教深度融合。面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回答道,必须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入融合。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大学依旧存在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典型问题,不利于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纳米科技领域的国际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和产业贴近性的关键特征,科教融合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多数的本科生对创新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对创新创业的风险没有准确的估计,缺乏对风险的分析,如遇困难不能立即给出应急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操经验,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内容严重脱离,教学与实践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的理想和动机,但在创新创业想法的实施过程中,社会经验和创新创业知识略显储备不足,缺少独立判断和创新意识,导致大大打击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此变得不愿意动脑筋,动手能力严重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1.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纳米材料技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科技领域之一,其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纳米材料领域科研平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课程互学学分互认等,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华为等企业在部分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在社会前列,要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产业中包含的技术支持、高端设备和社会资源等,共同转化为育人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达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多元主体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建立提供学生“做中学”的实践导向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在当代经济水平高速发展背景下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纳米材料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2 产教融合的纳米材料领域产业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设立了纳米光电器件与材料专业中心、微纳机电制造专业中心、纳米环保材料专业中心、纳米药物与医用材料专业中心及纳米能源材料专业中心等六大专业中心,建立由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的“苏州大学国家试点学院工作推进小组”,以“帮助推进”和“解决困难”为职责,专业设置和战略性产业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将政府、学校、企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制度上要求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多方协作。学院以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型纳米技术高端应用人才为目标,制定了《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改革实施方案》。

2.2 落实科教融合理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则更需具备产教融合的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将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加强科教融合,努力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统一提高。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依托高端人才和团队,以建设国家试点学院为契机,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统筹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汇集创新资源,形成了引领前沿、交叉融合、本硕一体、模式新颖的人才培养改革特区,与纳米相关企业广泛合作,通过协同培养,形成从高端研发人才到产业化技术人才的全方位纳米产业人才支撑体系。通过将优势科研资源以新课程、新项目等形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学段贯通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教授全员参与教学,将科技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

2.3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服务区域发展

深化科教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依托“2+2”和“3+1+1”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使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到世界一流的高校院所进行交流学习,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以学院为核心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学院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不断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牵引的体制机制,实现“教学、学科、产业”协同发展,与周边纳米企业建立了创新共同体,形成了“三公里”纳米科创圈。面向苏州工业园区内纳米行业企业聘请相关领域的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担任本科生实习导师及研究生课题导师。建立与产业深度交融的产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弥合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异。通过协同培养纳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区域内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区域纳米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加强各类产业化应用培训。

3 结语

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主动,多方联动,才能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主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大学开放办学的道路,通过主动走出“象牙塔”,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实现高校、政府、产业优势重组与协同创新,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推动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科技前沿性、技术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对于纳米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才能够培育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纳米科技人才。具体来讲,第一,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有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对学科交叉具有推动作用,也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第二,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机会直接参与基础科研和企业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各个实践环节中,了解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与训练,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与探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产教协同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