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研究

2024-01-03王孝如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润疆新疆育人

王孝如

(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

文化润疆是我们党立足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经长期实践而创造性提出的引领新疆社会治理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发展战略。 通过文化建设,使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深度交融,“不断丰满中华文化的经脉基因和包容性机体,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团结凝聚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整体性文化结构与精神图谱。”[1]文化润疆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参与。 新疆高校既是文化生产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文化润疆实施的重要主体,高校师生既要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定维护者,又要成为文化润疆的领跑者。 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文化润疆的重要平台和途径。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挖掘和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让高校课程成为文化润疆理念的传播媒介,让高校课堂成为文化润疆实践的体验场域。

一、准确把握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

文化润疆是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随着新疆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对治疆方略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是加强新疆治理的话语拓展与方式创新。 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既需要富含文化的内容做支撑,又需要一定的途径来实现。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创造性提出的育人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将课程作为育人载体。 各类课程中蕴藏的大量育人元素,整合为课程思政内容,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点和抓手。 课程思政内容承载着文化润疆元素,是文化润疆的重要途径,文化润疆丰富了课程思政内容,文化润疆工程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共同服务于新疆社会总目标。

(一)高校课程思政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是广大青年聚集的地方,也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演练场,培养的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高校的价值体现。 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高校的责任使命。 为党和国家育什么样的人、育什么样的才,既是党和国家迈向现代化征程的人才战略需要,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的课程是培养人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各类专业课程因其门数多,对学生的影响重大。 高校课程不止具有专业知识的传授功能,更有人文素养润泽和价值形塑的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课程要通过课程思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要求开展的教育主题正是文化润疆理念落地生根的种子。

文化润疆作为我们党的治疆创新理念,必将通过一定的平台和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实现。文化润疆工程是落实文化润疆理念的实践,但最终落地还需要依托每一个具体活动。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文化润疆理念和实现文化润疆工程的有效途径。 通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情怀,构成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滋润学生心灵,正是文化润疆的要义实归,成为文化润疆工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添砝码。

(二)文化润疆工程为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提供丰富素材

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是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来源。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新的社会实践为课程思政内容研究提供了更多空间,课程思政内容只有立足人们的社会实践,不断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来获取发展,只有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课程思政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达成思想共识。

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既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积累和教育情怀,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当下人们实践活动的外在呈现影响。 自文化润疆概念提出以来,新疆各地大力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建设,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 随着文化润疆工程的不断深入与扩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被挖掘,越来越多的实践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室等都成了文化润疆的实物见证。 理论阐释、文化产品、考古挖掘、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都成了文化润疆的有力支撑,这些都为课程思政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文化润疆工程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一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3]文化润疆是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了文化在新疆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润疆必须通过文化润疆工程来落实。 目前,学界普遍已达成共识,文化润疆是新疆社会治理的优化升级,在社会治理中强化文化事业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滋养润泽新疆人民心灵世界的营养剂,让新疆各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母体中吸收更加丰富的营养而不断繁荣发展,实现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文化润疆就是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华文化精华、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润人、以文育人。”[4]“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简称“三股势力”),为了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5]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历史的歪曲,对客观事实的混淆一定程度上使新疆各族人民之间原有的团结局面遭到破坏,削弱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为新疆社会大局稳定和民族和睦团结带来了风险挑战。 增强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展是文化润疆的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通过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文化润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疆实践中创造性提出的治疆理念,文化润疆工程是新疆社会治理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治理手段。

“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教师主导的文化传承活动。”[6]课程思政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而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但课程所具备的育人功能自古有之。 今天我们强调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让课程专业知识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 “内容为王”的教育要求,凸显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重要性。 《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规定,就是要求在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要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又要服务于课程的政治属性和人文属性,体现人文精神和情怀,让知识变得有温度,让育人变得更亲切,让学生从教育中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和灵魂的安逸。 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庞大力量。 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青年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在冲突,促使青年学生可能会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做出非理性的、不成熟的价值评价和政治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7]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开展文化润疆的内容要求。 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上的一致性,使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相辅相成。

二、文化润疆视阈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成效和不足

随着文化润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文化润疆工程稳步实施,课程思政作为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随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断深入以及对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关联体悟越来越深,人文理念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得到重视,课程思政内容服务文化润疆的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润疆工程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资源,但同时也要看到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润疆视阈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取得的成效

1.人文理念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得到重视

文化润疆凸显了“文化”在新疆社会治理中浸润人心、凝聚人力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内容不能成为显性的说教。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单独划分出一个模块来讲思政内容? 是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有些专业知识可以体现育人理念,加入一些宣传式话语就是在开展课程思政?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原初理解,既显粗糙,又显浅薄,背离了课程思政的本意。 随着《指导纲要》的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愈加浓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断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一线课程主讲教师经过几年的摸索研究,意识到了真正的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的内容特点。 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也已由前期的政治性唯一,逐步认识到人文精神、文化底蕴以及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的不可或缺。 “要突出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实现以文化讲政治、以历史带理论,使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强、直指人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教师在处理课程思政内容过程中已由原来简单地认为在专业课中加入一些跟思政有关的话语,逐渐到主动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具人文理念,符合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特征。

2.课程思政内容服务于文化润疆意识不断增强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新疆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具有课程思政内容要求的共性,还承担着文化润疆的任务,因此,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内容,让这些内容服务于党的治疆方略,服务于文化润疆理念,最终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服务,是新疆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使命任务。 新疆高校是落实文化润疆的重要部门,高校课程又是落实文化润疆的主要载体,由于思政课的门数和课时限制,无法独自承担起文化润疆的宣传教育任务,大量专业课程理应承担起落实文化润疆的责任。 随着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理解不断深刻,以及新疆文化润疆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服务文化润疆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文化润疆视阈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存在的不足

在充分肯定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取得的成效之外,还要看到课程思政理念从提出到发展,毕竟经历的时间较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新疆某高校作为自治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 根据笔者对某高校参赛的36 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78 份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35 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认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在服务于文化润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课程思政内容叙事宏大,服务文化润疆主线不突出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全国高校的建设目标都是一致的,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出合格的人。 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区域差别,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内容呈现出各具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同具体要求。 新疆作为祖国的边疆地区,有其特殊的区情,多民族交错杂居、多文化交流交融、多诉求渴望满足,各民族团结、相互包容、彼此理解、互帮互助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共同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相互包容、彼此理解、互帮互助的情感基础。 长期受“三股势力”蛊惑欺蒙的部分新疆各族群众,其中不乏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民族情感方面产生了割裂。如何通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来消弭各民族间的隔阂,成了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理应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文化润疆,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大学生中华文化记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推进‘文化润疆’事业,还需要稳固中华文化的底盘,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然而,在研究文本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太过宏大,如一门课程同时涵盖“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爱社会主义、爱党拥军、时代精神、人民性、民族团结、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点,反而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因叙事宏大而飘在空中无法落地,很难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课程思政内容柔性关照不够、隐性表达不足

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需要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做支撑突出育人的柔性关照与隐性表达。 文化润疆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人文素养。长期以来,高校强调专业课知识性积累的重要,忽视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是否通过课程实现育人不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人文性和内隐性理解不深、关注不够、实践不多的情况,找寻的思政元素自然与知识的融合度就不能恰如其分。 如在36 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19 份教学设计都普遍存在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在一起比较生硬的情况,甚至有个别教学设计中直接插入一段新闻稿作为课程思政内容。 有些教师能找到思政元素,但需要升华情感的时候缺少化龙点睛之笔,使得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欠些火候。 在笔者研究的35 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有22 份案例都存在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表达不足的现象。 课程思政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课程中和知识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 “课程思政集中体现了隐性教育的特点,教育信息是隐藏着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10]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能够挖掘出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也就是课程思政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往往将润物无声的要求用显性的思政教育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明显感受到了教师的思政意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弄巧成拙。

3.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因没有固定呈现,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去挖掘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决定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质量。 通过对149 份文本分析,发现在教师专业素养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时更用心用情,课程思政内容质量较高,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也会更高。 能强烈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较强、人文素养较高、家国情怀也较深厚,体现了“润”的内涵。 反之,从文本中反映出部分教师会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是徒增负担,又浪费专业课时间,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形式上加入一些思政话语口号应付检查,与“润”的要求截然相反。 在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质量的差异影响着育人效果。 研究中发现同一门专业课程,由不同教师制定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大纲,但因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有别,挖掘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的融合度有差异,以及教师驾驭课程思政内容的方法、手段各异,致使课程思政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 课程思政内容质量决定着课程思政效果,因此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4.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相关联研究不足

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科学研究为教学提供深厚的理论指导,教学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 笔者通过实践感知以及文献查阅发现,高校教师专门针对文化润疆或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丰硕,但专门针对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研究成果不足,出现了个别针对具体某一门课研究课程思政内容的成果,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研究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成果鲜见,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置于文化润疆治疆方略大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更是罕见。 以科研项目为例,2022 年度共立项146 项,其中涉及文化润疆相关主题的项目6 项,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主题的项目5项,而直接涉及到课程思政内容的仅1 项,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基于文化润疆视角研究0 项。在新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离不开文化润疆的素材源泉,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也绕不开课程思政这一途径。 教师在开展文化润疆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相关联研究热情及成果不足既不利于文化润疆工程实施效果,也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文化润疆视阈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策略

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影响着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让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服务于文化润疆,增强新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要从丰富教师人文生活,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交流分享,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质量,为文化润疆提供高校智慧和情怀支持。

(一)微观叙事与宏观目标有机结合,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新疆高校作为知识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要成为新疆文化建设事业的领跑者,作为落实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场域,要成为文化润疆的示范营地。 高校课程思政是落实文化润疆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内容要紧扣文化润疆主题,服务新疆社会发展,彰显课程知识价值。 紧紧围绕文化润疆主线,以课程知识为底盘,挖掘能够反映各学科特色、学生可感知、够得着、想的到的课程思政内容,避免口号式的宏大叙事。 有形有感、可触可碰的微观叙事与服务社会、彰显价值的宏观目标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内容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专业课的魅力,体悟专业知识服务边疆、建设边疆、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

(二)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底蕴,让课程思政内容的柔性与隐性充分彰显

在理性的知识传授中,教师饱满而丰富的人文素养会使教育更加有温度和柔性。 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主体是教师,课程思政内容服务于文化润疆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专业知识的工具性不能等同于文化底蕴的人文性,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师文化底蕴深厚。 高校落实文化润疆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主体在教师。 “心中有光才能照亮他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对文化润疆工程在高校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自身要将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增强教师文化底蕴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教师不仅具有知识的理性,还要具有文化的柔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教师个体要有意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滋养中成长,让浓浓的文化气息在知识的场域里畅游。 此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丰富,乡规民约多有不同,对于没有专门进行过系统知识学习的大多数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时就很难结合新疆区域文化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的区域人文知识,了解新疆地方历史,了解我国民族宗教发展历史,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提供资源动力,既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又能服务地方人文精神培育,深化文化润疆内涵。

(三)加强教师交流沟通,均衡化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质量

人类之间的互相交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经验分享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的教学活动。 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的帮扶指导。 由于学科背景差异,会存在专业课教师挖掘的课程思政内容不够深入,甚至不够准确的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角度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帮扶,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帮扶本身就是在践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而且在指导帮扶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能够通过专业课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其他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情况,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状况也有所了解,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二是开展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交流活动。 同一学科虽然会有不同的课程做支撑,但是育人的主线是一致的,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平时应多开展交流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不同课程组开展互助交流分享课程思政内容挖掘及融合经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本身也属于和谐共生的人文体现。 各二级教学单位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展示,逐步缩小因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及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差距,整体上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当然,教师交流沟通不能靠教师自发组织,否则难以长期坚持,这就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建立相应机制加以保障。

(四)设立相关研究课题,以学术研究促进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文化润疆视阈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存在的不足,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文化润疆、课程思政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文化润疆内涵理解不深刻,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文化润疆和课程思政都是近些年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对社会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值得学界和教育界深入开展研究。 通过设立文化润疆和课程思政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文化润疆及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研究,深入理解文化润疆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不断从文化的视角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内容整合能力,助力文化润疆工程,提高新疆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文化润疆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课程思政内容要以文化润疆理念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微观叙事与宏观目标有机结合,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增强教师文化底蕴,加强教师沟通交流,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成为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文化润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猜你喜欢

润疆新疆育人
文化润疆的历史站位、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乌鲁木齐文化润疆出版物的调查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推进全民阅读 助力文化润疆
基于当前环境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几点思考
新疆多怪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