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

2024-01-0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概论研究生创新能力

邓 环

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

邓 环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是高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深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等教学全过程,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才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使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研究生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与规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1-4],笔者则试图从微观角度阐述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内在逻辑、必要前提和实践路径。

一、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内在逻辑

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以思辨抽象为特征的创新思维水平上,具有求根问底、探索奥秘、超越无限的特性,是衡量人类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研究生如果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将难以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开创性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指包括了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和教学反馈等所有教学步骤与过程。剖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联,是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逻辑起点。

1.自然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是包括了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自然哲学论,其基本原理可用于指导具体的科研创新活动并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动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先天的优势。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技观是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及人类科技文明的哲学理论成果,表征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然观辩证和动态的形成演化图景,具有历史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广阔背景,揭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及科技成果的内在关联与逻辑脉络,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创新性与进步性相统一的原则,有助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文理贯通的科学思维,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同时,自然辩证法的科技社会论还能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产生的负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伦理观念。可见,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通过思辨性的哲学反思使研究生获得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增强了研究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2.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467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一方面致力于指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科技方法论,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总结科技发展历程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激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积极实践的科技创新理念和科学思维。基于多学科视界的自然辩证法既有关注科学认知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传统,又具备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课程的前沿资源和哲学思维,引领学生将科学方法融入自己的专业学习中。研究生通过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为训练自身的创新思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科学认知与反应,包括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自然辩证法内蕴的科学思维方法能使人从表面现象中发现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做出正确判断,能促使研究生综合运用多维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通过概括、分析等组合方式涌现出新观念和新思维,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既为研究生在多层次和多维度上了解世界提供了广阔视野,又为研究生获得创新性成果提供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科学理论视角和思维方法。

3.自然辩证法本身蕴涵的创新精神为塑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精神动力

自然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发明成果实现创新性飞跃,进而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一般规律,本质上是恩格斯为了充实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对形而上学及唯心主义思潮进行批判和否定的结果。从起源上看,自然辩证法源自恩格斯创新思想的闪光浮现。根据1873年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可知,信中提到大量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正是源于恩格斯创新思想的灵动。从内容上看,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也是恩格斯自身创新思想的产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6]13恩格斯花8年多时间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科学与社会连接成以自然为起点,包含科学、哲学、社会,最后再回到自然的哲学思维链条。从方法论上看,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界与其思维能力增长的密切联系:“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7]483自然辩证法深厚的自然哲学和辨证的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为研究生认识训练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视角和精神动力。

二、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必要前提

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间存在脱节的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理论脱离实际,内容缺乏吸引力……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8]。为研究生答疑解惑时,“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较少结合案例剖析,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考量,未能重视提高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与参与度,从而导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难以实现原初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功效。因此,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需要在师资、方法、内容等方面具备必要的前提。

1.优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师的专业结构,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其教学过程渗透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增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吸引力,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资前提。教学实践表明,目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教学理念[8]。“‘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选用上创新思考。”[9]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创新教学理念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的首要环节。①制定合理的进修与交流计划,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搭建良好的学习与培训平台。按周期制定本校“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的进修与交流计划,总结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创新性的经验和做法,融汇优秀的教研成果和教学案例并转化为共享的教学资源,“通过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专题性培训和辅导,增强任课教师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目的的共识”[10]。②引进具有与自然辩证法专业背景相关的人才,建立创新教师团队,加强不同专业“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协同,“在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环节和学时的同时,鼓励根据学科背景,实施特色化教学”[11],实现学科的交叉互补,激活创新理念,以解决“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师资不足与教学创新理念弱的问题。③鼓励“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开展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学术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开展联合科研活动,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到课题组中,使科研课题转化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的课题,实现教学与研究良性互动,达到实现教研相长的目标。

2.以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过程。关于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有句著名的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2]66“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思政课多以大班形式开课,班级规模往往达到百人以上。由教师主讲的“满堂灌”形式难以充分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因此需要拓宽教学思路,才能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的萌发。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法注重教与学交流互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追求教学共振的实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活跃性,还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锻炼了硕士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方法重视营造创造性的学习氛围,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单向度的指向、控制性的互动方式”的弊端[13],在充分调动研究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并激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活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注重挖掘中国科技史案例蕴含的创新文化与特色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4]14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诸多经典案例不仅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常引用的例证,也是自然辩证法专项研究的基础文献来源[15]。科技史的经典案例能使研究生深刻感受到创新精神在科学技术研究与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自主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时间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如《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是在世界上有深远影响的典籍,四大发明曾长期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代医学典籍中捕捉到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从而获得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成果。同时,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及其蕴含的科技创新思想和方法论,亦应构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16]。将中国科技史的典型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让理工科研究生汲取到中国传统智慧,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科学思想的创新特色,也能增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中国科技创新文化的底蕴。可见,科技史的经典案例蕴含的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科技进步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激发研究生创新的自主性有引领和开启作用。重视中国科技史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观照新时代中国科技成果,才能进一步强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作为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质和教化功能。

三、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路径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将创新要素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挥自然辩证法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根本方法论的作用。

1.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案,充分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激活研究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一方面,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将诺贝尔奖、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ChatGPT等前沿科技信息导入课程内容,既有教材核心内容的守正性,又有最新科技前沿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坚持历史性和逻辑性相统一的原则,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创新驱动力,围绕面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造师生互动平台。首先,明确教师主讲内容,介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这是研究生参与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础。其次,明确研究生参与主讲的内容与形式。结合教学大纲为研究生设计具体专题内容,引出供研究生讨论与探索的主题。将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大纲设计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国科技创新的助推器”“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等十个专题。为防止研究生在某个选题上过于集中,限制了每个主题可选人数上限。再次,研究生创新团队的组建。打破学院和专业限制,根据班级人数组成若干个包含4‒5名各学科研究生的综合团队,每两个组选同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在集体讨论后将研究成果展示于课堂上。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充分彰显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功能,又能牢固自然辩证法促进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功能根基。

2.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实施中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研究生在课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过程包括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团队创作、创新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在创新意识激发这一阶段,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的着力点是个人与团队在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和团队决策方面的协调与转化,解决的是个体创新思维与团队发散思维的相互适应问题,使团队形成最大的创新合力。在创新团队创作阶段,训练要点则是各团队成员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融合使用,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对已有知识基础和资源的整合,并对团队创作的作品进行预估,教师结合上一阶段团队创意的完善程度为团队提供参考案例与学习资料。具体而言,教师协助研究生对上述十个专题和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目标分解,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来丰富小组成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背景,激励研究生团队成员采用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进行互动与协商,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在团队成员讨论中,通过质疑、批判、想象、探索、延展等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实现团队头脑风暴。在创新成果展示阶段,主要目标是团队创意的实践与展示方案的调整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思维训练。由教师组织各团队交流或展示的活动,让团队成员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对他们团队的成果进行推介。团队成员根据所选主题查阅文献,与同伴进行充分讨论,整合视频、图片等各方面的资源,将本团队的成果以独具特色的方式进行展示,呈现成果的价值性和可操作性来打动评委以获得相应影响力。此外,“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还要注重与研究生积极进行情感交流,表扬与鼓励研究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积极心态,进而帮助研究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创新驱动力。通过创意激活、团队整合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深化研究生对创新思维内涵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预期目标。

3.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反馈中提高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引入学生评价,确保“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在期末考核方式上,突破单一考核方法,综合采用课堂交流、团队展示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研究生在团队合作中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强调团队展示内容与研究生专业背景的契合度。其次,在课后的调查反馈中,研究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育人功能比较认同,84.2%的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有益于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难题;67.5%的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关于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和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改变了他们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视为一门纯粹的政治理论课的看法,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理论学习、科学方法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最后,研究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有所提高。75%的研究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发挥了独到作用,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反思中搭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多维平台

在教学反思中,综合研究生的教学反馈,检验和评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总结“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经验,并提出动态性的调整对策,增强研究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信心。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反思既能在时间维度上跳出课程设计的框架,评估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又有利于针对不同侧重点进行连续的逻辑思维训练,为研究生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哲学素养基础。具体而言,在多维平台联合的空间维度上,充分考虑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打造创新‒竞赛联动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绝不应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上,而须以创新项目带动创新竞赛,实现研究生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的项目化学习和模块化学习,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在社会场域中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同时,注重为研究生提供经验积累、动态调整的试错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经历从初步尝试到走向成功的过程,并从中学会打破专业界限的藩篱,既要学会协商合作,也要学会坚定自身有价值的正确想法,同时获得责任、担当、勇于探索等非智力品格。归结起来,教学反思始终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1] 赵四学, 刘仲林.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探微——中科大“自然辩证法”教改实践一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9): 16-20.

[2] 王德伟. 从自然辩证法教学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8): 98-102.

[3] 涂宗财, 肖子良, 王辉, 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1+6”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3):40-44.

[4] 王跃新, 刘力源.自然辩证课程应肩负培养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尝试[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5): 110-11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马佰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2): 113-116.

[9] 李全喜, 张明国.2012 年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现状实证分析——以北京部分高校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3): 89-95.

[10]张明国.“百年党史”视域中自然辩证法教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以自然辩证法教学方法为中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7): 8-13.

[1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11): 63-68.

[12]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

[13] 肖湘平, 徐小霞. “互为主体”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实 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7): 66-69.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 袁晓霞, 姜振寰. 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展及其对自然辩证法的影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102-104.

[16] 董波, 覃世艳: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探索[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34): 103-107.

10.16750/j.adge.2023.10.004

邓环,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南宁 530006。

2021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GY202107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概论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