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嘉定种源 致力种业发展

2024-01-03严雨洁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嘉定种源种业

■ 严雨洁 倪 江

近年来,嘉定以种子为切入点,于“老品种”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于“新品种”不断投入研发选育和推广,深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市场为导向,激发种源农业活力,逐步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聚焦种源企业,提升科研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嘉定区内现有两家种业企业,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育繁推一体化的股份制民营种子企业,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种子质量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021年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成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022年8月入选国家“破难题”种子阵型企业。上海申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长征蔬菜种子公司”,是集自主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种源企业,在青菜、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品种的选育、推广和示范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嘉定农业部门联合惠和种业、申耕农业两大种源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种质资源研究,提升上海种源农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不断聚焦种源企业,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二、助力“老品种”蜕变,激发“老品牌”活力

深入实施种业创新行动,进一步收集优秀种质资源,发掘优质基因,加强“老品种”保护利用,借助两大种源企业,加强了蔬菜老品种资源开发和利用,2022年10月嘉定白蒜、嘉定白蚕、罗汉菜入选上海市资源保护名录,市农业农村委划出专项经费进行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制定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保存方案,建立种质资源圃进行资源保存,厚积薄发,进一步助力老品种蜕变。

近年来,通过对嘉定白蒜的脱毒、提纯、扩繁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田间蒜瓣无性繁殖感染病毒后引起的种质退化问题,有效挽救和传承了嘉定白蒜地理标志声誉,恢复了嘉定白蒜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蔬菜》上,并申请了发明专利2项。为了积极挽救嘉定白蚕这一地方特色品种,进行了蚕豆资源的收集,并开展种质资源田间鉴定工作,已收集蚕豆种质资源共计138份,其中本地嘉定白蚕资源23份,其他蚕豆资源115份。通过在大棚中搭建小网棚进行隔离提纯,邀请专家和老农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并着手在农业部网站上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这一优质品种恢复生机。嘉定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惠和种业,开展了罗汉菜的种质资源搜集、性状调查、种质鉴定和繁制种工作,探索了罗汉菜种子破休眠的处理方法,并申请了专利。

此外,还收集了上海及各地地方品种资源,包括小八叶塌菜、金丝芥菜、新场青菜、米苋、生菜、黄渡番茄、紫苏、小菘菜、芜菁等,目前已搜集种质资源2400余份。并试验农场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围绕这些地方品种进行了种质资源鉴定、性状调查,在蚕豆、紫苏、塌菜等作物上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予以保护;对于鉴定好的材料进行原种扩繁,并对这些作物开展商业化开发。借助市农业农村委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项目,惠和种业公司还新建了分子实验室、病理检测实验室,开始对种质资源进行分子鉴定,挖掘地方品种优秀基因资源。

老品牌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是提升区域特色的重要工作之一,恢复、激活嘉定白蒜、黄渡番茄、嘉定白蚕、南翔罗汉菜等农业老品牌,打造嘉定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品牌化建设,这离不开政府不断地扶植和推广。近年来,通过举办品鉴会、进社区、网上答题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成效。通过品牌与品种的双轮驱动,促进老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品牌化建设,嘉定才能走出一条独有的特色农业道路。

三、加快“新品种”研发,促进“市场化”推动

嘉定致力于新品种选育,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加强新品种培育和配套系等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目前,全区拥有蔬菜种质资源23000多份,玉米种质资源10000多份,自主选育蔬菜品种89个,玉米新品种6个。在此基础上,嘉定将继续加大育种研发投入,瞄准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育成有竞争力的新品种,提升核心竞争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市场化是种源企业的内生动力,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嘉定正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扩大本土种源企业影响力。现如今,两家种源企业每年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可达到200多万亩。惠和公司具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年产销种子50万公斤,营业额超亿元。申耕公司目前拥有“长征”和“新长征”两个品牌,年产销青菜种子达到500多吨,全国市场占有率15%以上,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菜种子生产供应商。两家种源企业在市场推广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种子的选育和提纯复壮研究,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四、激活农业“芯片”,坚持深化发展

从“保护”到“品牌”,进一步夯实种业基础。一是应保尽保,嘉定开展盘香豇、牛踏扁毛豆、猪血扁、弥陀芥等地方特色品种的搜集和繁种工作,致力打造种质资源圃,将“老品种”资源收集保护。二是多元参与,整合种源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多部门力量,合作参与,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三是高效利用,通过“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比如黄渡番茄的品鉴会等大型活动,吸引社会群众的关注,拓宽影响力,为“老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从“分散”到“集聚”,稳抓种业关键。一方面,坚持协同创新,打造种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由上海市农技中心和嘉定区农技中心牵头,将农科院的“沪红糯1号”玉米品种权转让给惠和公司,集聚多方力量,实现了上海种源科研成果转让落地,对嘉定种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坚持联合公关,共享资源整合带来的技术突破。无论是白蚕豆的市农委项目,还是绿叶菜、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都是嘉定区农技部门和种源公司深度合作的成果,实现了土地、资金、资源和人才的共享,破除了传统的制度壁垒所带来的科创局限,共同为嘉定种业发展贡献力量。

虽然嘉定在新老品种与品牌推广上不断深化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种源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基础建设,传统散居分布的大棚制约了蔬菜机械化制种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种子生产周期长,需要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及投入更多资金扶持企业加快落后种源设施的升级改造。其次,上海的蔬菜老品种目前只收集不改良就无法利用,建议尽快建立三圃制良种基地,自行开展DUS测试,加快上海原始品种的植物保护申请、迅速扩繁改良品种,从而扩大上海老品种的生存空间。最后,人才是第一资源,借助五大新城人才落户政策,政府应抓紧吸纳农业人才,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嘉定种源种业
不同种源防风种子质量分析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种业名企展示
小桐子种源试验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