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贤为濒危狗獾打造“诺亚方舟”

2024-01-03王昌年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诺亚方舟兽类奉贤

■ 王昌年

一、即将消失的上海最大野生动物

野生兽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它的种群,对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城市郊区,野生动物非常稀少,狗獾这一在上海土生土长、现存体形最大的“土著居民”,尤其显得十分珍贵。狗獾头形似狗,灰背白肚,面部三条白色条纹,夜间两眼发光,短腿黑爪,体形肥硕,成年獾体长约50~70厘米,雄獾体重10公斤左右,雌獾7公斤左右,是一种地下洞穴生活、昼伏夜出的中小型兽类。

奉贤古代曾有多种野生兽类,据江海古文化遗址(距今3000~4500年)考古发掘,发现有犀牛、麋鹿、梅花鹿、麂等动物骨骼化石。近现代除狗獾外,尚有狐、貉、豹猫、水獭、刺猬、华南兔、蝙蝠等动物存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还有獐等体形较大的动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度提高,兽类自然栖息地逐渐消失,加上非法捕猎,一些野生兽类大大减少,有些已不复存在。獾类因在地下洞穴生活,所以在其他野生兽类相继灭绝情况下,成为目前上海地区存在的最大野生兽类,由上海市政府确认为“上海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并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994-1997年上海进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松江、金山、青浦、嘉定、南汇、奉贤等都有狗獾分布。2006-2007年再次普查,在奉贤区庄行镇一处竹林中发现有狗獾踪迹,市、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与华东师大联手开展调查,根据狗獾昼伏夜出习性,晚上蹲点守候,经过用红外观察仪连续多夜观察,看到了狗獾深夜外出觅食的情况,此后又摸清它们共有两个种群,一群6头、一群4头。事隔10年,仅有松江、奉贤发现獾类活动踪迹,全市总数量已不足25头。如不采取有效保护与恢复措施,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整个狗獾种群,就可能在上海地区彻底消失。

二、为狗獾营造适生宜居的“安乐窝”

2007年,上海市启动了狗獾种群生态恢复工作,由奉贤区林业署(站)主持,联合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和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组成项目组,实施“狗獾种群恢复与生态学研究”课题。因为奉贤目前还保留着郊区最大的野生狗獾种群,地区的生态环境符合项目实施条件,所以项目试点选择在奉贤区金汇镇申亚生态林中进行。在有3800多亩林地的申亚生态林中,选择一片三面环水、土丘起伏、林深树密的半岛,作为项目实施基地。

考虑到上海地区野生狗獾种群数量极少,近亲繁殖又不利于其生存发展,因此从山东、江苏等地引进优质种獾。自当年到2013年实施第一期工程,引进种獾14头,在基地围网建房,圈地放养,历时6年,放归自然的狗獾已经在野外成功建立能够自我生存的种群,在2011年开始繁殖,形成了5个家族群,增加幼獾8头。2013-2015年,在总结第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在原有放养基地的西面开展第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狗獾栖息地面积,增加到78亩,第二批从外省市引进优质种獾13头,实施了以下工程。

营造适应狗獾生活繁衍的洞穴。栖息地是狗獾赖以生存的根本,修复狗獾栖息地是保证狗獾在上海地区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第一期工程人工洞穴采用了埋设水泥管道的办法,但狗獾对水泥管不大欢迎,又开辟了新的洞穴。项目组人员对奉贤多处野外已废弃的狗獾洞穴进行探测,发现这些洞穴蜿蜒宽敞,四壁光滑整齐,有主洞道、支洞道,有卧室、育儿房、粮仓,还有活动室和厕所,深度达10多厘米,每个洞穴都有多个出入洞口。狗獾一生中有三分之二时间在洞穴内度过,洞穴是它们生活、繁衍、躲避天敌和自然灾害的地方,一般一个洞穴如无外界干扰,将世世代代居住下去,因此对洞穴构建的要求较高。第二期工程就模拟狗獾自然洞穴进行构建,选择高亢的竹林土丘依照地形构筑了“井”字形洞穴2套、“田”字形洞穴2套和“嵌入式”洞穴1套,狗獾种群入住后,它们又按照自己的要求扩展和修饰洞穴(洞口有挖掘的泥土运出),形成它们安适的“地下王国”。在洞穴外,项目组还为狗獾营造了“隐蔽地”,在狗獾经常活动的地方,种植了多片灌木丛,使狗獾夜间外出时有足够安全感。在栖息地周围设隔离围网,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防止人为干扰,降低狗獾外逃风险。

提供充足的食物源。狗獾是一种广食性动物,荤素杂食。栖息区采取让狗獾自行觅食与设饲料投放点相结合办法,在栖息点内种植狗獾喜爱的玉米、红薯、瓜果、豆类、马铃薯等食源性植物,放养蚯蚓、昆虫、幼鼠、蛙类等食源性小动物。提供充足的清洁水源,河道设立缓坡和浅水区,便于狗獾饮水和涉水捕食鱼虾螺蚌等河鲜。此外设立数个“补饲点”,每天用玉米、干面、鸡蛋、猪肉、青菜做成饲料投放,以补充狗獾自行觅食的不足。逐步增加栖息地种养的植物和小动物数量,使其能满足狗獾自行觅食的需求,逐渐取代人工投饲,以使狗獾在野放条件下完全能适应生存。

创造安定的繁殖环境。狗獾种群恢复,繁殖是关键。在正常条件下,狗獾每年繁殖一次,每年的9-10月,食物丰富,狗獾身强体壮,是交配的最佳时期,此时雌雄互相追逐嬉戏,进行交配。次年4-5月产仔,每胎2-5头,幼仔产后两个月可以跟随母兽活动及觅食,半年后离开母兽,独立生活,三年后性成熟,可以交配繁殖。环境安适、食物充足是狗獾交配繁殖的主要条件。在母獾怀孕哺乳期,适当增加肉食比例,保证其充足的营养。

配备跟踪监测系统。在狗獾洞穴口、“补饲点”和主要活动路径,安装固定红外夜视摄像探头,配备无线电遥测仪和计算机记录分析仪等设施,对夜间外出活动的狗獾进行观察记录。负责日常饲养管理的工作人员李国胜介绍,他每天把狗獾食粮投放到固定的几个“补饲点”,一到晚上八、九点钟,狗獾们就从洞穴里出来,到“补饲点”和野外寻找食物,“水足饭饱”之后,狗獾们就追逐嬉戏,进行沟通交流、联络感情。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安装在园内的12处红外夜视摄像仪一一拍摄下来。

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申亚生态林是奉贤农林旅游点,在生态林中建立以保护狗獾为主题的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展览,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播放、栖息地参观、模拟巢穴展示及实物展览等,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野生动物展览与申亚生态游相结合,打造奉贤野趣休闲旅游项目,提高市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2018年,以奉贤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为契机,由奉贤区林业站和上海科技馆联合拍摄制作了《狗獾日常》科教纪录片,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三、拯救狗獾初见成效 “回春”还需不断努力

“狗獾种群恢复和野放”项目,经过15年辛勤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通过了市绿化市容局和市农科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

通过地形改造、地下洞穴建造、水系沟通、植被重建等工程,营造了狗獾生息繁衍的适宜栖息地。基本摸清了狗獾的生存条件、行为规律、活动范围、食性习惯、繁殖过程等情况。掌握了引种、营巢、环境改造、监测记录、食物种养等技术。

通过仪器跟踪观察,目前在新建的西部栖息地已有狗獾30头左右,形成了3个完整的狗獾家族种群(一般一个家族种群由一头公獾,二至三头母獾及若干头幼獾组成)。在东部栖息地,第一批引入的狗獾都有繁殖,形成2个种群。据当地农户反映,外逃的狗獾在多处有洞穴及活动的踪迹,并见到小獾的活动,这些无法统计数量,两处狗獾种群加上原有庄行镇的两处种群,总量已达70多头。项目组科技团队领队、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徐宏发教授表示,能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但狗獾这一物种要在上海能够保持稳定生存,数量至少要达到500头。

猜你喜欢

诺亚方舟兽类奉贤
诺亚方舟
奉贤第一水厂生产废水处理特性研究
《诺亚方舟漂流记2》4·8开画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我的家乡叫奉贤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奉贤2015年能耗总量同比标煤减少3万多t
秋冬季地被植物在上海奉贤海湾的应用研究
上海
鸟类、兽类和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