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三题

2024-01-02张刃

工会博览 2023年36期
关键词:插队藏书书籍

□张刃

一、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或认知,或启迪,或感悟,或释疑,我常常想到“知识就是力量”那句名言,读书确实是人生一大享受,而且可以改变人生。

如果从有记忆的印象算起,我的读书史也有一个多甲子了。从看图识字开始,连环画、儿童读物、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历史、政治、经济……由泛泛地读,到有选择地读、乃至反复地读……一路读来,可谓无一日无书,而且大有裨益。特别是由于非常年代的非常经历,我没有机会读过正规的中学、大学,基本靠读书自学求知,因此无法想象,倘无书,自己的生活会怎样、命运将如何。不夸张地说,没有读书,就没有今天的我。

回想童年、少年读书,只能算是启蒙,循规蹈矩,初识世事而已。生逢特殊年代,也曾被“革命狂热”裹挟,满脑子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却一知半解的“革命理论”,实用知识并无多少长进。

读书对我真正产生影响,改变人生,还是在到农村插队以后。

和千百万同龄人一样,我是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员。严格地说,我们既无知识(初中都没上),也非青年(许多同学尚且不满18 岁),但渴望读书却是我们中不少人的追求,即使身处穷乡僻壤,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也始终没有放弃。

如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我们也喜欢励志书籍。不过,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多少书可读,保尔、牛虻和青年马克思,成为有限的几个可以令年轻人追求的、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我们崇拜至极。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不是豪言壮语、革命口号等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而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比较清醒和全面的认知。这点,影响了我以后几十年的人生选择,包括舍弃一些非理性的“追求”,寻求一份有个性的自我。

由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革命”的鼓噪,插队生活虽然单调、艰辛,环境却也宽松、自由了许多,而且民间散落的旧版书籍不少。为了读书,我们尽可能地四处搜寻,从中外名著到各类杂书,从文学、历史、政治,到经济、地理、国际知识,只要是印了字的,能够抓到手的,就一本本读下去,脑子里灌了各种杂学的同时,确实开阔了眼界。我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需要且值得我去了解、去认识、去体验,由此开始对世界、对社会、对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也成为我后来努力保持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基础,尽管我知道自己远不可及。

插队岁月的读书生活,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安慰,更给了我丰富的知识,也养成了我嗜书如命的习惯。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没有那如饥似渴般的贪婪寻觅,我不会如此密集地读了那么多的书,也不会那样广泛地涉猎了那么多领域。时至今日,我掌握的许多基本知识、我坚守的一些基本理念,都与插队时的读书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使我走上了与文字结缘的职业道路。我真的很怀念那段读书时光。

二、读书拓展我们的视野

网络时代,各种媒体都开设了有关阅读的版面、频道或专栏,为渴求知识的读者办了一件好事、实事。好在与时俱进,适应了人们就业、工作领域日益扩大、提升的要求;实在锦上添花,提供信息的同时,满足大家不断拓展视野的需求。

以工会工作者为例。今天的工会工作范围,已非昔日可比。且不说传统工作内容、形式在发展变化,眼下正热的民主协商、集体谈判、维权诉讼、新业态组建工会、数字化工会建设……这些新课题,就迫切要求工会工作者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素质。实践证明,仅仅懂得一点群众工作、工会工作的皮毛,很难适应今天的工作要求,不了解更多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等知识,势必落伍,甚至会被淘汰。

扩大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捷径,就是广泛地阅读。书刊杂志、网络媒体所载的许多文字,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借助阅读,可以使我们尽快地、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想、工作水平。

读书不必过于追求实用,“立竿见影”,许多知识储备起来,日后肯定有用。“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已经一再被许多人的成功验证。况且,开阔视野本身就是提高,是准备。有人说,如果把自己的阅读记忆梳理出来,看看自己是怎样在读书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看看阅读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且不借助其他手段,还能够把记忆中的阅读经历大致写出来,那就证明,知识的力量和影响确实渗透到自己的脑海里了。许多人回想青年时代读过的书,还是对各种名著印象深刻,对那些中外大家或影响深远的作品还有记忆,而那些杂书则大多忘记了。这或许就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不朽魅力。

国民阅读关乎国民素质。因此,我们需要倡导大众读书,营造读书风气。当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就会自觉地扩大读书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工作领域,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

三、藏书乐,散书亦乐

退休后整理藏书,清理出数百册,分送给了朋友。这样做,已经是近年来的第三次了,殊觉一乐。

读了几十年书,虽然鲜有长进,也算得“破万卷”了。经历曲折,几番迁徙,“搬家如同失火”,所藏书籍散失颇多,但陆续积累下来,竟也有近万册。家里几排“顶天立地”的书柜突破了书房的局限,扩展到了卧室,但我喜欢这种书香氛围,特别是写作中每有疑问,需要查证,转身即可随手抽取到相关的书籍,那种愉悦、享受的感觉,非个中人难以体验,其乐自知。

阅读是有阶段之分的。儿童读物不说了,学生时代渴求知识,大多喜欢广泛涉猎;工作之后,由于职业竞争的压力,会使读书重点转向专业领域;人到中年,生活趋于稳定,阅读中有了更多的个人兴趣爱好;渐入老境,则完全各取所需了。如此,经年累月收藏的书籍,必有部分不再“受宠”。

随着网络的普及,读书早已不再是有无或者多少,而是追求质量、如何选择的问题。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图书市场,看到那些印刷精美、质次价高的“时尚读物”,翻阅各种粗制滥造、似是而非的“畅销书籍”,我常常怀念年轻时读书“价廉物美”的日子,也越发珍惜那些陪伴我走过了几十年岁月的小册子。由此,我不禁想到,在过去将近十年几乎无书可读的岁月里,年轻人对于知识的渴求,是现在的人们无法领会的。为了读书,我们曾想方设法搜寻劫后残存,那时节,拥有几百册藏书,成为我最大的一笔“财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范围毕竟越来越窄了,几乎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许多曾经读过的藏书束之高阁,甚至不可能再读。尽管其中有我曾经的生活印记,但却长期“沉睡”,不能发挥作用了。书是要用的,无用则形同废纸。于是想到,与其放在那里闲置、占据空间,何如清理、散发出去,放它们一条“生路”?

清理藏书有三条途径,一是出售,二是送人,三是卖废纸。我更倾向于送人。为什么?

先说卖废纸。不是万般无奈,不是再无任何价值,这条路最不可取。古人有“敬惜字纸”的教诲,说的就是不可轻易毁弃文字,何况书籍?再说出售。这是使旧书继续发挥作用的很好途径,而且可能“回笼”部分货币,但它基本属于买卖,多少有伤“书香之雅”。那么,把自己不再需要的书籍送给可能需要或者有用的朋友,就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而且有了一份情谊、交流在其中。

送书也是散书,散播的是知识。散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人生一乐。

猜你喜欢

插队藏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卖 萌
插队党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女生插队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珍惜每一本藏书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