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桥,中轴线上北京民间文化的发祥地

2024-01-02李金龙

工会博览 2023年36期
关键词:天桥

□李金龙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有一处很有名的地方,这便是京城民间艺术的摇篮和发祥地、老北京最大的平民市场——老天桥。

天桥的演艺市场在清朝中晚期已初显规模,清代作家易顺鼎写的“天桥曲”详细介绍了当年天桥的繁华盛况,其中“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就是对当年天桥热闹景象最真实的写照。但回望天桥,最繁荣鼎盛时期莫过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各种游商小贩、地摊小店、餐饮小吃、茶楼酒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及大批各类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都聚集在天桥,每天游人如织,集吃喝玩乐、旅游购物于一地,形成了天桥繁华的热闹景象,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

北京天桥的地理位置位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前门)以南、永定门以北、天坛公园以西,是前门大街迤南的重要延伸。在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天桥有天没有桥”。那么,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天桥真的有天没有桥

天桥,原本是元、明两代皇宫和北海公园的专用通道,是皇帝和王公贵族们去往北海的必经之路。到了清朝,天桥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娱乐、商贸、文化于一体的场所。

在老北京时代曾流传过这样一句俗语,“天桥有天没有桥,枣林街有街没有枣。”这说的是现在的天桥,只是个空地名,而早就没有桥了。事实上,在一百年前,这处叫做天桥的地方,的确是有座桥的。而牛街附近的枣林街也有着成片的枣树,只是后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而变化了。

前门外老天桥的位置,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在“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桥西南井二,街东井五。东则天坛在焉,西则先农坛在焉。”又乾隆年间吴长元所编著的《宸垣识略》卷九之外城图中,所绘天桥恰好位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为起点,经内城正中之正阳门,皇城中天安门、端门和紫禁城午门,穿故宫出神武门,越景山中峰,止于鼓楼和钟楼,全长约八公里,似全城的脊梁,与后门桥南北对峙。

经过上述史书的记载和笔者的访问,昔日之天桥,其位置已十分明确,即:今天坛路西口,永安路的东口,前门与永定门的中间十字路口处。同时,这也是明清两代皇帝们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祀农的必经之御路。御路上这座桥是专供皇帝行走的,皇帝为天子,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了天桥,意思为天子所走的桥。这桥下的河,就是老北京时代有名的龙须沟。老北京人曾形象地把前门比喻为龙头,把天桥比喻为龙鼻子,天桥东西两侧的河流被喻为龙须。于是,东为东龙须沟;西为西龙须沟。东龙须沟从桥东至红桥,即现在的天坛路;西龙须沟从桥西至现在的前门饭店为止,即现在的永安路。

据祖居天桥的老人们回忆,天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长约八米,宽约五米,东西两侧各有五根桥柱,柱顶雕有莲花骨朵,桥面用石板铺砌。桥下弧形桥洞的东西两边拱圈中心,各雕有一螭头,为镇水用。由于当时桥身很高,故有“人立桥北,南望不见永定门;人立桥南,北望不见正阳门”的说法。

对于这条天子所行之御路,老北京时代有许多传说。有人说,在大约十四世纪中期,忽必烈执掌元朝天下时,派郭守敬整修帝都水系,天桥那时候下边的河曾经直通大运河,因河道低洼狭窄,所以当时一些官僚富商携妓乘画舫游河从桥下经过时,仰望当时那会儿的桥如在天空,故称其为天桥。

前门外的天桥何时修建的

谈及前门外曾经有过的天桥修建时间的问题,很多年以来,散见于报刊之上的文章,大都说法不一。

据史料记载,天桥一带在元、明两代及清初时,原是一片水乡泽国,过去被史书上称为南郊。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中说:“先农坛之西,野水弥漫,荻花萧瑟。四时一致,如在江湖,过之者辄生遐思。”“野凫潭,在先农坛西,积水弥然,与东城鱼藻池等。”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中说,“野凫潭在祈谷坛西北,积水十余顷,四时不竭,每旦有野凫游泳其间,因名之。”

由上述史料,不难想见,天桥迤西之地于清代尚野水弥漫,追溯元、明两代,其势当更为宏伟壮观。

另《宸垣识略》还记载,“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脉。由三里河绕出慈源寺,八里庄,五箕花园一带,直抵张家湾,烟墩港,地势低下,故道俱在,冬夏水脉不竭。”

由此可见,这东西相连的一片野水沼泽,恰横穿京城中轴线上,不仅妨碍了庶民百姓之南北通行,也妨碍皇帝去郊野祭祀,故此修建石桥一座,以通御路。

称呼天桥一带为南郊,是元朝时的事,到了明永乐年间,皇帝迁都北京后,建天坛和先农坛时,此处仍为南郊。到了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此处才成为外城的中心。上述东西相连的那条河,当从天坛和先农坛的北墙外流过。根据我的采访和史料中的记载,那座被称为天桥的汉白玉高拱单孔桥,是明永乐年间所建造。这座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官民只能通行于设在两边的木桥,只有到了每年祭祀天坛和先农坛的时候,皇帝才由桥上经过。

已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大狗熊孙宝才老人,生前曾对天桥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年天桥的两边,各有一个六角亭子,上面覆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飞檐上蹲着走兽,亭子四柱是花岗岩的,四周有汉白玉的栏杆。我过去听老人们说,当年皇帝过桥之前,要在亭子里歇一会儿,喝杯茶,看看风景。”提起皇帝祭天,他据老人们说,“天坛这地方特别大,皇帝过了天桥,就来到了天坛,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何说“到京不逛天桥等于没吃过白面”

过去,北京城里流传的有关天桥的故事和传说很多,这足以说明了天桥这块地方在老百姓心里的份量,要不过去怎么会有句“到北京不逛天桥就等于没吃过白面”的俗语呢?

清末民初的天桥

的确,历史上的天桥一带是很美的,在元朝时,这地方就已成为文人雅士和官宦人家寻欢作乐、消磨时光的理想地方。这里虽说地处偏僻的南郊,但河水碧绿,莲花亭亭,两岸垂柳轻曳,宛如江南水乡。特别是夏秋之季,每每有画舫经过,舫中游人或饮酒赋诗,或品茗赏荷,或沉浸于丝竹之乐,立船头任轻风拂面,雅趣怡然。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天桥地区日趋繁荣,从而最终形成了北京城最大的平民市场。

在封建帝王时代,北京城内的风景区,均为皇家的禁苑,而天桥地区作为当时老百姓的风景区,不仅离城内近,而且各省地方会馆多,商贸也相对集中,进京办事的地方官员和应试的举子基本都居住在会馆,经商的商贾也基本上居住在这一带。所以,天桥便成了他们携妓饮酒、泛舟游玩之地了。

明朝时,京城商业已十分发达,但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百姓的市场。而天桥一带,不仅达官显贵可去游乐,一般的官吏和平民百姓也常来常往。随着游人增多,天桥一带便出现各种商业饮食业。据《京师坊巷志》记载,天桥之“桥北东西两旁,商贾林立,自明代已有之。”另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天桥北面东西两侧商人云集,有穷汉市和日昃市。穷汉市又称补拆市或补陈市,专门出售破旧衣物。日昃市称为日仄或日侧,是太阳偏西,下午二时以后的市场,日昃市专门出售估衣和杂品。天桥后来的几大市场,基本上是根据上述两个市场演变而来。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分别修建天地坛和山川坛。明嘉靖九年,又在北郊建地坛,于是,天、地坛便分开祭祀,天地坛改为天坛。明万历时,山川坛改名先农坛。明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因修建外城永定门便把原位于郊外的天桥圈在了永定门内。从此,天桥为南北交通要道,每年春夏秋冬,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随着官民游乐活动的日益盛行,均频繁来往经过于天桥,从而使天桥一带逐渐繁华起来。

天桥的有轨电车站

乾隆二十年,神乐观改为神乐署,署内空房,准许百姓租赁。于是,又出现了一些药铺、杂货铺、酒铺和茶馆,大大繁荣了天桥的经济。道光和咸丰年间,涌现出大批流动商贩,每日自由出售百货和食品。与此同时,天桥西侧还出现了颇具规模的鸟市。此后,又出现不少茶馆、落子馆和戏园子,规模较大的是福海居茶馆。茶馆除卖茶外,主要是有评书艺人在此说书。福海居茶馆房屋多,除一部分设书场外,还有一部分旅店。另外,天桥还有一些名气大规模稍小一些的茶馆。因朝廷中文武大臣和宫中的太监等都常出没于天桥鸟市和茶馆,加之各个戏班的伶人每日清晨喊嗓子练功……日复一日,天桥变成一个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繁华闹市。久而久之,身怀绝技或有世代功夫的穷苦百姓蜂拥而至,寻找空地画地卖艺,更有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者在此演出。在清末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不仅撂地卖艺者很多,而且还出现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第一拨“八大怪”,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公元1915 年前后,因再次整修马路,把汉白玉桥栏杆拆除,石桥主体被埋在地下,从此,天桥变成有天没有桥了。不过,到清末民初时天桥已成为面积最大、规模最大、吃喝玩乐俱全、经商品种最多、来往游人最杂、最有名的平民市场了。

岁月沧桑,记录着天桥的兴衰

天桥一带,自出现市场以后,虽然市场的范围不断发展,但是始终没离开以天桥为中心。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一度将东安门外的灯市迁至前门外天桥西的灵佑宫,因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日百姓要到此观灯。一些商贩们自然要到这里摆摊设点,再加上神乐署开办了许多店铺,这里出现了商业生机。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天桥以南,坛门以北的御路两旁形成热闹的市场。路东以商为多,路西以饮食和卖艺撂地者为多。公元1895 年后随着京汉、京津两条铁路建成,因车站在马家堡,天桥一带便成旅客必经之路和落脚点。公元1906 年,随着逛天桥者与日俱增,天桥市场扩展到香厂路一带。到公元1909 年,由官商合作成立股份公司开发香厂地区,从而使天桥市场由香厂扩大到万明路。公元1912 年,位于琉璃厂的厂甸因改造街道,遂将春节厂甸庙会也暂时迁到前门外香厂一带。当时,京剧演员俞振庭,在香厂西租地搭建了“振华大戏棚”,演出了一个月后将戏棚迁到天桥东市场继续演出。据说,这是天桥市场首家演出连台本戏的戏园子。此后,在天桥东市场南端又陆续出现演出河北梆子和京剧的歌舞台、燕舞台、乐舞台等戏园,摆摊者也纷至沓来,这里便成热闹市场。这一年,天桥西市场又出现了十几家新茶馆。戏园主要有“吉祥舞台、升平舞台、振华舞台、魁华舞台”四家,京剧演员马德成、姜鑫萍、景玉奎、张玉峰、于得芳等都曾在这里演出过。此外,很多撂地演出杂技、武术、相声、说书、摔跤、戏法等艺人也都站稳脚跟。天桥内的“小小、丹桂、万盛、天乐、中华”等戏园也相继成立,各种杂耍、曲艺、茶棚、书棚、棋茶馆、书茶馆、饭食摊、卦摊、镶牙馆、理发摊等应有尽有,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游客。

到公元1914 年,因建设北京有轨电车站,将前门外东、西荷包巷子拆除,居住此地的六十多户店铺和居民共同集资,用拆除废料在天桥东、西市场建起七条街巷,开办店铺。大约在公元1915 年左右,街巷外又增加了不少卖艺场子。

与此同时,万明路出现一座仿照上海大世界的现代化船型楼房,取名“新世界游乐场”。据记载,新世界是由中国人投资、英国人包工承建的,这是天桥第一家大型综合性游乐场所。已故表演艺术家孙宝才先生生前曾以传奇语言向笔者介绍过新世界的情况,据他介绍,游乐场与民国初年军阀陈光远有关。陈光远是武清县人,曾跟曹琨在江西做官搜刮民财,弄了不少银子。而陈光远到京后,买下天桥一带不少土地租给商人,还专设征税处。据说,陈光远有好多姨太太,而五姨太太想当资本家,便看中天桥想盖游乐场,要盖成像条大轮船,“船要向前(谐音钱)开”,这就是船形楼“新世界游乐场”来历传说。

大约在公元1916 年时,商人卜荷泉等集资还曾在天桥西南、先农坛的东边建了一座水心亭,还开办跑马场、游艺场和酒馆、饭馆,使这里成了天桥一个游乐景点。之后,这里还开办了天外天、藕香榭、露香园等数家较大的茶园。后来,由于内城一些皇家禁苑辟为公园,水心亭遂于公元1922 年关闭。不久,天桥市场还发生一场火灾,几乎烧光天桥东、西市场,水心亭和其周围的建筑也未能幸免,这一带成为废墟。据史料记载,公元1917 年,江西督军陈光远花低价买下天桥一块低洼地,约二十多亩。他把地租给艺人和商人,后来很快成为天桥地区最繁华闹市中心,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公平市场。公元1919 年,西龙须沟改明沟为暗沟,取名为永安路。这一带商业棚摊几乎全被迁至城南游艺园附近,香厂市场消失了。

公元1924 年北京有轨电车通车后延伸到了天桥天乐戏院附近,天桥市场又渐渐繁华。公元1926 年先农坛北边的外坛围墙拆除,原坛内空地出售,招来许多商人于此购买经商,这里先后建起了惠元商场、华安商场、天丰商场和三角市场。在三角地,一些艺人在此撂地卖艺,也招来商家到此设点儿。随着时代变迁,原三角市场也逐渐衰落,而打把式卖艺的三角地却成了人们都知道的三角市场。公元1931 年严冬之夜,天桥又着一场大火,火从东市场的乐舞台烧起,延伸到了燕舞台、歌舞台及一些棚摊,使之一并化为灰烬,还烧毁了西市场的一部分。东市场昔日的景象消失了,大街以东此后再也没有戏曲和杂技等演出的场地了,长达半年后才陆续得到恢复。公元1936 年,天桥市场进一步缩小,先农市场和华安商场相继停业。次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天桥一度变成日军兵营。基本上剩下西市场、公平市场和三角市场,而公平市场则成为天桥市场的中心。公元1942 年,这里先后出现了三家电影院。此外,饮食、医药、占卜等行业依旧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桥撂地卖艺的那些身怀绝技、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那些曾经为养家糊口而不得不装傻卖呆的奇人怪人,那些商家棚铺,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全部获得了新生。

猜你喜欢

天桥
天桥散记
奇怪的乘客
奇怪的乘客
奇怪的乘客
空中鸟瞰“飘带”天桥
天桥音乐剧节印象录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天桥”漫行
天桥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