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中职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2024-01-02彭石红

数字通信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信息化

彭石红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440)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益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技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正与教育深度融合,全球教育发展已经呈现出显著的信息化特色。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具有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灵活多变的交互性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欧美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相融合,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部原副部长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信息化,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1]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体系的理念革新、模式重组、内容再造和方法重构,才能促成教育革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工具、方法和手段,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拓展学习渠道,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是当今信息化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有很多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已开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最大的问题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和教师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至今还是以PPT演示教学为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需要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中职教育有着显著的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征,更加适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那么,我们将如何对信息技术与中职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呢?

1 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意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信息意识不是传统的信息意识,而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往,我们常常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提升,如今,我们不仅仅要融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技术,还要求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中职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还在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中职学生本身就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偏好自己动手实践的课程,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形成“教师埋怨、学生抱怨”的恶性循环。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是因为教师手头的教学资源不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其二,是因为教师对资源的融合能力不足,不能对获取到的资源进行加工,形成对教学有用的信息。以往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主要包括学校校园网络、网络学习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教学课件、虚拟仿真、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微课、慕课及各种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资源的综合应用。[3]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演示工具、交流工具、辅导工具、测评工具。目前最常见的基于信息技术、体现深度融合思想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反馈教学模式;基于个人移动环境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其中,任务式翻转课堂通过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障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过程,有效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合适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平台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让“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得以实现,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科课程教学效果。大致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需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学习专题或课堂任务,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各种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

其次,学生通过自主或在教师提供的范围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可能还不具备人人都有计算机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可利用微课或其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进行预学习。在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学习的收获进行交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果学校有公共开放的电子阅览室,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下载网上资料。必要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利用即时通信工具或网络会议进行讨论。课后,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最后,教师要在适当的环节对学习结果组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评价和考核,展示交流,总结归纳,明确目标,共享成果,以此来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长效机制。

3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适当、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其前提条件是需要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反馈。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4]。

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效果的核心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效果。以课程为主的融合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能力。

3.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要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设计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收集、分析、辨别、筛选合适的资源,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加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合不合理,能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等环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1)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是要考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二是要创设能够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节,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创造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下,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让学生有足够的成就感。

(3)实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反馈是学生从学习、思考到归纳总结,再到领会、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思考的结果,归纳总结反馈信息,形成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有所得,还能培养今后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5]。

3.2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教与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协同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掌控,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预设的问题,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掌握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3.3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根据实际教学评价的需要,将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活动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判断学生在学习、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是否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6]。

4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以信息技术为重点,也不是一定要运用什么最新、最好的技术,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融合各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在中职教育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学科和学生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任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主体”协同一致,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