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下数字出版的“变”与“不变”

2024-01-02鲁文禅

数字通信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哈希区块数字

鲁文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 数字出版的概念、特点与局限性

1971年美国作家迈克尔·S·哈特(Michael S.Hart)首次提出了“古腾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该计划旨在对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存档,并鼓励创作和发行电子书,这一计划可以被视为“数字出版”的最早尝试。然而,随着媒介技术和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的含义也随之发生改变。长期以来数字出版的概念存在狭义和广义之辩,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徐丽芳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电等介质中,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使用和传递信息的出版。”[1]这一定义强调数字化的“二进制”必须贯穿出版的全部流程,才称为数字出版。张立则认为,“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2]这种理解更为广义,涵盖了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流程。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采用广义的理解更便于我们探讨区块链技术对网络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影响。目前,数字出版已经历经“电子出版阶段(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版阶段(2000年前后)”“出版数字化转型阶段(2005年后)”“知识服务阶段(2015年后)”四个阶段。[3]随着近十年来的发展,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信息运用能力与数字内容生产能力等技术问题导致的生产力严重低下”转变为“落后的生产关系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不均衡”[4],在这一背景下亟须技术手段、组织架构、制度保障等全面结构性优化,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格局的需要。

数字出版的突出表现特点如下:第一,数字出版使用各种新兴的数字媒体作为内容发布媒体,扩大了出版物的载体,呈现出版内容“泛媒介”的基本态势。第二,它促进了出版业从产品中心模型向服务中心模型的转变。第三,出版的文化传播特征更加突出。数字出版加快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并逐渐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诸如众筹出版和UGC内容出版等新形式在降低了出版交易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和效益。第四,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分割的限制,逐步形成以知识服务为目标的跨媒介“融合出版”平台。

然而,在数字出版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困境。第一,数字版权侵权现象严重。网络盗版借助了超链接、社区分享、点对点通信技术和云盘分享等方法,且具有扩散快、成本低、路径隐密等特点,导致侵权现象严重。第二,难以形成积极的盈利模式。内容归属与版权保护的争议,内容作者、内容出版方、内容发行方与用户之间难以达成共赢,导致数字出版陷入困境。第三,行业恶性竞争明显。不同平台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但定价策略各异,普通用户的价格偏好使低价甚至免费成为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竞争激烈。出版业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作解决数字出版所带来的新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技术的问题由技术解决,可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范式下的技术创新,为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可能。

2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中“能做什么”

探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出版带来的变革,可以从“补短板、增长项”这一基本逻辑出发。所谓“补短板”,即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出版本身存在的诸如“盗版泛滥”“无序竞争”“内容垄断”等矛盾;所谓“增长项”,即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发挥数字出版“内容丰富”“高效分发”“正向激励”等优势。在万物互联时代,区块链技术为数字出版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也为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2.1 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提高著作权确权效率

数字版权的保护是维持数字出版良性运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依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不论作品是否发表,著作主体都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即“自动取得制度”。这也就是说自作品完成之日起,著作主体就天然地享有了其著作权。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著作者首先要到版权保护中心提交申请完成作品登记,在程序上完成著作权的取得,才能保障著作者的权益。在维权过程中,由于版权登记机构往往对登记作品只进行了形式审查,真正出现版权纠纷时版权登记所提供的法律支撑十分有限。这一问题在数字出版领域更为突出,这也催生了各类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所谓数字版权保护,就是对数字内容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确保数字内容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合法使用,进而平衡整个数字内容价值链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5]。使用区块链技术,可在分布式数据网络上建立一套准确高效的数字版权确权认证系统。与传统公证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版权登记的难度,提高了版权确认的效率,在为著作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保障了原创作者的权利。

2.2 加快数字版权交易,提高数字内容发行收益

在版权登记和侵权保护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逐渐延伸到版权交易领域。传统的图书发行渠道一般是按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读者的线性顺序,尽管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各个环节价值分配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数字出版时代,这一矛盾在数字出版时代尤为突出,不同出版和发行机构拥有独特的发行、定价策略,更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与传统的版权交易相比,区块链的数字版权交易系统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减少了“中介”环节,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了数字版权确认、权利使用、权利保护的全覆盖。智能合约可以保障数字内容的可追溯性,减少数字版权交易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加快版权市场的交易速度。创作者不必与合作方进行繁复的谈判,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内容的创作中以飨读者,真正形成“正向激励”,从而更好地实现作者、版权所有人、数字平台服务商的共赢,提高优质内容的供应率和收益率。

2.3 防控学术失范,规避技术性学术失范

现阶段,数字化的期刊论文库逐渐成熟,出版业中用于预防和控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英语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是“Cross Check”。在中国,主要是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这种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相似的,即将待查文献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比较,生成重复率报告。这种检测系统主要针对明文复制或文本意义相同的抄袭行为,而较隐蔽的学术不端或技术性失范则难以被发现。

基于区块链的技术逻辑,可以展望其在防控学术失范中的使用场景。从源头上来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直接记录研究过程和实验数据,防止后期的数据篡改和论文代发。研究人员将每个阶段的实验步骤上传到平台,随后的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使用原始数据都将被系统记录,如存在篡改行为平台可以追踪来源并通知出版单位和原始作者。从评议过程来看,通过区块链平台记录专家评议可以防止伪造评议意见。在同行评议时,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直接寻找相关专家,自动记录专家评阅意见且无法篡改,因此可以规避“伪评议”或跳过同行评议环节导致的学术失范行为。从论文刊发来看,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投稿信息,可以避免“一稿多投”现象。在公开区块链网络投稿信息的情况下,若有重复数据、重复稿件出现,系统按照智能合约会告知出版方,并为作者打上一稿多投的“标记”,成为其学术声誉的污点。

3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中“不能做什么”

立足于区块链的技术逻辑,学界已经提出了诸多可能对数字出版领域带来变革的展望,但这主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数字出版产业特点的结合,若过分强调区块链技术的积极影响,则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目前来看,区块链数字出版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就区块链技术本身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效率性和安全性仍有待完善;就数字出版本身而言,数字出版行业的价值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不会因为区块链而改变,数字出版行业与社会价值和文化特征有关,决定了该行业需要接受政府及大众的监督。

3.1 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

3.1.1 区块链技术存在“三元悖论”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安全性和效率性的角度对区块链系统做了有价值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个区块链技术的“三元悖论”,所谓“三元悖论”,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区块链技术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准确性”“去中心化”“成本效率高”这三个要求。简言之,一个区块链系统如果同时满足“去中心”和“数据准确”,那么就要以“效率”为代价。“中心化”账本“准确”且“成本”低,其维护者通过获得的垄断租约赚取“中介”费,从而鼓励他们保持账目的准确性;而“分布式”账本为节点提供了保持“准确”账目的激励,但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

3.1.2 哈希函数无法对雷同作品进行有效比对

通过哈希算法可以给登记的数字内容生成一个唯一的数字代码,这就成为数字内容的“身份证号码”。但是,如上文在区块链核心技术部分所介绍的,区块链系统往往以默克尔树的形式保存其哈希值,而不直接保存原始的数据或交易记录。然而,哈希值只有加密过程,没有解密过程,因此无法通过作品的哈希值还原出完整的内容。那么,按照哈希函数的运算逻辑,如果在某一原作基础上做微小改动,所得到的哈希值也会产生变化。若仅仅通过对比哈希值,并不能对两个作品的相似内容进行甄别。因此,在数字版权的确权过程中,无法通过哈希值来判断两个作品是否雷同,且由于“不可篡改”的特性,如果版权登记失误,难以进行后续的修正,甚至损害版权系统的正常运行。

3.1.3 区块链的公开性与作者的隐私性存在矛盾我国《著作权法》明文列举的第一条权利就是发表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拥有将作品公开发表的决定权,也包含保留作品不公之于众的决定权。在法律上,保护作者发表权往往就保护了作者隐私权,这就表现出一种法律上的竞合关系[6]。但是,区块链系统具有透明性特点,所有的交易记录完全对全部节点公开,且可以溯源追查。如果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可以发现地址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即使作者使用不同的笔名或者化名发表作品,也能轻易被找出关联踪迹。依此看来,区块链的“透明性”与作者“隐私性”尚存矛盾。

3.2 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数字出版的行业坚守

3.2.1 坚持编辑的主体地位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迭代、数字出版格局的调整变化对编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无论传统媒体抑或是新媒体,编辑在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人在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知识获取便利的同时,海量信息也增添了信息筛选、信息茧房、后真相的烦恼。区块链技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将会带来一个更为开放的网络空间,同时也会带来真假难辨、目不暇接的海量信息。毫无疑问,无论是数字出版本身还是区块链技术的引入,都无法取代编辑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经过专业培训的编辑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知识识别能力。对于编辑出版行业而言,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整合与选择、策划与控制、是否以及如何进入社会传播渠道,都以编辑的价值观为重要基础。因此,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数字出版行业在保持“开放”“多元”的基础上,更需要高举“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的大旗,重视编辑的主体地位,进行必要的信息“把关”[7]。

3.2.2 坚持内容和产品创新

尽管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产品,优秀的作品“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文化产品是保证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供给优质内容,有助于与读者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建立起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从而打造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区块链数字平台改变了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活动的价值逻辑,实现了创作者、发行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高效互联,催生了大数据营销、情感营销、社区营销、饥饿营销等新的理念。然而,即使引入了区块链技术,行业中“重技术轻品牌,重平台轻原创,思维模式单一,思想内容空洞”的现象也难以发生本质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数字出版产品必须面向市场,并重新形成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围绕用户需求的产品逻辑,打破固有的出版模式,改变思维方式,将数字出版视为创意产业和可运营的高质量品牌[8-9]。

3.2.3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能驱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演进”和“社会发展”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出版技术史上,反观“技术创新”倒逼“生产关系”变革的例子——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催生了出版自由的理念,打破了神权枷锁,促成了近现代出版产业。每一次技术的变革与创新,都能将出版行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目前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迭代,技术作为出版行业变革的重要动因,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条件。因此,在认识技术的同时,还需要运用技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技术转化为技能,服务于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10-11]。

3.2.4 坚持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制定通常滞后于技术创新。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本身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寄期望于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大展拳脚”需要法律法规提供相应的支撑。目前来看,区块链所提供的数字版权并不具备直接的法律效力,而只能作为创作者在维权过程中的辅助证明。不仅如此,尽管区块链数字版权具有唯一性、不可篡改性等技术特点,但也不能为作品提供绝对的版权保障。我国颁布的《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中规定了享有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不得超过著作权保护期,也不得是依法禁止出版和传播的内容。因此,技术确权和法律法规亟须相互配合,才能在有效提高版权的确权效率的同时,真正保障著作者的权益[12-14]。

4 结束语

区块链技术如何从“可能”到“可为”,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具备着引发社会变革的强大潜能。区块链技术已经被放置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聚光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自身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以谋求新的产业增长点。数字出版与区块链技术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属性,特别是在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交易、防范学术不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然而,与学术界的高度期待相比,区块链技术在业界运用中显然遭到遇冷,形成巨大反差。区块链技术自身仍存在诸如“三元悖论”难以解决、“哈希函数”难以甄别雷同作品、“公开性”与“隐私性”的矛盾、行业对“去中心化”的盲目追求、从“技术共识”到“人的共识”尚存距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挤压了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施展空间。基于此,数字出版行业仍需坚守编辑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和产品的创新、坚持技术与技能的推动、坚持流程和管理优化、坚持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以寻求“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把技术从“概念”引向“实践”落地,推动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承载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和传递人类知识文化。■

猜你喜欢

哈希区块数字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基于OpenCV与均值哈希算法的人脸相似识别系统
基于维度分解的哈希多维快速流分类算法
成双成对
基于同态哈希函数的云数据完整性验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