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经验研究
2024-01-02万长松邢文倩
万长松,邢文倩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P2)从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科技事业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始终把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理论,着眼于实践,在对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技工作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科技发展情况作出了系统分析和战略部署,作出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论断,确定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目标,提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鲜经验,既吸收了过去党领导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提供了思想保证。
一、新时代需要党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P2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也必须从全球视野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出发,贴近时代要求,不断取得进步。
(一)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愈加激烈。为走在世界科技前沿,最大程度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部署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了旨在巩固美国科技全球领先地位的《21世纪国家安全科技与创新战略》,明确提出了包括军事、国土安全、情报、先进制造、先进计算与通信、新型能源等六大重点创新领域及技术发展趋势。2022年,NSTC又发布了《量子信息科技人才发展国家战略规划》,旨在促进先进技术教育与推广,培养美国下一代量子信息科技人才。可见,科技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代表,维护国家安全、掌握国际话语权和扩大国际影响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同时,科技也在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工具。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本是国家和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少数国家在政治博弈中以保护本国安全为由限制高精尖技术及产品的出口,以关键技术的封锁来抑制其他国家发展。总之,在世界科技领域向好向上向前发展的趋势下,暗含着各国间激烈的科技竞争;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趋势下,隐含着一小股不安定的科技制裁之风。这就要求各国更加关注本国科技领域的发展,尤其要把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雄厚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事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复兴号”高铁展现中国速度,“海水稻”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5G商用使我国步入5G时代,“天和号”核心舱使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科技在探月探火、卫星导航、量子通信、核电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果,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也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3](P4)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科技能力大而不强,科研人员多而不优,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二)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发展要求
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目标导向,聚焦新的重大问题。我国已经是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在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影响力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问题。早在2011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我国仅排在世界第35位;尽管在2022年我国此项排名上升至第11位,但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和促进创新的资本市场配套机制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科学技术还存在重点领域、基础领域、应用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重点领域、基础领域研究难度大、时间长、投入多,导致我国科学技术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同时,我国科技领域还存在资源配置分散、科研评价僵化等制约科技发展活力的瓶颈问题。因此,优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是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和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一是要着眼于国家需要,推动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40多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其中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4](P74),面对这些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发展科学技术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也是坚持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的关键。二是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社会生活、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必须充分依托科技创新。三是要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技术的加持。四是要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想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和改革科技体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科学技术只有与国家需求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找准前进方向,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实践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从多角度出发探寻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实践进路,以促进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时代我国科技力量有了新的增长,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但仍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还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党中央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不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以创新引领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要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就必须从创新角度去开拓。如果只是模仿,即使模仿能力再强,也只会是亦步亦趋。中国科技要想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科技要想占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知识产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6]如果说,“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那么,“自主创新”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2020年,美国制裁华为事件再次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4](P248)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就会使国家发展受制于人。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就是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抓住科技领域的关键环节,以重难点领域的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创新突破口,通过一批标志性技术成果为实现科技强国添砖加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加强基础研究是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必然要求。2021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达到3 205.54亿元,并重点向基础研究倾斜,基础研究支出同比增长15.3%。同时,通过采取“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新时代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学习模仿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进一步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
(二)以科技人才为资源,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实力、政治方略、社会支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技术的走向,但科技长远发展必须始终依赖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4](P253)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新时代科技事业兴衰的关键点,以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优化人才管理机制,致力于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人才质量、人才分布结构、高端人才智力使用上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2021年,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花大气力从高等教育体系入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当今世界的人才资源争夺战已经愈演愈烈,从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入手,着眼于本国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充分贴合我国科技发展人才需要的保障条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3](P12)人才自主培养能够使科技工作者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奋斗指向,使科研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适应,展现出中国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同时,党中央明确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中国共产党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充分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在拥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要善用人才、用好人才。大力推动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努力破除人才评价的“四唯论”倾向,形成主要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反对盲目追求机构和学科排名,将科研工作者从僵化、繁琐的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要求通过更灵活、高效的评价体制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大力推动改革人才激励机制,要求完善科研收入分配机制,落实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一方面,破除制约科技工作者创新研究的壁垒;另一方面,以更加优渥的待遇增强科技工作者的幸福感。“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7](P275)这样一来,我国既有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又有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才能以高水平人才队伍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以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全方位把握科技走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领导工作,加快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新的科技政策,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7](P269)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前瞻性、长远性部署。党中央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导向及指引作用,以全方位总体布局和深层次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指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走向。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以“三步走”战略推进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为我国科技事业提供教育支持、创新活力和人才保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空间上,党对科技创新作出了“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P35)。科技创新面向的四个主体指明了科技发展的服务对象,表明科技实力是国际竞争、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党中央以“三步走”战略的纵向发展和“四个面向”战略的横向把握来系统部署科技工作,指明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
辩证矛盾论表明: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还要坚持深层次重点把握。新时代推动我国科技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就要把关键核心领域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8](P42)。此后又相继指出,我国在科技方面应有非对称性“杀手锏”,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这个“命门”,争取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非对称性赶超战略既要解决重点领域人有我无的问题,又要求在核心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性发展,以及人有我新的创新性发明[9]。坚持非对称赶超战略,有利于突破科学技术国际封锁的客观现实,坚持以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实现科技上的赶超目标。
(四)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用改革激发潜在力量
党领导科学技术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技工作不是科技工作者的“独角戏”,需要各方面统筹协作,特别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与其他部门衔接不够、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3](P9)科技体制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坚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我国科技领域潜在的创新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改善科研生态,就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研领域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2021年,科技部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对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效组织体系、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改革科技激励机制作出了新的部署。提高科技研发创新效率,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使科学研究能够满足企业和市场的科技需要。同时,改革现有科技体制还需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3](P9)减少科技资源浪费,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必然要求公平、高效的资源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2](P35)。科技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将巨大的市场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其中也包括对科技资源的配置。”[10]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活力、高效配置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能够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更好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能够加强科技力量统筹工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中国共产党以科技领域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推进科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五)以人民利益为旨归,让科技工作为民惠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必然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诉求,以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惠及人民。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使科技创新由“三个面向”转为更系统、更全面的“四个面向”。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提出,科技发展要坚持“增进人民福祉”的科技伦理原则。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人民对社会生活、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坚持为了人民、惠及人民。科学技术与民生领域紧密相连,党始终坚守科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民以食为天,在讨论粮食生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8](P42)新冠疫情暴发后,科学技术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利器。大数据对新冠疫情精准防控的支持、疫苗对新冠重症的预防等,以最有力的事实表明,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有赖于科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8](P42)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科技发展为了人民、惠及人民作为工作目标。以满足人民需要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为旨归,彰显了我国科技工作的人民性和社会价值,确保了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始终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三、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经验启示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正确处理了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其积累的新鲜经验对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党统筹新发展阶段全局,从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驱动、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入手对我国科技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总体安排,从国家层面保障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有效集中。党从底线思维入手,着眼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领域、基础领域,强调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最根本、最核心、最基础的领域久久为功。坚持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往哪儿走、怎么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科技工作是各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党的领导是方向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把党的方针贯彻落地;科技工作者提供智力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科研成果;市场促进科技资源分配;企业担当科技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科技发展提供现实动力等。孙慕天认为,“基础和主导的范畴,是从事物矛盾双方的功能分化对辩证关系的把握,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特殊领悟。”[11]基础是系统物质性、实体性的前提;主导规定着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制约着系统发展的水平。总之,党的一元领导是主导,指引方向、集中力量;社会组织的多元参与是基础,共同奋斗、激发活力。确保科技发展稳中向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二)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改革开放初期,受我国经济条件、科技水平落后等客观现实的制约,党要求发展科技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资金。进入新时代,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和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已经不再适宜。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中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随着科技制裁之风的兴起,也必须进行整改。在科技创新中必须大胆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党号召广大科研人员要敢为人先抢占科技制高点[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坚持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科技领域的独立自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优质教育培养本国高精尖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基础。党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发展,既避免了我国科技工作封闭僵化,也避免了过分依赖其他国家而导致丧失国际竞争力。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是坚持自我发展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的明智之举。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既注重解决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又注重超前部署、长远规划科技发展目标。当前利益是我国科技工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的现实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将科技贯穿粮食、生态、生命健康等各领域。面向当前利益是激发科技发展活力的迫切需要,在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应用型技术,是以当前经济收益带动科技长远发展。面向长远利益是党放眼未来对科技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科技落后必然会导致国家发展落后,党坚持以中长期规划作为新科技革命的引领者,长远利益是科技稳步前进的客观诉求。党着重关注科技发展的重难点领域、基础领域,为科技长远发展、稳步前进打好基础。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不仅是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结合,而且是科技发展活力与科技发展定力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将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切实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使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
(四)宏观视域与微观视域相融通
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既能看到国家的整体需要,又能看到人民群众的具体需要。党在改革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时,既能从战略、规划等大方向入手,也能从人才自主培养、改革评价体系等细微处着眼。整体需要与具体需要反映着我国科技工作的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1](P9)科学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的必备因素,科技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实力的代表。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每个时期的人民群众都有不同的具体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不仅有广度,还有温度,能够为满足人民需要、解决社会难题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技路径。同时,面对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短板与弱项,党坚持大方向和细微处双管齐下。以科技发展战略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以新型举国体制激发科技发展潜在力量,破除影响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四唯论”评价体系,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元主体在科技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总之,坚持宏观视域与细微角度相融通,符合新时代科技工作“四个面向”的新要求,对科技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