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提升路径

2024-01-02张明海罗澳轩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基层

张明海,罗澳轩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1]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这不仅是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重大举措,也是联系党和群众、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其“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任务定位直指基层社会治理,同时高度契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2]的科学理念。可见,新时代文明实践具有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突出功能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价值意蕴。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3]。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是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用最新文明成果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通过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文明实践,将文明理念和文明价值观念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思想行动指南,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理念、党的百年基层治理实践是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根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赓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基于唯物史观视域,以现代文明为叙事主体形成的有关文明起源、文明本质、文明发展、文明实践的动力与规律等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也是其叙事的核心主题。国家治理体系是内化于这种全新文明形态中的制度体系,是其国家范畴意义上的制度性表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话语叙事视角出发讨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作为”,是阐述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洞见内蕴其中的人类文明的生成演进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思想。例如,在谈及国家与文明的关系时,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5]。一方面,文明社会是国家产生的根源,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里程碑式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促进国家形态及国家治理理念的不断演进与升华。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建构了未来国家治理演进的理论框架,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文明相对于以往人类文明形态所体现的历史进步性,用“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等词代称资本主义文明,又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揭示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反文明后果。“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6]马克思主义叙事语境中的“文明”意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并伴随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进步或飞跃引起的社会进步和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文明源于人民群众生动的物质生产实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且,国家与文明的交互属性决定了国家治理重心必将随着人民物质生产实践形式的发展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发生转移,其价值彰显始终聚焦作为社会“细胞”的基层单元和构成基层单元主体的人。换而言之,文明是进步的代言词,人类文明发展每前进一步,国家治理形态和治理理念就要跟进一步。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启,实现国家治理与最新文明成果的高度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家治理必然要求用最新的文明成果对其进行价值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思想的时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7]纵观中国古代治理实践的发展历程,深厚而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及文明实践理念皆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成为助推社会治理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语境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并赋予其新时代意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传承。

首先,“以民为本”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尚书》中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8]国与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百姓乃国之根本,民心所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根本因素,统筹国计民生是固本安邦的头等大事。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的思想,揭示江山社稷之根基在民而不在君,正是有了百姓才产生了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君主。新时代文明实践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行动理念,聚焦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将思想引领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性传承和时代性发展。

其次,“以文化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体现。《周易》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0]这是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文化人”治理思想的生动体现,即文化具有独特的引导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是,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均体现着人的所思所行,是人对自身与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及其关系的思考与映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产生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的劳动生产实践。归根结底,要更好发挥文化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聚焦作为文化的生成主体和规范主体的人及其实践。这恰恰指明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即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构筑支撑群众精神、寄托群众情感、抚慰群众心灵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从而促使群众在践行文明新风尚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

最后,“以礼为治”彰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要义。《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这一论述精当地概括了为政者只有德行完备、对百姓实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爱戴,才能基本实现天下归一的政治目的。“以礼为治”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式要义,其实践指向在于“礼”与“治”的深度融合,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治”的形式使其成为人们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文明基因、汲取文明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党掌握了国家治理的思想和文化主动,拓展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升华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是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升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实践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既源自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深厚文化的涵养,又包含实践孜孜以求的探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结合中,不断推进文明实践的守正创新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革命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13],为顺利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完成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大力开展了以改造农村旧习、对农民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的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领导各地农民运动,解除了族权、神权、男权等封建宗法思想对农民的严重束缚;印发了《农村教育决议案》,普及了农村大众教育,创造诸如村小、冬学、半日校、夜校、识字组、问字所、读报小组等多种农村教育模式[14]。相关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更多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思想,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5]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党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了以改造农民小农意识、树立农民社会主义新道德观为主的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开展禁绝烟毒、取缔娼妓、打击封建迷信的运动,铲除封建遗毒和旧社会恶习;开展扫盲运动,帮助众多农民摘除文盲的帽子;开展诸如“学雷锋”“学铁人”“学焦裕禄”的群众运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在农村地区营造了浓厚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6]为应对卷土重来的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潮,1982年,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文件,对实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如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文明村镇建设活动等,使文明乡风吹进了千家万户;重新发动大范围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群众观念转变相结合;建设“青年之家”和乡村学校少年宫,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匮乏的问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发展。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出系列重要部署。此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广,并逐步转为全面展开、全面覆盖。2021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黄坤明指出,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好激励动员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17]。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8]。可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举措。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经成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对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深对基层治理工作规律性认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目标:实现人的现代化

从理论上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19]。对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赋予的本质规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俗地讲,就是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强调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治理结构现代化、治理运行机制现代化等。其中,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核。从形式上看,基层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包括主体构成现代化和构成主体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基层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包括政府主体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体能力现代化和公民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归根结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0],基层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也是人的能力与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人的能力与素质在基层治理场域中的具体体现。同样,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社会具体实践中的“现实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现代性的塑造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人的现代化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其对基层治理现代化价值赋能的手段,又是最终追寻的目的,更彰显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价值导向: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2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渴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愿景[22]。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目标是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但是,受落后封建思想和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变”现象。因此,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刚需”。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目标导向,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置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地位,一方面,发挥了文明实践在文化传承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使文化发展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文化的涵育功能通过文明实践得以实现,成为助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基层社会治理常态长效发展的内源动力。

(三)价值考量:提升善治善成的基层治理水平

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考量就是提升善治善成的基层治理水平,大力推进德治、法治和自治“三治”融合。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基层政府有些职能部门还习惯用行政命令、管控手段开展治理工作,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治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基层政府履行治理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新时代文明实践则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一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丰富文化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筑牢基层群众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文化基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群众投身文明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过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力量,搭建了群众共同参与的广阔舞台。三是文明实践通过建立完善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加强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运行机制,有利于基层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提升路径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部署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优化基层治理的新举措新实践,但实现文明实践的常态长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还必须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理论武装、聚力文化振兴和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着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治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3]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以系统思维消除制度障碍,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以体制机制的协同、集成和联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和坚实支撑。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机制。积极探索构建以党的组织建设引领文明实践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文明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拓展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文明实践打通党群“连心桥”、解码新时代党群关系。二是构建要素畅通体制机制。以县域资源要素融合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打破基层文明实践运行的条块分割,把文明实践的基本要求融入城乡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消除基层社会治理要素流通壁垒,形成多方资源协同发力的基层治理网络。三是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体制机制。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运行形式和行动载体;志愿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涵育“好人有好报”“德者有其得”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形成敢于做好事、乐于做好事、经常做好事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阵地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24],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是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贯通理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巩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思想伟力、理论伟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一是把准理论宣传宣讲的时、度、效,即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党的重要会议、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等时机,针对社会舆论热点及时传播党的政策和主张,汇聚基层治理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二是创新理论宣传宣讲的内容和形式,即聚焦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讲清讲透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联系,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有针对性地创作理论传播文化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三是扩大理论宣传宣讲的实践主体队伍,即充分发挥基层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返乡创业人士、大学生等的积极作用,建立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队,形成人人讲理论、用理论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拓展理论宣传宣讲的平台载体,即坚持“群众到哪儿,理论宣传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理论传播新落点,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三)聚力文化振兴,丰富精神生活

文化不仅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它的繁荣发展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驱动力。“文化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与国家治理的其他力量共同使用,国家治理才能达于善境”[25],“比起以往任何时候,今日的文化更是一种人的战略”[26]。文化自信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而言,既是目标,也是工具。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聚力文化振兴、以文化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通过文明实践构建起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转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为此,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路径,首先,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乡土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其中适合于协调基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文明基因和文化内容,并结合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内涵。其次,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各地特色文化资源,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精准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利用好生活化、工作化的场景,统筹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服务阵地,盘活群众身边各种文化服务资源,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纽带。

(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培育时代新风貌离不开先进的社会治理方式,同样,先进的社会治理方式得以真正落细、落小、落实也离不开文明新风的“开路”。近些年来,农村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良风气,如索要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抬头等,极大地阻碍了人民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的提升,使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受制于旧风俗和新道德不相适应的现实梗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27]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担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8]。一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乡风文明引导功能,持续开展陈规陋习专项治理。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组织建立婚丧服务、农村宴席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修订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乡规民约,进一步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内容,对红白喜事的简办标准等提出操作建议,鼓励群众积极抵制陈规陋习。二是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家教家风建设和个人良好道德养成。例如,可以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创新“道德红黑榜”奖惩机制,以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带动友好互助文明邻里关系的构建。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科学知识普及,广泛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提高对不良社会思潮和传统糟粕文化的免疫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基层在线
漫说文明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对不文明说“不”
走基层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