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01-02万群
万 群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市 363000
一、加强体育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强化价值观念
理想和信念是支撑国人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元素,如果当代大学生群体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很难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社会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坚定选择[1]。
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能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结合教学场景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建设,深化学习高校思政课程,并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联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们坚持马列主义和毛邓思想,坚持维护党和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学生们的人生规划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紧密地联系起来,传承民族文化、强健民族体魄。
(二)传承红色血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和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重要保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依然需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年轻人们扛起社会责任,将强国和复兴作为首要大事,持续践行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思想[2]。做到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决不允许党和国家的思想建设成果在和平年代从内部出现问题,要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赓续革命先辈们的红色血脉。
加强体育教育的思政融合,可以带动全体大学生们积极践行党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磨炼当代年轻人的意志力,唤醒青年一代内心深处的革命意志。
(三)建设体育强国
体育事业是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公共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对强健国人体魄和激发国人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思想有着积极的作用。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建设体育强国的光荣远大目标,也将对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锻炼和培养视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定发展体育事业在教学、科研、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举办全面运动赛事、修建党建文化广场和大力培养体育人才来引领国人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喜爱。
现阶段,我国正在面临国家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攻坚阶段,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必将面临重大变革和诸多困难挑战。体育精神中的越挫越勇和坚持不懈,是在重要发展节点坚定民族信念和鼓舞人民士气的精神引领,也是驻守道德底线。
青年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眼光长远、宏观全面地去认知和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为达目的而动摇思想道德底线,不仅会导致年轻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降低心理承受能力,还容易在困难和考验面前退缩动摇,放弃思想信念,做出有悖于道德法律、社会公约以及伤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决定。对青年群体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闽南地区优秀的课程思政元素底蕴
(一)闽南民俗文化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息息相关
在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竞技类的互动游戏项目和考验人们肢体协调性的文艺特色项目,如龙舟、舞龙舞狮和木偶戏等。闽南地区的许多高等学府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时,也在教育部门的训练项目之外,增加了这些具有技巧性和艺术性的闽南特色项目。许多大学生还积极选择了时下热门的影视剧和年轻人电竞游戏人物自拟内容主题,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闽南地方神话传说中的阿旺斗九龙、金牛下凡等故事开展,在协作开展表演活动的同时,引领学生们修身养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肢体协调性。
(二)闽南民俗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息息相关,也是地域和民族的精神图腾。在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中,都包含丰富的歌舞文化和运动项目,在人才培养和体育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地方文化图腾和民族特色探索具有传承价值活动项目,将其与地方高校的体育和思政教育开展相融合,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利用民族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和农耕时代民族的深厚友谊弘扬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华夏民族底色,将其与华夏血脉相融的民族思想与现代化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理念充分融合,取其精华共筑新时代有血有人有温情的闽南新面貌。从思想和体能两个方向去丰富大学的体育课堂,同时也引领学生们了解闽南文化,传承民俗经典。理解并消化故事当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将其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融合[3]。
(三)闽南民俗文化有助于高校体育学科的思政融合
闽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许多民俗文化项目和歌舞主题都关乎对封建时期社会黑暗的反抗,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互助精神以及沿海渔民勇于面对风浪的不挠信念。不仅连接民族的精神纽带,也将包含淳朴地方特色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公约相融合,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找到全新的落脚点持续传承发展。让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传承发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搭建基础建设,鼓励年轻人了解地方传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传承家乡生息力量和生活理念。拒绝任何割裂民族根基和传承已久的民族感情的发展方式,以发展促进复兴、以复兴引领发展。
在文化与体育相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带领高校大学生忆苦思甜,了解地方历史和发展历程,瞻仰先人们的光荣事迹和对家乡的巨大贡献,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认清新时代自身所肩负的地方发展建设使命,从而内观个人成长、发挥社会作用,认真对待学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强身健体、博闻强识,积极参加院校和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队伍当中[4]。
三、闽南高校体育思政融合教学的建设路径
(一)深度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要杜绝高喊口号的填鸭式灌输,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品德基础与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要求高校和教师团队积极了解地方文化和历史,深度解读不同时代的价值引领和不同文化图腾所传递出来的民族品质,结合故事中虚构的人物,与地方较有威望和影响力的先进个人,将他们的事迹与传说嵌入需要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思想和优秀品质当中。
提到闽南,最有名的就是独特的闽南语和鼓舞了无数国人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在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于全国各地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曲调优美、歌词上口、成为鼓舞国人笑对困境失意、振作精神重整旗鼓的指引。这也正与体育精神中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勇往直前相呼应。
只有将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与教学课程安排相融合,以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语言开展思政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呼应,结合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在理论讲解和运动时间中渗透思政教育,才能从思想和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让身体锻炼与思想武装同步进行,传承红色基因,以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民族英雄和体育健儿为榜样,以不论身处何处都心系祖国的闽南情怀为榜样,将国人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对家国荣誉的维护和热爱牢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之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福泽后世的参天大树,成为国人心中的榜样和丰碑。
(二)将民族信念引入思政教学
此外,还要求高校教师认清自身使命,深度理解体育思政的内涵,除了传统民俗与体育项目的融合,还需要在思想维度加强对学生们的引导和对闽南文化的引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规范、技巧中与闽南地方运动、农民和渔民的生产生活技能相融合,并在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加入思想教育[5]。
例如,在讲到闽南地区的特色运动项目时,也可以结合历史发展讲到唐代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宋代文学家朱熹,结合他们的光荣事迹和专业领域成就造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还可以将闽南籍的优秀运动员、如泉州籍居中世界冠军李发彬、黄东萍,誓死守护钓鱼岛、面对日本海军毫不退缩英雄船长詹其雄等,各领域标杆模范的光荣事迹融入教学课堂,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加强两岸交流
闽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的人民开疆扩土,带动了我国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催生了亚洲沿海经济的繁荣。闽南人重乡崇祖、心细血缘亲情,努力弘扬家乡文化,传承乡音乡情,鼓励年轻一代不可数典忘祖,必须将宗族亲情与家国情怀深种于灵魂深处。
因为地处富饶的东海沿岸,这里早在汉唐年间就已经贸易发达,有无数闽南人远渡海外,在世界各地扎根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为国奔走、捐款捐物,成为国家重新夺回主权的后勤保障[6]。建国以来,积极组织家乡建设,建桥修路、修建宫庙和学校,返回家乡办厂、盘活地方经济。他们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却始终乡音不改,将一腔家国情怀与浓浓的乡情留在家乡的山间河畔、土楼之内、茶道之上。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政府部门、高校以及民间艺术组织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以诗会友、闽台戏曲交流、木偶艺术展以及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式,以两岸共同的闽南文化为情感桥梁,带动年轻一代了解真实历史,重新审视两岸关系,为祖国统一和同胞团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各大高校的基础建设
此外,还要从思想纬度和基础建设维度两个方面来加强对高校的基础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执行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光荣任务。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日常的教师和教研团队管理中加强对教师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价值观念的引领,通过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和学习交流机会强化当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呼吁全体教师秉持育人初心,提高自我要求,积极学习和了解与自身所在岗位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将其与现有的教学经验相融合,以身作则、以行动引领学生们注重个人品行和品质的构建,让当代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爱国爱党的优秀品质。
另外,体育思政教学的开展不能仅仅依托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科学规划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资金,调动各类教学资源均衡各学科的基础建设,才能为全体师生打造出有利于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形式丰富和激发师生身体潜力的教学时间环境。要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还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安全教育,只有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以丰富的体育项目和器械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才能真正实现强健身体、丰富思想的育人目标。让当代大学生无论在课堂表现上还是在综合素养方面,都符合国家和高校要求,成为身体素质过强、思想素质过硬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五)构建完善的体育思政教育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积极建设全面健身设施、组建各种运动项目的运动会,且在各领域的国际体育赛事上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探究竞技体育的魅力、突破人体极限,对强健国民体魄和激发国人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都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来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集结行业专家指导意见和校内教研组的力量,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学校基本情况的体育思政教育体系,充分挖掘体育思政的应用价值,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
同时还要整理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打造科学完善的体育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组织教研组领导、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开展教学自评和互评。结合教师在课程前期的课程规划、素材应用、课堂设计等方面内容,结合师生双方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群体在课后完成体能锻炼、项目技能锻炼、理论考核和思政延伸思考等各项考核指标,加强高效体育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教学教育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的不断优化改革,对教学和考核进行全过程管理,引导全体师生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并跟进教学完成情况,确保各项思想指导和技能要求都能得到全面充分高效地贯彻落实,师生双方的综合素质均已到达预期要求,且尚有改进创新的发展进步空间,引导全体师生以更高的思想觉悟和考核标准面对教学,提高自我要求,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高校的体育思政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和体育专项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让当代高校人才具有科学的体育价值体系和体育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承担时代使命,是各大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品质底限,而体育则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人才体能和意志力的上限,二者的有效结合对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发生由内而外、脱胎换骨的精神面貌转变。让当代大学生们以更强大的身心素质和更具有时代使命感的综合素养投入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