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2024-01-02李单单陈盼盼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理想信念

李单单,陈盼盼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1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凝练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第2 版。。思政课是培育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主要渠道,积极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营养成分[1],发挥对思政课的引导力和辐射力,是充分释放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动能的必然选择。因此,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2],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渗透力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3]。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蕴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

有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4],思政教师需要主动承担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课程任务中培育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之德,夯实信仰根基;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之德,培育正确价值观;培育大学生自强不息之德,提升大学生精神气质;培育大学生立崇德修身之德,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因此,要重视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工作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将立德作为教育根本,准确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文化等,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地。

(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之要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思想教育课程。“思政课承载着政治引导、价值塑造等课程功能,这明确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此,必须适时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高效率的向学生传递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意识,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这需要思政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全面而系统的讲解,同时形成课内课外相互促进、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环境,这不仅是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使思政课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渗透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想资源

(一)内在需求: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是其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引导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帮助他们在学思践悟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国家观具有重要意义。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等,结合我们党诞生前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品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思政教师要讲好其重大意义,讲好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光辉历程和一代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筑牢信仰之基。

(二)精神财富: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一代代爱国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才得以化解危机,使中国文明延续至今,根本原因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滋养和孕育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必须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人民立场。一方面,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者,在家国情怀教育方面应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部分教师家国情怀意识较为淡薄,为此,通过学术探讨、专题培训等强化高校教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尤其重要。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因素的时代价值,进而引导大学生把爱党、爱国的情怀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主动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另一方面,不仅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资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各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共谋合力。

(三)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伟大建党精神以其深刻内涵为塑造青年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5],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伟大建党精神来塑造青年价值观。一方面,用好红色资源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挖掘中国革命征程的鲜活史料,讲述好革命先辈的生动故事,使之融入青年认知体系、强化其价值引领,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人民情怀的感召力。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需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养分,厚植爱国情怀,以投身革命的优秀党员为指引,以为改革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青年为榜样,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强化使命担当。通过勤奋钻研掌握科学知识,通过社会实践磨砺能力本领,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自觉探求真理、锤炼过硬本领,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一,对于加强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一是要明确“讲什么”,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阐释,扩充思政教学容量;二是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即“怎么讲”;三是把握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即“谁来讲”,优化施教主体,发挥多主体作用。

(一)强化理论阐释,扩充教学容量

充分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契机,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和历史内容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必须强化其理论阐释,扩充思政课的教学知识容量。

第一,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高地。高校肩负着培育新人的使命任务,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积极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方法,让新时代思政工作真正“实起来”“活起来”,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大政方针在政治、理论和情感上的认同,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做好机制把关。

第二,思政教师需要提升政治知识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视角。拥有宽广的知识、国际和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才能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世界大变局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理解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鼓舞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这样才能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功效,引领大学生深刻把握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第三,融入课程思政,扩充教学容量。为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高校不仅要及时把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主课程相融合,也要将其有机融入其他课程,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通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奋斗精神教育,不断扩充思政课的教学容量,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渗透力和实效性[6]。

(二)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

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需要。为此要探求多种教学手段,创新多元教学方式,全面挖掘育人多种渠道,让大学生全方位感知建党精神的伟力。

第一,用好社会大课堂,拓展育人新空间,打破伟大建党精神的“距离感”。思政课教师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的深度有机融合,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源,如当地各类革命旧址、革命历史博物馆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并通过举办红色研学项目,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微电影、微党课等校园活动,增强学生情感共鸣,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二,创新网络云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育人新格局。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空间“原住民”,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新技术为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新的渠道,为整合和共享不同区域和时空的中国精神谱系的各类资源和满足大学生网络需求提供了支撑。因此,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教学,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云课堂的跨时空性,以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和传播力。通过云平台整合和优化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资源,打破思政传统授课方式的时空局限性[7],以保证党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便师生自主选择使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全景数字采集,制作形成全国红色革命使馆导览供师生云观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云直播等手段,打造立体的沉浸式课堂。

第三,培育良好校园文化生态,加强隐性教育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的显性方式融入,而且要创新教学方式[8],加强隐性方式融入,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更具有生动性和持久性,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文化教育,发挥文化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一方面多开展党的百年辉煌历程的艺术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红色的文艺活动中主动接受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丰富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广泛融入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9],如图书馆、展览馆、校史馆等,促使思政课堂从传统教室转移到更宽广的空间,开展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三)优选施教主体,发挥多主体作用

传统的思政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理论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彰显其时代性和影响力,需要优选施教主体,发挥多主体的“主人公”作用。

第一,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作为课堂教学、思想传播的主导,广大思政教师要通过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师要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注重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贴合度和关联性,切实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让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为,促进广大学生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英雄模范是最好的教师。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的智慧结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涌现一批又一批为人民和民族利益不懈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要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进入思政课堂,通过分享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增进思想政治认同。同时,建立英雄模范助力思政课的长效机制,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生动实践,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走深走实。

第三,转化学生角色,变受众群体为施众主体。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相融合,重点是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奋斗精神教育,这需要大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和价值。而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统一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提供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体验式、参与式等的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助力乡村振兴、社会调研、革命人物重现等,进行党史学习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切实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深厚的内涵意蕴。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之要,是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精神之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锚。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强大的育人动能,通过明确其融入思政课需要“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以提升融合实效。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