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2024-01-02彭美玲
崔 芳,彭美玲
(内蒙古大学 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智慧时代,是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搭建智慧沟通体系,让社会事务信息与生产信息、人们生活信息紧密关联,诸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都是通过开源式数据信息的供应机制,建设智慧链条,让城市发展更具智能化[1]。在智慧技术及相关理念的不断拓展之下,智慧时代的推进步伐也进入了高校校园中,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基于智慧技术而建设的智慧图书馆,让高校在教育运营管理方面得到极大的创新。但在技术驱动的背后,先进技术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磨合问题,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为此,高校应结合智慧时代下的驱动机制,适时更新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2],让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运营能够发挥最大驱动作用。
一、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特点
智慧时代,在“万物互联”的发展融合运用下,图书馆运营机制从最初始的文字化编排、人工化管理,逐渐转变为依托于数字信息网络平台,并可以进行时效性、开放性的管理,且馆藏资源通过实物与虚拟信息之间的并存,让整项智慧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趋于智能化。从发展历程来讲,智慧图书馆理念的提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在现在仍处于技术的磨合与完善阶段,即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营,仍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导致图书馆无法达到预期指标。且伴随各类技术的更新迭代,智慧图书馆也需要进行同步化的更新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从理论角度界定智慧图书馆概念,其实可以看成是冲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能够被人们通过直观感受所感知的一种移动图书馆,其涵盖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慧化技术,让图书馆管理能够通过智能优化提高其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畴。从图书馆所提供的智慧服务角度而言,则是通过资源与服务之间的相互促进,形成与适合用户或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相契合的一种服务形式。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第一,服务方式的泛在化特点。泛在化特点主要是通过高端集群的服务机制,作用于网络体系之上,让智慧平台成为搭建智能处理与人工服务的载体,在不同资源互通之下,能够让资源在集成过程中,以系统应用的状态进行资源共享。其能够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完成数据信息的全方位转移及分享,让资源机制与服务机制形成高度集成,最后通过设备为用户推送更为全面的数据资源。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设备进行交流学习、下载资源以及各类分析等。
第二,服务场景的虚实化特点。高校图书馆为高校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科研、学生学习等场所,在智慧体系的搭建下,重构图书馆的结构组织、管理机制,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下,有效整合资源,且终端载体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物理架构服务,而是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机制,为用户提供多场景的信息服务,让用户摆脱以往的数据单向传输,在感官认知下,用户甚至可脱离双手,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从图书馆智慧运营机制来讲,内部搭建的数据体系,则可通过用户指令完成交互化操作,保证用户在图书馆信息系统中能够第一时间得到用户想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完成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提高使用效能。
第三,服务目的地个性化特点。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打造多元智慧控制,传输体系能够按照不同用户呈现的操作行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一般情况下,登录智慧图书馆,登录者均要有独立身份认证信息,而此类身份认证信息之下的各类操作行为,则可通过智慧图书馆中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用户的日常浏览习惯以及针对用户当前可能存在的数据操作行为进行预测与分析,有效保证用户在查找某一类信息时,及时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分辨与呈现。此外,学生还可以提前进行预约处理,找到想要的数据,在图书馆中进行座位预约、自助借还等,智慧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
二、智慧时代下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因素
(一)智慧图书馆建设资金问题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及时引入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理念,这些都对高校提出更高的经济负担。首先,由于高校办学性质不同,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也具有一定差别。比如,资金充裕的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期间,可以引入更多的智慧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保证图书馆服务的多样性。对于普通院校或者资金并不充裕的院校来讲,在投资方面呈现弱势现象,导致部分功能无法实现统一化。另外,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期间,资金支持不稳定,也会使服务驱动性不足。学校在资金拨付过程中,由于高校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不同,可能因为专业性问题,资金拨付存在延缓现象,以此暴露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问题所在[3]。
(二)智慧图书馆的认识问题
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形势来讲,智慧图书馆是在原有图书馆管理基础及运营机制之上,进行智慧优化。期间,图书馆管理组织可以针对图书馆的建设进行同步调整,管理人员对理念、技术及管理体系的契合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确保智慧图书馆是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但是在实际落实期间,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存在支撑缺位问题[4]。例如,智慧图书馆尚未得到学校领导层的同意,在人力、资金以及组织协调方面均存在弱势,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对智慧图书馆足够的重视。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建设正处于转型阶段,在初级建设以及中层管理高层延伸方面,无法形成有效对接,让部分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停留于理论层面,导致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不稳定。
(三)智慧图书馆基础薄弱问题
从基础建设角度来讲,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5]。从我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进度来看,传统图书馆在转型期间需要架构多个数字节点,以特定服务模式来对馆藏优质资源进行合理与高效地利用。但是在现有的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中,仍然需要读者与图书管理员进行直接交流,才可以完成图书馆相关服务操作。此外,大部分图书馆智能设备的引入较少,智能化程度相对不高。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在建设期间,资源对接不等、技术设备的对接不等,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产生不一致现象,致使智慧图书馆停留于初级阶段[6]。
三、智慧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智慧体系的建设之下,图书馆能够将各类纸质资源进行数字转化。此类数字传输的形式能够复印多个版本,让学生能够通过设备下载数字化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图书的借阅与取还,让数字化资源支撑多个学生的阅读。从服务角度来讲,应做好对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处理,通过电子图书、虚拟体系,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基础性载体,保证在服务过程中将图书资源进行高度集成。此外,高校应对有价值的图书进行电子版本的录入,并通过云存储技术进行终端汇总,保证馆藏资源的丰富性。智慧图书馆资源化的建设期间,其属于动态化过程,需要在实际运营及发展过程中,结合图书馆自身的运营情况[7],对资源进行阶段化整合。例如,各学院各专业之间在教育科研工作时所需的文献,需要图书管理人员与各专业人员进行紧密合作,保证图书资源存储及应用的合理性。
在服务建设过程中,应当以智慧技术作为框架体系,逐步优化高校图书馆智能系统的集成性,让各类资源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起到对应价值,保证智慧图书馆建设及服务的对接性。例如,创设业务应用系统、资源共享系统、行政业务处理系统等。在信息资源的高效建设之下,保证各类体系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资源架构之中,而能够以数字化版本或电子图书资源进行全网可移动化、可存储化的处理,让学生、教师、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图书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过渡发展
从高校图书馆建设来看,目前智慧体系的实现仍然存留于理论层面[8]。智慧图书馆建设及服务应用期间,应逐步进行积累以及发展。一是应当以半智能化为主,实现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初步转型。二是从半智能化转变完成智能化的过程,此过程中则是通过半智能体系的运营,逐步将技术与图书管理服务工作进行高度契合,在磨合过程中分析技术的可行性,最终能够自然过渡到全智能化方面。例如,半智能化服务建设期间,可立足个体智能化设备,如电子杂志阅读机、自动取还书系统、智能盘点车、分拣机、门禁等,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在图书馆服务及知识方面占据更多的优势。随后在系统功能的处理之下,让设备发挥技术联动的功能,保证各类技术、设施叠加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服务作用,促进半智能化向全智能化的转变。
在全智能化转变期间,则可采用到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标签等,对所有图书进行识别、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联网驱动,将书本在图书馆中的位置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定位,一旦学生借阅书籍时,自动取还机可以直接到达图书的位置,并按照标签识别系统去精准地找到学生想要的图书,送到学生手中。在学生还书之后,也可通过设备识别扫描功能,将图书归还原位,通过万物互联的机制,保证智慧图书馆服务过程的对接性[9]。
(三)高校图书馆移动门户网站服务
高校图书馆移动系统在建设及服务过程中,应加强优化图书馆的网络网站功能,确保在不同的功能支持下,能够以图书馆的实际运营作为雏形,将动态与静态进行结合,加强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而提高其服务质量。此外,搭建智慧图书馆网站服务时,可按照不同的专业入口,建设信息平台,确保图书馆资源在信息检索过程中能够实现无地域化与无时间化的检索处理,最大程度提高数据信息呈现的精确性。智慧图书馆在建设期间,还应加强对访问权限的开放,让图书馆馆藏资源能够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为高校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场所的建设
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呈现角度来讲,其是以学生学习作为核心,通过建设开放式的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以稳定、高效的机制进行学习,同时图书馆也可以部分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智慧图书馆服务场所建设期间,可结合校园运营机制以及学生的娱乐活动需求,创设“第三空间”。第三空间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能够为学生提高社交、休闲、娱乐等活动,通过第三空间的支持以及接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社交属性。在学习以及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高质量服务模式多方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图书馆在建设期间,也应当考虑其安全性功能,即为图书馆内部大多数为纸质资源,一旦产生明火问题,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火灾。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制定智慧检索途径,针对不同的区域模式设置温度感控机制,一旦出现高温、烟雾问题时,立即通过物联网系统判断火灾种类,并选择灭火机制。随后系统可进行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定位,分析火灾隐患,并在大屏幕中显示安全撤离图,馆内工作人员正确引导学生逃离火灾现场。
(五)优化图书馆管理队伍
传统图书馆、半智能图书馆再到全智能图书馆的转变过程中,人员仍然是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角色。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如果图书馆在执行相对应的服务时,学生或者教师不会操控智能设备的话,那么也无法借阅书籍,甚至可能让学生不愿意去图书馆借书,这种服务方面的缺失问题,容易降低图书馆的教育价值。为此,需要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人员及时起到指导与补充的作用,让学生以及教师能够获得想看的书籍。从图书馆智慧化体系的建设而言,为了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技术、理念要处于实时更新的势态,如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等。此外,在图书馆管理组织优化与升级时,图书馆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学习,且受限于图书馆的智能操控机制问题,如果仍然选用教师、辅导员进行兼职的话,可能产生监管缺位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结合图书馆智慧建设及未来发展目标,招揽不同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扩充图书馆人员体系,让图书馆管理工作从“量化”转变为“质化”。并且,高校应当加强对图书馆智能系统、技术、设施的更新。考虑到设备更新换代存在资金支撑度不足的问题,高校需要合理安排校内的可用资金,在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分阶段地优化图书馆智慧体系,让智慧图书馆的更新工作更具规律性,且技术的递进延伸,也可让学生掌握到操作方法,便于图书馆的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时代的到来对各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作为高校开展辅助教育、延伸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智慧理念赋能于图书馆中,是以智能驱动为载体,将图书馆内部能够产生信息的各项节点作为数据整合体,从而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体系,让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多元性。因此,在后续建设与服务发展中,高校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做好资源整合,让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具实效性,凸显其教育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