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美育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实施策略

2024-01-02文智辉彭师哲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教材

文智辉,彭师哲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教育”[1]。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育概念。近代,在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的介绍与提倡下,西方美育思想传入我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学者对美育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本达成共识。

我国重视美育工作,自1999 年起就陆续出台文件,将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肯定了美育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起,共同形成“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格局。而美育能够引人向善、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塑造美的形体,开展创造美的劳动实践,对促进德、智、体、劳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美育困境

在《教育大辞典》中,职业教育被定义为“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教育。2019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1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但是,职业教育应当突出职业性、职业教育是培养低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目的是解决就业、职业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等观念,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持有的偏见,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呼吁职业教育不应当陷入技术主义与工具主义的误区,但受功利性观念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较少开设甚至不开设审美教育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审美教育长期被忽视。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考失利的学生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些学生既有爱美、向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较强等特点,也存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功利性较强,学习习惯欠佳,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人文类课程表现得较为消极,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等问题。此外,大众文化的流行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2]。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但大众文化在活跃文化市场,及时、快速满足现代人精神需求的同时,其商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特点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品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追求潮流与新鲜事物,尚未形成良好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部文化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提升审美能力,从审美活动中获取精神养分,构建健全人格,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与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院校审美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其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高职语文的美育功能

高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等多重性质与功能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灵活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倾听、阅读、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日常生活与未来就业打下基础。但工具性只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方面。

语文课程汇聚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一是具有语言之美。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论及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3]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欣赏文学作品首先便是品读语言。我国古代诗词对平仄韵律有严格要求,戏曲的唱词不仅声韵优美而且修辞精妙,散文也因其注重语言的美感有“美文”的别称;即使是实用性极强的应用文,如报告、总结、讲话稿等,也讲究简洁准确之美。二是具有形象之美。好的作家会通过塑造形象而非空喊口号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经典形象,如关汉卿戏曲中的风尘女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果戈里作品中的官僚、契诃夫小说中的小人物等等。无论是他们身上的美德或劣根性,还是他们转折或坎坷的命运,都会引起读者心中或赞或叹、或同情或鄙夷等情感,使读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净化说”,就是认为悲剧可以通过唤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在产生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悲剧,好的文学作品借助文学形象,都能起到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相结合的效果。三是具有结构之美。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4]文学作品便是这样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细节都不能脱离整体篇章而存在,即使是看起来行文最自由的散文,也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展现着别样的结构之美。四是具有思想之美。文学作品不仅以其鲜明形象与真挚情感打动读者,作用于读者的感性,还具备深刻的思想性。优秀的作品是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与提炼的结果,无不凝聚着理性之美与思想之光,在潜移默化中启发读者智慧。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佳的审美对象,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自觉开展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一方面,这种愉悦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动力,如休谟所说:“理智是冷静的超脱的,所以不是行动的动力,趣味由于产生快感或痛感,因而就造成幸福或苦痛而成为行动的动力。”[5]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成为精神上的奖赏,由此学习的兴趣将不断增强,学习效果也将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道德情操,启迪智慧,使其精神有所寄托,人格更健全,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创造者。

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时安排较少,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形式陈旧呆板,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高职语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与技术的更新迭代更加快速,许多繁琐、重复性甚至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都有望被机器取代。如果高职院校仍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未来的大国工匠必然不只是熟练掌握某项技术的“工具人”,还应当具备活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共情能力等一系列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形成与美育的有效实施是分不开的。在开设专门的审美课程存在一定现实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审美元素,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是培养高职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美育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实施策略

高职语文在课程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应当找准自身定位,从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以凸显学科地位,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服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研制以美育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作出规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要推动以美育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首先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一是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作用。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具体内涵,以及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功能。三是以美育为导向,结合具体职业情境,整合课程知识、技能、素养,建设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为主要任务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一步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美育元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能力提高的内在规律、现阶段水平与职业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专题,确保每个专题内的层次替进性与专题之间的衔接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审美习惯、提高审美品位、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活力。依据专题,确定具备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审美动机与主体性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建设丰富、系统、具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与教学保障措施,最终整合为以美育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性直观紧密相关。它是审美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色、形、声等特质进行整体直观把握,获得审美感受,展开审美体验,实现审美超越,并伴随着审美愉悦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除了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还要发挥理解、想象、移情等多种能力,经历从对客体外在形式的把握到对意义层次的理解,最后从中超越,达到对美的境界的了悟。这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也意味着审美教育具有直观性、体验性、愉悦性和陶冶性[6],教育者只能通过充分引导而非强制,来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态度,自觉自愿地调动上述能力来进入审美对象。而这一过程,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很难发生,或者难以充分实现的。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被看作理论课程,强调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虽然语文课程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书面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品读来获得审美体验,但单一的形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学习热情,更难唤起他们的审美渴望。实际上,语文课程包含了大量实践性元素。如古诗词之美,并不是仅靠教师讲授、学生记忆就能体会的,其韵律之美需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充分展现,其意境之美需要通过联想、涵泳等方能有效感知;戏剧之美也绝非读几句人物对白就能领会,需要加以舞台的布置、演员的演绎才能够充分理解。至于演讲、写作等内容,就更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完整地掌握技能,领悟表达与创作给人带来的美的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将高职语文设置为理论课程这一传统做法,既不符合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美育功能。应当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抓住美育的体验性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安排一部分活动课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专业特点,开展如经典诵读、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文案写作、诗歌创作等活动。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甚至评价者,教师只起适当引导与辅助作用,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语文的魅力。鉴于审美教育的直观性,还可采取“移动课堂”的形式,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自然场景进行教学。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曾赞赏“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教学方式;法国教育家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核心就是“归于自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观察研究自然。置身大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将知识之美与自然之美结合,能够强化审美体验,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三)开发专业特色与美育功能相结合的活页式教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近年来,活页式教材的设计与应用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推进教材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所谓新型活页式教材,是指“以国家职业标准或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清单为基础,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的一系列模块化的学习任务的综合体。”[7]新型活页式教材契合了当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形式上采取活页装订,便于重组和阅读,灵活性很强;在内容上突出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型活页式教材受到高职院校欢迎,但是在教材的开发设计上,却往往陷入误区,如有些院校只是将原教材拆解,改装成活页式装订,里面的内容却毫无变化。此外,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也往往限于专业课程,以高职语文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教材上仍然沿袭传统。实际上,高职语文除了在写作、口语表达、日常礼仪等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完全可以通过设计职业情境中的典型任务方式引领学生学习以外,文学基本常识与作品阅读等内容,也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是教学资源最丰富的学科之一。传统教材篇幅有限,内容上难以充分、完全地体现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形式上仅有文字与图片,较为枯燥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难引发学生审美冲动。新型活页式教材可以结合如二维码、微课、AR技术等数字化资源设计,使传统的纸质教材变得灵活、立体,学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元。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完全可以结合职业需求与课程标准,开发同时具备专业特色与美育功能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按照日常生活与职业情境,依照审美能力发展规律,科学设置学习任务,精心编排学习内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美感,使学生在学到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此外,根据活页式教材装订灵活的特点,还可探索教材的个性化定制,即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阶段与审美兴趣,设计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材,使其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以美育为导向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体验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双高”计划,对高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的要求;2021 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倡导“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但目前高职教学,特别是高职语文教学,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多数还停留在浅层次阶段。要实现高职语文的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与之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是搭建高职语文数字资源库。智能化时代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分享者,高职语文应当适应时代变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数字资源库,不断丰富、更新教学资源。一方面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资源,并加以系统整合;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课件、微课、线上习题库等数字资源,以满足学生自学与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形式。新冠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已充分显示其优势,混合式教学将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能够为学生提供灵活、及时的学习体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内驱动力。三是教学评价更强调过程性。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语文相比,高职语文的主要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考试或者升学,而是更关注学生未来能力的发展。而审美能力、创造力等能力的提高较为隐性且复杂,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反映这一动态过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采集、处理、分析相关学习数据,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电子档案,评估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李泽厚曾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8]无论何种教育,其本质都要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对职业教育而言,充分发掘并发挥高职语文的美育价值,能够丰富学生心灵,培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高雅的时代新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能工巧匠,让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完善功能、提升价值,回归教育的本质。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美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