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教学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4-01-01张程立
张程立
【摘要】《逻辑与思维》属于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体系中的选择性必修三,是提升高中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材,肩负着培育高中生综合素养与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但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发现,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形式单向、思维培育欠缺、教师逻辑专业知识支撑不足等诸多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向外获取逻辑专业知识、向内追求自身成长,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实行多层次的学生反馈评价,以适应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思维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逻辑与思维”;价值目标;教学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3—0124—05
2020年9月起,全国启用了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下简称思政教材),教材内容和体系较以往发生了极大变化,甘肃作为第四批次进入新高考的省份,2023年春季开始,思政教材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正式投入使用。这对一线教师而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到教学深度的掌控等,都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笔者以一线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考“逻辑与思维”对高中学生的重要价值、找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的维度提出优化路径。
“逻辑与思维”模块对高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极具独特性,它以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为显性内容,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与另外六册教材内容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1]“逻辑与思维”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索,成为具有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逻辑与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向
“逻辑与思维”重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部分课堂中,却呈现以多媒体(PPT)为载体,仅将书本知识、重点内容、探究情境等内容进行播放,探究问题有名无实,自问自答。少数老师满堂课念PPT,自导自演,缺乏教学热情,更是难以激发学生的钻研和探究能力及热情。此种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其实质依旧是“填鸭式”向学生单向输出。本该寓理于境、以理育人的科学,就被沉闷的教学方式湮没,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磨灭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二)思维培育欠缺
调查发现,有58.2%的老师对于素养目标只是停留在教学设计和PPT上,未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不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推进培养学生的素养,不重视学生逻辑推理、表达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78.6%的老师以完成教材理论知识及教学任务为原则,有19.8%的教师认为该模块在高考中占比重小且艰涩难懂,学生没有必要深入学习,教学止于表面,出现教学重心在于对教材内容的完整讲授、学生评价在于做题正确率和考试成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被忽略等現象。在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上大打折扣。
(三)学生望而生畏
在新高考中选择政治学科的多半是历史方向的学生,他们多擅长感性表达、识记积累的学习,对于充满理性思维的“逻辑与思维”敬而远之,从心理上就觉得很难,自己学不会。在这一标签的影响下,有41.3%的学生表示对该模块由于学不懂而丧失兴趣。因此就存在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四)教师缺乏逻辑专业知识支撑
一是在当前基层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大都是在大学或中职学习时接受过逻辑学教育,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年轻教师尚需通过一定层次的再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年长教师则对逻辑学术语记忆模糊,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支撑,在理解教材上有相当的困难。二是一线教师普遍缺乏对“逻辑与思维”系统性的理解和认知,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构建和解读,因此在教材体系的深度、广度、梯度和难度的掌握上都有所欠缺,尤其在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教学中,自身逻辑素养不足而使教学更显捉襟见肘。教师边学边教,摸着石头过河,教学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如,有教师在讲授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时,将“划分”和“分解”混淆,还有的将不存在外延关系的概念让学生判断其相容关系,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与负担。
(五)知识迁移困难
教材内容推进结束后,师生大都仅限于对课堂上理论部分的简单理解,并不能完成相应章节的课后探究或者课后习题。这一问题突出存在于第二单元的判断、推理部分和第四单元创新思维中的联想思维、发散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等具体方法的判断和界定,简单的情境能够依葫芦画瓢,但是对复杂情境就一筹莫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生力军,仍需思政教师多方取经,常学常新。
二、纾解教学困境的优化路径
(一)向外求知,向内成长
1.夯实逻辑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头活水,学习便是纾解教学困惑的最佳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教学的深化,中学教师不能将专业知识仅停留在所教学段,要向大学延伸,还要与初中相通,关注前沿。首先,“逻辑与思维”主要涉及的大学知识是形式逻辑,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大学的逻辑学教材为教学提供诸多参考,如,袁正校的《逻辑学基础教程》、杨树森的《逻辑学》、彭漪涟的《逻辑学基础教程》、金岳霖的《形式逻辑》等,教师可认真研读,夯实自身专业知识,清扫知识盲区,掌握逻辑原理,为备课扩充智力库。其次,订阅专业杂志,经常调阅文库资源,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结合文献研究,借鉴他人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不断获取新知。最后,向网络求例、求技、求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名师课堂、获奖课例、专家培训等网络资源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智慧,在学中教、教中学,通过数据资源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2.系统学习课标与教材,深挖教学逻辑体系。新课标从课程理念、素养目标、课程结构等六个方面为教学提供了教学依据,学习课标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有方向性地优化教学策略。教材是落实课标的工具和抓手,通过深入把握,才能让教与学游刃有余。
《逻辑与思维》教材集科学性、逻辑性、辩证性与创新性为一体,重点关注狭义逻辑学,从基本理论概念到实践运用,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有机的逻辑关联整体(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
教学中被认为最困难的是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逻辑体系如图2所示),它以第一单元科学思维为基础,围绕“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展开,阐述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围绕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逐级推进[3]。
教学时,第一步,要从概念开始,理解通过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二步,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讲述判断的基本特征、类型以及形成正确判断的条件,掌握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第三步,借助已有判断,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认识复杂情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并启发学生以此为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分单元、分章节吃透教材体系,才能逐渐掌握体系背后的课标精神,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优化设计,整合教材
1.融合使用议题式和大单元教学。议题式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方式不尽相同,但理念相通,两者都是整合教材、增强可探究性、提高教学系统性的有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两者融合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大概念、情境链、大议题和整体性。以议题为统领,单元事件为学习单位,创设教学情境,设置任务问题串,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逻辑与思维》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设置单元式议题教学,单元议题为:“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如何让镇原文化出圈?”
议学分议题一:知根知底,寻找路径
具体任务1:列举你知道的具有镇原特色的文化元素,搜集近几年地方特色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案例,并说出哪些经验可以借鉴,还应该有哪些创新突破。(分四组汇报成果)
具体任务2:请你运用“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的知识,分析该汇报中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哪些特征,怎样运用联想思维中的迁移和想象。
议学分议题二:寻根问底,论证选优
具体任务1:汇报人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质询,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对方案进行现场改进,班长主持寻找评选最优方案。
具体任务2:从论证过程中分析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特点和功能,注意论证中有无体现逆向思维或者正逆互补的作用。
议学分议题三:深根固本,前程畅想
具体任务1:小组讨论,假如评选出的方案能让镇原文化出圈,那接下来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才能让镇原特色文化资源永葆本色又“火”得持久?
具体任务2:从讨论过程中分析超前思维的特征和方法,体会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的意义。记录在议学活动中没有提及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学生方案中,多以文旅美食为主,以自媒体等信息手段为工具,挖掘出书法文化、王符思想、剪纸文化、“十三花”美食文化……上述议学活动能让学生在思考与展示、合作与探究中深刻体会联想、发散与聚合等创新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社会问题,理解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内涵,提高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热情,为家乡发展谋出路,更能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学生对逻辑与思维的畏难心理,解决知识迁移困难之现状。
2.创设教学情境,关注辅助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而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兴趣之门。面对相對抽象的“逻辑与思维”,教学情境便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学高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生活性、学科性、形象性、问题性和情感性的高效情境。在设置情境时,充分关注教材中设问类辅助文情境(探究与分享),这类情境多为经典典型案例,往往与相关知识点衔接自然。教师要在对比归纳的基础上,或就地取材或独辟蹊径,做到创造性使用和创新性转化,抓住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求知。
除综合探究外,还有相关链接、名人名言和实例评析这类辅助文,往往被老师忽视,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其作用并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这些内容能更强地诠释知识点,思辨性强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
(三)重视反馈,多层评价
1.做好基础知识掌握评价。基础知识是素养目标的基本单位和重要支撑。教师以新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参考教学目标,制订适合学生现状的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应该达成的深度和广度。以教材章节主题为基本单位,引导学生构建课本知识体系或思维导图,串联教材基本知识要点,强化学生薄弱节点。采用适当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准确掌握逻辑与思维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逻辑与思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思维横跨文理科,知识抽象繁杂[4]。因此,要实施多样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掌握基本知识及获取方法考查,注重同学科整合、跨学科融合,突出学生综合知识融会贯通能力评价,聚焦运用逻辑学基本原理解决复杂情境问题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落实课堂表现过程评价。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学生热爱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要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制。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多记录并反馈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氛围、学习效果等要素,关注学生学习感受和体验,注意学生是否有质疑精神等。其次,“逻辑与思维”既然是一门关于思维科学的学问,教师就要巧妙设置能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性对待、批判质疑,学习用科学清晰的方式、分析综合的视角、辩证创新的思维全面认识思考客观问题。最后,教师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胸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和困惑,允许学生试错,在师生互动互信的交流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向核心素养达成评价。“逻辑与思维”以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为素养目标。科学精神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求真、质疑、实事求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难在短期内评价定性。因此,要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将科学思维精髓融入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捕捉真相、追求真知、坚持真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思维知识,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作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辩证分析,面对未知世界能运用逆向思维、超前思维等分析探索。评价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评价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与时俱进地解决问题,以动态的方式不断接近科学精神的评价。
教学这门艺术,教师要用一生来学习提升,探索完善,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融合,是师生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的共同体。在“逻辑与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坚持价值引领,铸魂育人,做到“八个”统一,不断充实自己的逻辑学知识,努力提升教学智慧,关注学生思维成长,奠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EB/OL].(2022-08-08).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808/c1006-32496930.html.
[3]刘宏福.指向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师应对——《逻辑与思维》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进路[J].上海教师,2022(04):48-56.
[4]余林霏.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