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化与创新

2024-01-01靖,郎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 靖,郎 宁

(潍坊医学院 a.医学检验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社会多样化思潮不断涌现、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高校教育教学环境中,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发挥一主多元的网络育人效能,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络媒体在当代青年中的价值作用,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教育教学空间,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随着网络直播准入门槛的平民化,直播的受众群体亦大量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时间乐于观看网络直播,在校大学生亦是如此。我们对本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0 份。就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直播观看的频率来看,男生中,每天都看的占8.57%,每周一次的占40%;女生中,每天都看的占7.69%,每周一次的占18.46%。在选择的直播类型中,女生选择的直播类型相对较为丰富,且类型分布较为平均,然男生选择的直播类型则相对较为单一,重要集中在电竞游戏等类型。思想理论、文化教育类相对其他直播类型的受众群体较少,其得到的关注度也没有娱乐类的直播关注度高。

表1 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直播观看的调查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涌现出了众多的游戏、娱乐、购物等网络直播平台,这也使得网络上的互动、留言、弹幕成为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社交沟通的常态,也得到了社会和学校受众的喜爱。然而教育教学的课程则不同于其他内容形式的直播样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感知流动,而非教师单个人的大段独白,它更需要感知参与者即学生的实时听课动态,诸如情绪、理解或感受,以此来调整教师自己的上课方式和上课内容,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教育与传播更是如此。然而教学课程的网络传播或线上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并不能真正实时关注到每一个听课者的反应,容易造成授课者与听课人的疏离,不能够体会到教师与学生现场教学相长的亲密感,因而教学课程的网络直播与其所希冀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相应面对着不可避免的尴尬与困境。就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传播面临的现状问题而言,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高校意识形态课程的教育属性而言

高校涉及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目,诸如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思政类课程科目。然而,思想政治课程除对于相关院校涉及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是主修专业必修课外,对于大多数学校的非专业学生而言,其都是作为公共课或者通识课而存在。因而,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中,由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感知度或需求度不高,就一定程度造成了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困境。

(二)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网络传播形式而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涉及的原著经典众多,且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书籍大多是外译而来,因而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授课中主要采用的授课形式也就是对原典术语的字义解释与内容解读,从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有价值意义的文本内容。由此,我们看到,由高校思政课程的授课内容也就相应决定并限制了其网络传播授课的形式,而传播形式的差分也就进一步造成了传播效果的不同。课堂的真正魅力在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所产生的火花,纵使每一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一节课堂是全然不同的,而思政课程的网络传播形式使得课堂意识形态教育的魅力不能得以真正的保留。

(三)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网络传播的授课人而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因其文本内容的晦涩难懂,其对于解读教学的授课人而言就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如此方能真正在面向社会大众的网络传播中做到答疑解惑,在内容解读中生动诠释,将古今、中外相连,给当今社会以价值启示。如此,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就其主讲者的身份与学术涵养就使得其网络传播的形式多数定位于一人式的独白,而不能类如其他网络平台主播多变的造型与夸张的宣传模式,不同平台对于讲授者或者平台主播的不同定位使得传播的效果也不尽然相同。

(四)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网络传播的受众群体而言

课程的网络直播不同于课堂的传统授课,一个重要的区分点还在于,课堂的传统授课,教师面对的群体固定而单一,即是学校的学生;然而,课程的网络传播,主讲人或直播平台不能够规定手机或电脑对面的受众群体来自什么职业、什么背景,拥有什么学历。相反,网络平台正是希望借助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使得自身平台推广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因此,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传播而言,由于其受众群体的多元不固定,加之经典文本内容的复杂难懂,即使先期听众较多,然而据实际调查显示,很多初期进入直播间的听众往往由于跟不上授课进度而不能持续跟进。因此,思政课程的网络授课传播由于不能锁定具体的目标群体,导致听众的流动性较大,授课效果也不能得以有效的掌握,课程意识形态的传播度因而也较为有限。

(五)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网络传播的社会认可度而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愈发重视,而其核心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好、宣传好、发扬好。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弘扬宣传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此对于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根与源的意义。因此,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政策的导向,广大社会群体对于思政课程的宣介也表现的愈发热衷,社会认可度也逐渐提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涌现出大量涉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我们的中国故事、传播我们中国声音的优质节目与课程。然而,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传播来看,由于课程所投射的群体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有基础理论且有所理解的群体,因而,通过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直播授课可以看到,虽然由于社会大众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宣介较为推崇导致一开始进入直播间参与听课的听众较多,然而,由于网络授课内容的投射范围有限,导致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网络直播有曲高和寡的遗憾与缺失。

通过分析,在当前开展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传播中,薄弱环节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需进一步强化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思政教育的阵地建设,从而增强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其次,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授课内容及授课人话语方式的创新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第三,线上网络教学的传播与线下课堂意识形态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高校思政课程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有待提升。因此,在当前社会阶段,充分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用以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建设,增强思想的传播性、政策的引导性,真正让青年大学生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之路,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线上线下双格局的意识形态教育空间,在目前学术界研究和高校教学中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并且针对我校实际的学科特点及专业背景,构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育人的创新平台与创新路径仍是当前医科大学生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路径思考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通过网络传播,其本身也是对当今社会知识教育的一个补充与助推,拓展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清晰脉络,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魅力,是当前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网络传播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当前社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传播路径也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一)发挥年轻一代的主力军作用

当代年轻人是与互联网的发展相伴成长的一代,在信息传播高效的氛围之下,阅读变得碎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逐渐黯淡而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而年轻一代恰恰是传承与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的生力军。在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承、创新与宣传工作,物质技术层面并非主要难题,关键点在于年轻人对于思想理论的认可程度和传承创新的力度。90 后、00 后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传播与宣介的主力军,因此,应对青年一代加以正确引导,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当前,各种网络直播平台势如破竹地成长起来,对于思想理论而言,其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则可对思想理论的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平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以及身心的影响程度上进行调研考察,从而将思想理论加以现代化的表达,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耳濡目染中增加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与认可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部分不合时宜的思想表达加以过滤、改造和创新,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相向而行,赋予其新的社会内涵和表达形式,以更好地契合年轻一代的心理需要。因此,只有合理规避网络平台这把“双刃剑”的风险,激发其潜在的优势效益,才能激发年轻人传播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使命与担当,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适时创新、高效传承与发展。

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效地传播弘扬出去,是当今时代重大课题,也是我辈的重要使命。因此,应鼓励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对年轻一代进行传帮带,在线上线下形成一种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介的潮流风尚,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将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互联网规则相结合

在当下社会,只有将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与互联网的规则适时结合起来,将思想理论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加以传递,才能将意识形态理论更加高效传播,并赢得大众的认可。首先,要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一是要改变传统媒体被动的灌输方式,自上而下的说教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崇尚平等、追求互动的个性化体验。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优秀理论脉轮和核心成果,其内涵丰富而又层次多元,因此,以往我国在政论传播方面较为注重官方、宏大、主流的叙事方法与元素表达,其表达形式也较为内敛含蓄。因此,借助互联网加强其传播力度,就要开辟挖掘新的路径和视角,结合我国民族、地域特点等特征,对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等资源的表达进行适时可行地的转化创新,助力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范围的扩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内容形式新颖、表达方式生动有趣的传播内容资源,以符合新时代大众的心理需要,持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青年大学生一代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二是要改变传统媒体重内容、轻技术的思维模式,当今互联网时代重视的是“内容+技术”的双轨道模式,因此要用平台思维,以融合加创新的形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其次,创新传播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搭乘“互联网+”这趟班车。“互联网+”为意识形态的现代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有了“互联网+”,思想理论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走进年轻一代就主动得多,使得理论精髓真正能够下灌到广大的社会群体,真正摆脱传统说教的僵硬模式,讲授中以小切口切入,以平易近人的视角、利用新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段,使思政理论授课人的讲述更加新颖动人,加强受众的参与感与亲切感,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好而持久的社会认可度,利于思想理论的宣介与发扬。

(三)鼓励民间力量的表达与传播,寻求价值认同与共鸣

海外的许多华人社区作为“民间文化使者”,经常在重大节庆纪念日将自己对于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理解加以融通,并用当地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达传播,此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方面独具魅力。

以此为鉴,我们在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中,也可以借用相当的民间力量对思想理论予以多样表达,拓展其大众接受面。在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网络传播中应建立健全民间传播的组织运行机构,完善运作规划机制,增强与提高思政理论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对外传播的民间力量与质量,只有在内容质量上乘、运行形式多样、表达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理解才能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因此,在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具体实践中,要想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助力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我们就应更加注重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政治智慧,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思想交流的趋势,以平和的视角,在尊重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更好的传播出去,进而展现理论与思想的风采,在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增强社会大众、各族人民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共鸣。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理论的传播与交流也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在对思想理论资源的保护、拓展、利用、传播上显示出与之前世代相比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快速加入到数字化信息化的快车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展现出的新媒体资源、新平台技术,创新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现代表达与传播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转化力、资源传播力和全球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发展、传播宣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则为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传播实现质的飞越创新了高效而便捷的路径:通过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得以实现现代的表达与传播、创新与发展,在古今之间、东西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者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和合融通的智慧桥梁。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