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专业线上实践教学的逻辑、目标与方法
2024-01-01李明德
吴 越 李明德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传媒学院,西安 710118)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任务。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1]。数字化教育突破了物理的边界与技术的局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传媒行业出现一日千里的进步,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应紧跟时代要求,培养更多符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人才。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者应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深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并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优势探索线上实践教学手段,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适应当今“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生态格局下对传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线上实践教学需同时遵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逻辑
从本体论意义上看,实践是人“改变世界”的历史活动,是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需要包含技术和道德两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保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3]。按照社会学家韦伯的合理性理论,工具理性即技术理性,推崇技术,关注有效性,而价值理性关注价值的正当性,以育人为核心。两者是“道与术”“体与用”的关系,是实践活动的一体两面,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提供技术支持,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指明方向,将二者进行统一,才能真正达成良好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媒介技术的巨大变革,使得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受工具理性逻辑支配明显。不可否认,基于工具理性逻辑下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大量能够承担采、写、编、播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有效服务与壮大了中国传媒产业,但片面满足于工具理性逻辑,给不少教育者造成了认知上的误区,即实践教学和传统学徒式教学没什么两样,就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亲身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徒弟学师傅式的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由此把实践课堂单一窄化成了“新闻作坊”。这种认知误区体现在教学形式上,就表现为实践教学只能高度依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身体互动的在场教学空间,脱离了实体教学空间就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教学。
加强对实践课程的价值理性逻辑引导,应将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导向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着力开展对两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与法律素养。在线上实践课中培养学生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传媒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理解传媒伦理道德标准。二是培养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与担当。通过网络信息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讲中国故事,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将积极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自身职业的使命与担当,成长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倡导价值理性逻辑引导下的实践课堂,可以打破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思维局限,将实践教学的开展空间从实体局限扩展到虚拟世界,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二、“四全”媒体时代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正如前文论述,实践教学需兼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教学逻辑,具体到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课程,需要教育者在信息价值观念和新闻专业技能两方面同时兼顾。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将实践教学目标细化为三种能力,即信息价值认知能力(对应价值理性)、新闻作品生产能力(对应工具理性)和媒介情境认知能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高阶融合)。
(一)信息价值辨别能力
信息价值辨别能力是价值理性在传媒行业最为基础的体现,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能力,对其他实践能力起到奠基支撑的作用。信息价值认知能力具体是指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信息良莠、理解信息价值和正确选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以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前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精神作为基础,能够按照主流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利益诉求为指引认知与辨别信息。
在“四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海量的信息在整合与分发过程中,高度依赖媒介技术,而技术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商业资本“逐利”“引流”逻辑的引导,极易出现信息价值观偏向与信息管理失控等问题。因此,凸显媒体从业者的主体性,加强信息价值规范方面的把关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应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传播责任使命——协调各方利益、塑造社会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获取、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生产出有意义的新闻传播产品,推动社会良好运行发展,凝聚国家认同。
(二)全媒体信息生产能力
信息生产能力是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基本业务能力,是工具理性逻辑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连接理论知识与新闻实践的重要桥梁。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5G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信息采集渠道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万物皆媒的“全息媒体”特征。为应对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传媒实践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三种全媒体信息生产能力。第一种为新闻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即具备在互联网中快速搜索信息、定位信息、汇总信息的信息采集能力,以及会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对采集来的信息文本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整合的能力。第二种为新闻信息立体呈现能力,即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文字撰写、图像拍摄、视频剪辑、互动网页制作、游戏AR生成等多元信息形式并开展立体呈现传播的能力。第三种为新闻信息的全媒体运用能力,即掌握全媒体传播规律与全媒体形式的传播特征,能够综合运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和信息立体呈现能力,在报道中因地制宜地在不同媒体形式中切换思维,提供适宜的媒体产品的能力。
(三)媒介情境内涵认知能力
媒介情境内涵认知能力是从业者对于一个个或宏观或微观传媒工作场景的体认与判断能力,对传媒事件中的新闻作品应如何立意、如何创作、如何克服困难的洞察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以伦理、规范、条例和技术指标、知识要点等直观的形式体现,而是基于从业者的直觉、体悟、反思等综合经验基础之上所升华出的全局认识能力,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高阶段、高层次融合,是实践教学的最高教学目标。
以往,情境内涵认知能力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摸索与反思逐步得以形成的,其能形成多少、形成的快慢基本凭借工作引领与个人悟性。然而,在当今“四全”媒体格局下,全员媒体特性日益凸显,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持有事件的话语权。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下,能够审时度势发出时代强音,生产出能够回应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新闻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仅凭个人工作反思,其形成时间与认知水平远远不能达到日趋复杂多变的传媒行业需求,因而应提前至新闻传播教育阶段。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联合传媒力量,提高新闻生产场域对实践课堂的渗透程度。在校园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共同引领下,学生理解信息传播规律,把握受众接受心理,初步具备审时度势调节传播信息与行为的综合判断能力。
三、使用多维互动线上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师生多维互动,提升信息价值辨别能力
面向真实开放且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场域,通过师生多维互动的方法,开展网络信息收集、筛选与批判实践,让学生在研判中理解完成主流价值内化,提升价值辨别能力。其“多维”具体是指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维,可分为两个层面递进推动。
第一层面的“多维”是指核心知识点的传递方法多维。传统课堂的价值引领教学主要依靠教师阐释说理及引入相关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较为单一枯燥。线上实践教学借助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功能,可以综合运用电子教案,辅助讨论上墙、多屏互动、学情分析等技术功能与手段,能动地处理知识资源与学生理解、学生认知与任务要求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算法知识,教师可以上传微课到平台,供学生随时看随地看随“遍”看。通过反复多次的知识点讲解,阐释技术背后蕴含的算法设计者个人偏见、社会和文化偏向,政治或商业竞争因素,从而帮助学生认知智能算法技术所带来的价值观偏差与误导。例如在课程中以“算法推荐场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渗透”为专题,教师先通过大量互联网文本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是如何将其错误思想包装成感性化、生活化、娱乐化的信息形态,接着展示其在算法推荐场域的推送方式与渗透路径,让学生意识到很多打着知识、生活、服务、娱乐旗号的信息实际是在进行错误思潮的思想渗透,大量的不良信息长期侵蚀舆论场,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第二层面的“多维”是指实践教学互动启发主体的多维。当学生对核心知识点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以师生启发互动、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以批判的视角,在互联网平台评判信息,对有价值观偏差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优势共建共享“价值偏差信息案例库”。在共同分析和彼此互动启发中加强对价值偏差信息的表征辨识能力,同时拓展学生对其传播方式与渠道的认知。
(二)人机交互采编,培养全媒体信息生产能力
人机交互采编可以打破传统实践课堂的局限,通过新技术赋能,推进“互联网+”实践教学的融合模式,扩张实践教学空间。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硬件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和严重的资源不平衡,而数据共享、平台开放则相对容易做到。通过与数据公司、科技公司以及实践教学基地新媒体信息平台的合作,可以打破传统受地域、校园限制的实体教学,有效弥补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水平欠缺、学校层次差距带来的实践教育差异,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数据资源和智能技术,以回应“四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全媒体能力要求。
在实践教学软硬件配备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利用在新闻传媒业内广泛使用的信息采集处理平台,如融合采编系统、广播电视数字采编实验室、交互媒体实验中心、舆情大数据实验平台等。利用此类开放性实践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信息采集过程,熟悉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编辑特点、传媒行业的真实运作方式,构建全媒体信息从生产到发布过程链条的整体认知。
在线上实践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的是学生与智能平台、智能设备开展人机互动、交互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媒体技术的基本内涵和算法逻辑,理解关键技术如区块链、计算机文本深度学习的基本运作原理;会使用简单有效的计算机编程代码语言进行数据挖掘与整合。以“课堂+新闻报道”或“课堂+主题策划”为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利用平台横向收集信息、纵向挖掘信息内涵,教会学生借助计算机平台与软件互动网页制作、游戏、AR生成等多元信息形式,在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中提升全媒体信息的创作思维与综合生产能力。
(三)业界互动协同,增强媒介情境认知能力
媒介情境内涵的认知能力隐藏在从业者的经验、技巧、洞察力和行为策略之下,根据应用情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内化于从业者在具体媒介实践中所作出的判断和决策之中,依赖实践去获得[4]。线上开展实践课程消除了传统线下课程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提高了高校教育者调动社会教学资源的便利性,应挖掘业界潜在的师资队伍和可供转化的教学资源,通过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应对媒介情境的认知能力。
业界互动协同可以分为两种维度的协同。一种协同为业界导师在实践课堂中“言传”,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定期邀请资深从业者从传媒作品的策划、生产、发布过程切入,代入具体的情境与过程,将作品发布背后的实践过程进行分享,如邀请著名摄影人分享拍摄的任务如何在现实诸多困难和干扰因素下,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作品的过程,邀请资深新闻编辑分享自己是如何在复杂舆论环境下甄别、挖掘信息,凸显新闻价值的,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媒介环境,积累媒介情境认知间接经验。另一种协同为业界导师在实践课堂中的“身教”,增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线上优势在“云端”提供真实的媒介项目,学生在云空间中运用所学全媒体技能实际参与策划、讨论、创编、审核等工作,在可知可感的切实体验中理解新闻工作者如何命题、破题、解题,从而逐步增强对媒介情境的认知,增强学生对复杂全媒体情境的认知理解与综合判断能力。在媒介环境的“水中”慢慢学会“游泳”,完成从“在岸上摇旗呐喊”到“在水中浪遏飞舟”的转变。在业界协同教学的实际开展中,高校实践教育者需要做的,对外是积极搭建协同平台,创新性地建立协同长效机制,对内是加强学生进度管理与评价管理。通过有效且可持久的协同互动,优化线上实践教学,共同努力培养兼具信息价值判断与过硬媒介技能的合格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