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生态危机的分析与反思
2024-01-01王洁钰李茂润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5000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山东济南5000
王洁钰,李茂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5000;.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5000)
当今社会,生态危机不断演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深入探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成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也产生了诸多分歧。一些学者提出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观点有:一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逻辑[2];二是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3];三是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直面资本逻辑,使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生态危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与资本逻辑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5]。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归结于资本逻辑还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逻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确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资本逻辑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相应的生态问题,危害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效保护,进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从资本逻辑批判视角出发,深入分析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寻生态危机的消解路径。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调节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生态危机必须限制资本逻辑并逐渐超越资本逻辑。消除当前的生态困境,更需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携手构建生命共同体。
一、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生态发展的异化表征
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资本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无限增值。受资本逐利性影响,资本扩张和保护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自然界只能沦为资本逻辑发展的工具。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只专注于对眼前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和持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长期受资本逻辑发展的负面效应影响,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异化现象。
(一)背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征服自然观
纵观人类历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敬畏自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拥有强大的力量,自然规律决定着世间万物,人类应该服从自然、顺应自然,秉持自然决定论的自然观。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探索自然规律、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不断探索,人类开始运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发展农业,创造了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过度开发和使用,森林植被遭到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逐渐严重,农耕文明走向衰落。进入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控制自然、支配自然,进而表现出征服自然的欲望。从自然决定论到征服自然观,资本逻辑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发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急功近利的态度,人们把自然界当作获取资源的“水龙头”和排放废弃物的“污水池”,严重破坏了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峻,进一步引发生态危机。
恩格斯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在资本文明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社会推行主观的利己主义,无限扩大人的欲望,人们开始从思想上藐视自然,不断涌现出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的想法。同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始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自然和盲目地利用自然,使反生态情绪日益蔓延,产生错误的生态观。资本逻辑的扩张使人们逐渐忽视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试图通过不断占有自然资源和支配自然环境来满足资本的逐利性。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快了人们破坏自然的速度,造成自然界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
(二)追求资本无限增殖的资本价值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人的社会价值观也随之改变。自然经济时期,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了“需要—消费—生产”的发展模式。商品经济时期,生产不再仅仅满足于人的自给自足,还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生产者通过物物交换同样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形成了“生产—消费—需要”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时期,资本投入并参与到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人们由追求交换价值演变为追求剩余价值,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因此,人们从“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模式转变为“货币—商品—货币”的模式,获得更多货币成为这一模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为了获得更多货币,实现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资本家们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不断刺激消费来实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发展模式在创造了极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社会价值观塑造。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幸福感、满足感与货币、资本联系起来,认为金钱才是实现幸福和获得满足的唯一条件。资本价值观把个人价值等同于赚钱能力,忽视了人的个性发挥和自由全面发展,使社会关系日益紧张,导致社会问题频发,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秩序。
“资本,土地,劳动!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7]资本逻辑反映了资本的本性,说明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主义生产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形成资本价值观,在资本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随着资本逻辑的演进,社会陷于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之中,人们不断扩大社会生产规模,无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最终必然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资本逻辑下的社会生产力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同时还会诱发诸多价值观问题,拜金主义盛行、道德信仰缺失、劳动异化等现象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关系愈加紧张,人的内心状态逐渐扭曲。
(三)无视人类真正需求的异化消费观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一般而言,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当资本主义生产持续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时,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这时,消费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而控制社会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需要。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并进一步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消费状况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生活幸福、个人价值、成功与否的尺度,“消费的越多,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的价值观念日益蔓延,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9]13。消费的异化将消费和需要两者颠倒,人们把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通过不断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在异化消费观的诱导下,人们不再满足于正常的消费需求,占有的欲望和挥霍的行为无限膨胀,从而忽视了人类生存的基础与前提,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物质需求的满足不等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物质消费虽然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无法满足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异化消费观忽视了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要,不断刺激人们把物质消费视作最高追求,在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将物品的价格等同于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发了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扩大再生产,人的消费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消费异化带来的过度生产和巨大浪费必然导致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资本逻辑带来的异化消费和过度生产不仅使自然界陷入困境,最终也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
资本逻辑贯穿资本发展的始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无限度地追求增殖和积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方式逐渐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强制力量,它一方面将各类自然资源纳入资本逻辑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又不断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0]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方式通过无限生产、过度消费、巨大浪费、资本控制等形式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一)无限生产与有限资源之间的冲突
资本逻辑驱动的无限生产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与矛盾。在资本逻辑发展过程中,资本必然会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是资本逻辑发展和扩张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将自然资源吸纳到资本运动之中,同时无偿地、无限度地占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将工人异化为产生剩余价值的载体,实现价值的无限增值。在资产阶级看来,自然资源既是免费的,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导致他们无视自然规律,竞相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达到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支配。资本家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追加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才能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无序扩张将人与自然相分离,资本逻辑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最终引发生态危机。
(二)过度消费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资本逻辑引导的过度消费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自然界的平衡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是资本本身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11],资本想要实现价值的无限增值,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资本逻辑需要全面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引导人们过度消费。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消费需要并非取决于自身的需要与满足,而是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为了实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有效结合,资本家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歪曲人们的消费需要,造成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不仅如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和分工使人们的劳动逐渐机械化、碎片化,劳动不再是人类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是变得枯燥单调、乏善可陈。为了消解这种单调、压抑、异化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消费的方式填补内心的空虚以及生活的空白。异化消费使人们逐渐忽略内心真实的需要,开始失去自我和本真,沦为商品拜物教的奴隶,持续被资本逻辑操控,机械地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增殖、资本积累服务。“资本本性—扩大生产—过度消费—巨大浪费”的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和自然发展的平衡性,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机。
(三)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生态循环的阻碍
资本逻辑导致的巨大的资源浪费阻碍了良性的生态循环。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会带动消费的扩大,而消费的扩大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在扩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废气排放和污染物不断增加,污染了生态环境,加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必须逐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资本逻辑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过度开发和改造自然,获取大量的自然资源并超量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生产排泄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浪费,更难以实现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科学的代谢循环。因此,即使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在局部范围和一段时间内调节、缓解环境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进一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资本权力对科学技术的控制
资本权力通过控制科学技术进一步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既要追求剩余价值,又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资本家们疯狂挣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限制,无止境地扩大生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和自然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发展为征服自然的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9]357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资本逐利性和增殖属性的控制,资本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自然资源更高效地转化为商品,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和积累。在资本逻辑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扩大生产和资本增殖的工具,帮助资本家无限度、无休止地榨取自然资源。这时,社会生产不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而是以获取超额利润、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从而加快了资源消耗的速度。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节约原材料、发展新能源、开拓新领域,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永远无法赶上资本主义生产扩大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在资本的控制下,科学技术无法真正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反而加剧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加重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三、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生态危机的消解路径
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方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消除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刻不容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消除资本逻辑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限制资本逻辑和利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资本张力,从传统现代化道路向新型现代化道路转变,通过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规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通过创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节能减排、合理开发新能源;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在资本逻辑批判中构建绿色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一)建立新型现代化生态发展模式
近代以来,工业的发展提升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的效率和能力,起始于工业的现代化推动了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实质。西方现代化模式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等生态问题,破坏了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生态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减少因社会生产给自然界带来的干扰与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纳入环保监管范围之中,确保对各类生产行为进行严格把关和有效监督,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其次,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要高效利用自然,也要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构建新型生态化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生态化产品,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此外,还要通过限制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同步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衡发展。再次,要确立货币资本与劳动资本的平等关系,使劳动者在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得到平等对待。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主体意识,促进社会关系良性发展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
纵观人类历史,法治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社会,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既危害到他人的健康与安全,也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从制度上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从法治层面约束资本逻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以强有力的法治手段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更好地发挥制度建设对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功能,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政府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项目和社会服务场域,支持绿色组织和环境保护活动的成长与发展,同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其次,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力量,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约束作用。通过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和环保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逐步转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再次,要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之中,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群众意见和社会监督;支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了解与认识。最后,要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例和规范,深化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改革与创新,通过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建设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
(三)加快建立现代化技术创新体系
现代化的生态建设需要超越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式,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传统工业改革与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平衡发展。要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变革过去高能耗、低效率的生产过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工业文明时代,传统的工业技术致力于快速开发自然资源,资本永无节制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以获取剩余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和范围也随之扩大,加剧了无限度的生产与消费,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面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反对科学技术的声音也愈演愈烈,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应该放弃使用科技手段来缓解生态危机。但事实上,单方面地放弃科学技术只能使人类社会失去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能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正如美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马尔库塞指出,“‘自然的解放’并不是回到技术前状态,而只是推动它向前,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术文明的成果,以达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和将科学技术从为剥削服务的毁灭性滥用中解放出来”[12]。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超越传统工业发展的局限性,以减少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发展拓展新的路径。一方面,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作为指导和支撑,也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效率和水平。
(四)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准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治体系的保障,还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使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减少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再次,要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将社会生产的目的从资本增殖转变为人的真实需要,从而解决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此外,我们要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拒绝奢侈浪费,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