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

2024-01-01刘鸿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刘鸿畅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2]。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现代化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与演进,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创新、转化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内在义理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传统文化是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一切前现代性的集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有其内在的逻辑道理,传统文化既是国家现代化道路发展的起点,也是国家现代化道路演进的深层依据。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现代化理论起源于西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结构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性’这对对立的概念上”[4]。可以发现,在整个现代化理论中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割裂的状态,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截然对立的,仿佛只有和传统文化之间进行彻底的决裂,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想象成为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观点,它忽视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陷入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6]604-605这里的条件首先包括人们世代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财富,当然也包括“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6]605,“主要是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构成后人道路选择的历史前设”[7]。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现代化来源于传统文化,返本开新依然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法。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它不是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前现代性的完全超越,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相反,现代化是在继承传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再造一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的传统,这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最本质、最稳定的关联。

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要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异质文明冲击下启动的,中国一开始就处于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参照系之中。虽然这有利于我们在参考西方现代化既成经验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发展模式,但也给我国现代化带来了空前复杂的矛盾,其中最根本的矛盾之一即中外文化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走出的一条适合西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现代化是一个自我运行的过程。西方现代化在全世界具有首发性,同时因为资本逻辑自带一种试图将各种特殊性纳入其发展脉络的趋势和倾向,这就使得后发现代化国家纷纷陷入“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之中,把西方现代化中的传统价值理念误以为都是现代性的思想文化,并照抄照搬运用到本国的现代化实践当中,从而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使得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走入歧途。历史学家钱穆曾谈道:“我们固是要现代化,但不能把现代化转成为非中国化,把中国的一切都在现代中化掉了。”[8]现代化愈是深入推进,愈要不断加强与本土历史文化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体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正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一样,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9]对于中国和“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10]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普遍性,而这种特殊的普遍性又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智慧,既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拓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最深刻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避开西方现代化的道路陷阱,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就在于始终坚持把本民族文化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基础,这条道路才能在体现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独具中国特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历史演进

19 世纪40 年代,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一种强制蛮横的形式把中国裹挟在内,西方文化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优势形成高位势能,使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冲击挑战和往时不同,它是与全新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的直接碰撞,是两种异质文明(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西方现代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冲击,中华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从历史的视野出发,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究其本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物质基础,是对以伦理道德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形态的反映。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乃至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定的保守封闭性以及自带的反科学、反进步因素,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都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最终在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因未能成功转型而逐渐落后于时代,中国在西方资本的殖民扩张中被裹挟进现代化大潮。面对这种彻底的革命性局面,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找寻出路,试图为国家、民族找到一个光明的未来。其中,一部分人坚持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抵制西方外来文化,另一部分人则对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式重估。思想层面的交锋对峙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体现为不同的救国治世方案。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虽然社会发展一直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运动,但在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比其他国家有着更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所具有的最独特条件。

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在中外文化博弈的大背景下,各家各派提出自己救国治世的主张和观点,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自守之姿,有“中体西用”的中庸之态,也有“打倒孔家店”的历史割裂,但这些学说观点并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国情实际。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给中国近代以来的道路探索带来了转机。马克思主义这一以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的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本质性关联,真正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开启了中国真正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沉重压迫,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作为封建守旧势力的文化根基,给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来了阻力,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主要持否定态度,但在继承新文化运动精神的基础上,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并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谈道:“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1]在漫长的历史进路中,绵延5000 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思想与价值遵循。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是经由历史反复淬炼的文化范型,隐含解决现代化难题的文化途径,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在文化上做好了前提准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恢复并提振国家经济,实现新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传统文化基本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虽然在文化转型与重建过程中也肯定过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部分认可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但鉴于当时的国情实际,整个社会中的封建残余仍然较多,因此主要还是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性批判,盲目地全盘否定传统,使得人们产生无所适从之感,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也遭受重大挫折,未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能割离历史文化传统,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得到客观、公正与全面的认识,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想的大规模引进,使得市场经济、物质现代化的文化思想,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外来文化的引进使得“西化”在某种程度上泛滥,在外来文化入侵引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浪潮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传统文化中适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因素日益得到理性运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发展实际。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2]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3]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形成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这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启迪,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政治传统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治理经验;民为邦本、革故鼎新的治理思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深刻思想支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道义资源;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辩证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保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探索和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逐渐实现了其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也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壮大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不断拓展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走得通、行得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道路愈发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不断拓展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和拓展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14]19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只有主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牢牢扎根并进一步发挥真理性作用。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现代化的思想养分并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社会化大生产的原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15]。以传统文化创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上述科学原理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的思想构件与文化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除旧布新”的主动创造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现代化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认可的共同价值理念相融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通,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拓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色,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走得好、走得稳,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实践的深度融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贯通融合,把“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独特的价值遵循。

(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16]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传统文化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摆脱文化惰性,以传统文化现代化促进中国社会实现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实现传统文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向互动与协同发展。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科学分析,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然而我们中国有些人却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14]191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未来的传统,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我们必须采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立场来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坚决反对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更要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要素要予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负面要素要予以批判、抵制与克服,对于传统文化中促进现代化发展暂时没有太大作用的中立要素,要尽可能地通过转化改造,把这部分要素转化为积极要素,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其次,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表达,在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以内容赋能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内涵表达。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传统文化基础的阐释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这条道路的认知、认同与信心,也要积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效能,牢牢掌握中华文明在文明对话中的主动性,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境界。总之,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拓展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同时加深世界对这条道路的认知认同。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共生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7]。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激烈,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充分吸收西方有益的现代性思想文化,主动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强大能量,在守正创新中保持战略定力与发展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新路。

首先,在兼容并蓄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并无优劣高低之分,但在适应人类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会在与现代化相融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秉性,这些秉性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8]因此,在世界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时空场域下,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西方原发性现代化国家中符合我国利益与现代化发展实际的有益思想文化要素,自觉吸收消化各文明之长处,在对现代性的全面占有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更有效地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创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以开放有序的中国先进文化体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拓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构成现代化文化基础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对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度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构建,既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主流与多元、民族与世界等基本关系,也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色,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鲜明民族特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引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中华文明,基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独特发展理念与发展路径。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这种民族精神独立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开辟拓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以精神独立性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首先,在坚持独立自主坚守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立自主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道路的底气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在精神层面要保持独立自主,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亲手创造的生动实践。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为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必须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以“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19]为准绳圭臬,在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新的贡献。其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20]他国现代化只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启示参考,我们不能希冀依靠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走出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21]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成为西方国家精神上的附庸,在道路之争、理论之明、制度之辨、文化之信中保持文化定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坚守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