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现代教育意义与发展趋势
2024-01-01许晓锋杜国强
王 旭 许晓锋 杜国强
①广西民族大学 ②闽南师范大学 ③首都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行,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培养现代人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随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意义与发展趋势也会相应发生转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以现代体育教育的意义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教育的内涵,研究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探究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现代体育教育对现代人具有促进健康素质、思维、人格、竞争意识、主体性的发展的意义;对现代社会具有促进文化传播、和谐社会建立的意义。现代体育教育向社会化、人本化、核心素养化方向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明确了方向[1]。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伟大的梦想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体育教育。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发布后,我们已经荡然听到了社会对体育呼唤的声音,体育也将逐渐摆脱世俗的偏见,大步走向学科舞台的中央。不同时代对体育的期待使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体育教育未来的价值走向,使体育真正满足于教育的期待和凸显体育教育的价值意义,把握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以体育人”、“以体强国”的教育目标[2]。
1 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内涵
1.1 现代教育的内涵
现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字面的含义,英文“modern”这个词的原意是当下或此刻,现代就是指现在或者最近的这个时代。第二层含义是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含义,现代具有新时代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历史观或时间意识革新的体现[3]。
现代教育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消费的基本教育服务的总称,政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统筹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广大国民教育福利的一项社会活动[4]。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矛盾。为了应对现代教育基本矛盾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明了确切的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建设教育强国这项基础工程,教育事业必须要放在优先位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纲要应然而生,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力图使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之前[5]。
1.2 体育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育(PhysicalEducation)隶属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身体活动和相关的辅助性手段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活动。体育教育活动是需要在教师(教练或指导员)的指导下实施的目的性强、可行性高的教育教学过程,体育以“育体”为本体,以“育人”为本质;“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两者间共同构成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6]。
当下,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与其他教育协同建构起了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体育学科也与其他学科一样,不仅有了自身的学科规划,也有了自身独特的学科文化。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为了实现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使个体获得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还要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意志品质,以便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7]。
2 现代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的“以体育体、以体育人”教育价值是体育教育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价值,强调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育人与育体并重、体魄与人格并重。当前国内对体育与教育融合的研究探索如火如荼,意图通过体教融合的模式来发掘体育的教育价值,使体育逐渐回归到教育的本源。现代体育教育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个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简单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而且还有利于人们健全人格,促进个体竞争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除此之外,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等多个层面凸显出来。
2.1 体育教育对现代人的意义
(1)促进健康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的价值之一主要体现在对有机体施加影响,不仅体现在生理属性,更体现在心理层面,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素质。通过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人们体质、增进健康,体魄强健是最明显的标志,同时能在运动中享受乐趣,突破自我战胜内心的怯懦,获得自我满足的心理体验。总之,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健全发展,且因体育锻炼而优化发展。
(2)促进思维的发展。当前社会遇到了许多现代性的问题和面貌,如人生难题与社会困境。哲学家阿伦特论道:“在现在的社会,人们只是跟从主流的规则。这已经不再能够防止人们作恶”,他强调个性思维能力被社会逐渐淡化,大众思维成为主流,这使我们在是非对错时缺乏判断能力。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身体素质,使人体精力充沛,有效改善大脑功能;同时,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分化阶段需要依靠个人主观思维来理解和纠错动作才能达到标准、协调、优美的动作技术,这个过程有效地增强人的分析、判断、思维等能力。
(3)促进人格的发展。体育教育是促进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个体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指引着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在体育活动中去领悟和形成体育精神,在顽强拼搏、积极乐观、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公正公平的体育精神中实现育人的人格教育目标。2021年6月,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进一步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兴趣[9]。
(4)促进竞争意识的发展。“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一直是大自然的规律,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才能在社会中存活下来。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毅力、耐力、承受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得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与自己竞争、与外物竞争。在北京奥运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在最后一跳中毅然选择了超高难度1620动作,这一勇敢的行为伴随着动作的顺利完成,瞬间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欢呼。在保守与拼搏的选择中,她毅然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与自己竞争,敢于打破界限并把这种体育精神展现给了世界。她在这个过程中,既超越了外在事物,也超越了自身。
(5)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哲学家萨特指出:“人总是喜欢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都渴望把他人变成客体,进而维护自己的主体性。体育活动增强了人的社会角色意识,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人们体会到了与角色一致的权利规范和行为模式,这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个人主体性的表现。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个体真正感到自己是自主的,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自我认同感便会油然而生,也增强了个体自信心;同时也会刺激个体积极参与更多的运动体验,展现个体更多的创造性。学习者只有具备了完备主体性,才会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尽力超越榜样。
2.2 体育教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促进文化的传播。体育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使其能成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源远流长,并得到广泛传播。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幕依旧让人镂心刻骨,其向世人所传播的“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场运动盛会上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其被世人所认可的体育教育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得益于此,我们也通过这届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5000千多年文化积淀孕育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顽强拼搏、团结友爱、向往和平”等优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融,携手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耀眼光芒。
(2)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在和谐社会里,体育被赋予多重意义,体育也将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体育运动是改善人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增强人们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们在复杂环境下的劳动活动和稳定性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各种特殊的比赛规则在培养人的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运动赛事中享受乐趣、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和增强凝聚力,将不良情绪予以宣泄,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其次,在体育运动中,每个个体都是以一种复杂、动态和变化的关系与他人相处,这种关系包含了对手、同伴、老师、教练和观众,在这种复杂动态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个体均需按照人际关系的交往规则,选择适宜的调节、交换和交流方式,这约束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使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和创造力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以确认和表现。
最后,体育比赛成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体育外交”也成为了大国之间重要的外交方式;同时,团体运动项目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有效地强化了队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在培养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复杂、动态的人际社会交往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效果。
3 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教育向社会化发展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大众传媒的普及有效地扩大了体育教育的传播途径。刘宏、野球帝团队等运动主播的出现,让大众获得体育知识的渠道变得广泛,这也让体育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同时,高校和各大体育机构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造就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他们积极融入于社区当中,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人员的健康问题排忧解难,指导中老年人科学健身,推动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全民健康计划的发展,加速了体育迈向社会化的进程。
3.2 体育教育向人本化发展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把促进人民福祉、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标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身体锻炼手段对人的生命进行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尊与自信心,完善人格。另外一方面,国际当代城市化过程的加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法,令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与现实生活的苦感发生剧烈的抵触;现代体育教育要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回归体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关注群体发展,以此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健康生活的需要。
3.3 体育教育向核心素养化发展
受全球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创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推动体育课程变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主流做法[10]。在近期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课程标准(2022版)》新加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旨在培育适合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起着十分的关键用处,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体育教育向核心素养的转变,改变了传统体育课程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教育,更加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性地位。体育教育向核心素养的转变,改变了社会对体育课“不重要”的偏见,体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论有“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的论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在促进人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体育将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把我们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自我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更好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