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之形

2023-12-31策划编辑崔崔崔聂景鸣谢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之友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尔勒艺术家博物馆

策划 / 编辑:崔崔崔 文:聂景 鸣谢: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开幕展览

宇宙电影—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

人类自古至今就有畅游天际的幻想。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射卫星、建立空间站、登月、探索火星,畅游天际的幻想正在一步步成真。现实中科技日新月异,遨游太空、探索星系、寻找地外文明……都已在人类科技发展的日程上。探索太空的热情不止存在于科学界,文化领域对未来的想象亦有在现实中实现的案例。太空科技的进步是对客观规律的探索,视觉艺术关注未来体现的则是人类天马行空的幻想与审慎思维的思辨。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 年,单频高清影像,彩色、黑白、有声,16分钟,艺术家惠允

遂古之初

当代人类文明程度还没有到可以在宇宙自由航行的时代,但这并不影响科学界和文化界对浩瀚星空与地球形态的幻想。美籍英裔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John Dyson)于 1959 年在《科学》杂志(Science)提出了戴森球(Dyson Sphere)概念,即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戴森认为如果技术文明可以延续足够长的时间,星球生命对母恒星的能量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甚至膨胀到需要捕获母恒星所有能量的地步。1964 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kolay Semyonovich Kardashyov)提出一种关于量度文明层次和技术先进程度的假说,即卡尔达肖夫指数(Kardashev Scale),将文明分成三个量级。

不同类型戴森球的能量收集能力与卡尔达肖夫指数相对应,不同量级的文明也体现星球生命利用资源的能力。卡尔达肖夫指数概括来说,I 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 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 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以地球为例,目前的人类文明还未达到 I型文明,仅为 I 型的 0.75 级左右。如果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截取来自太阳的绝大部分能量,并以此为基地探索外太空。目前据科学家推测,人类将在 100 至200 年左右达到 I 型文明状态,但要达到 II 型文明状态可能需要几千年,而 III 型文明可能需要 10 万年以后才能实现。

戴森球概念与卡尔达肖夫指数虽然均处于假说阶段,目前来看遥遥无期,但其在目前人类文明阶段是具备合理性的,不仅是科学发展的探索方向,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科幻作家、电影导演、艺术家以其作为创作理念的作品,畅想太空。在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和“宇宙电影——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中,均有艺术家的作品将视角望向太空。加鲁什·梅尔科尼扬的《世界观》幻想了 1977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两个太空探测器引导外星生命与地球相遇的故事,同时探讨了世界与图像的关系。陈滢如的作品探讨了宇宙学体系框架,以此追溯诸多如占星术、神圣的几何图形和炼金术等人类行为与权力的历史。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探讨了在太空时代,人类在众多星际物种之中的地位。其中既探讨了人类与地球生物的生态处境,也包括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的潜在可能。科斯塔基斯收藏中的作品则源于更早的现代主义艺术时期,在 20 世纪早期,艺术家对宇宙时代的想象便通过视觉艺术表达,那个时期的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比如未来主义,就将速度、科技等元素加入到绘画中。

[本页图] ©加鲁什·梅尔科尼扬,《世界观》影像的静帧,2023 年。图片由艺术家 / 法国巴黎图像及造型艺术作者协会提供。

艺术家

加鲁什·梅尔科尼扬

Garush Melkonyan

1993 年生于亚美尼亚阿博维扬。在法国巴黎工作、生活。加鲁什·梅尔科尼扬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从事动态影像、装置艺术和雕塑创作。他的作品曾在各类展览、放映和艺术节中展出,地点包括首尔的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塞勒姆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墨西哥城的 Nordenhake 画廊和数字文化中心、蒙彼利埃的 La Panacée艺术中心、法兰克福的让·克劳德·迈尔美术馆以及里尔的拉斯科空间现代艺术馆。2016 年,加鲁什·梅尔科尼扬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2017 年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他的毕业项目《采访》获得了 Thaddaeus Ropac 画廊大奖。(肖像照 ©Célia Foussé.)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世界观

1977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两个太空探测器,将两张留声机唱片送上了太空,被称为“金唱片”,其中以编码形式刻录了包括大约 100 张照片,以及来自地球的音乐、声音和语言,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地球人——尤其是人类文明,希望传递给潜在的地外文明。

将两张唱片送入太空,就像把漂流瓶扔进星际海洋,而《世界观》这部影片的目的是设想其后续。影片展现了外星生命跟随金唱片的引导,抵达地球,来会见这里的居民。随着天体慢慢变成人形,外星生命小心翼翼的动作逐渐有了把握,侦察任务就此开始,要开始探索一个陌生而未知的环境。它们茫然的眼睛捕捉到一个巨大的天文台,掩映在群山之中,破败而荒芜。期待中的“人类会面”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它们也无法了解地球人为何要发送信息。它们所见的建筑、设施和装置都彰显了密集的人类活动,以及人类试图超越地球界限的迹象,然而这些痕迹令外星生命感到费解,它们毫无头绪,只有一些飘渺的想法——或许这个世界是按照其自身的图像建立起来的。(作品来自法国文化部的“新世界”项目)

[本页图]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 年,单频高清影像,彩色、黑白、有声,16分钟,艺术家惠允

艺术家

陈滢如

Yin-Ju Chen

陈滢如通过对宇宙学体系的阐释来追溯权力的历史。占星术、神圣的几何图形和炼金术成为理解诸多人类行为的框架。在近期的创作中,她持续探索灵性、萨满和佛教的实践所具有的物理效应,以及意识的形而上学属性。

通过计算并将表中数据v1和v2分别进行归一化之后计算其残差平方和得,最小二乘:Va=0.839 5;稳健估计:Vb=0.919 4。

《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受 13 世纪波斯诗人鲁米一首诗的启发(作品标题是其中的诗句),讲述了愈疗的过程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沉思。这件作品将现成素材、艺术家自己的旅行记录,以及神话半人马喀戎(著名的治疗师、预言家)的动画结合在一起,探讨了灵性实践如何帮助我们超越个体主观性,从宇宙的视角出发来感知生死。

艺术家

约纳斯·斯塔尔

Jonas Staal

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异星生态》回应了人类不久将会成为星际物种的可能性。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首个外星基地将由一家“先锋”企业建立。这一事实表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从帝国主义与提取主义在地球上造成的后果中并未学到多少教训。

这件作品强调,在成为一个星际物种之前,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人类对于身处其中的生态系统所肩负的责任,并认可地球上、地球内以及地球上空的非人类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奉献。因此,这件作品提出了两个口号:“星际团结”(修复地球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和“异星生态联合”(以万物平等为前提与其他外星生态系统接触)。

[本页图] ©约纳斯·斯塔尔,《异星生态》,2023 年,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惠允

1.瓦西里·切克里金(Chekrygin V.),《复活》(Resurrection),布面油画,79.4 cm x 89.1 cm ©塞萨洛尼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2.亚历山大·罗德琴科(Rodchenko A.),《白色构造(机器人)》[Construction on White (Robots)],1920 年,胶合板油画,144 cm x 95.2 cm ©塞萨洛尼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3.古斯塔夫·克卢茨斯(Klucis G.),《动态构造》(Photographs of constructions),根据原始玻璃底片制作的现代印刷品 ©塞萨洛尼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4.古斯塔夫·克卢茨斯(Klucis G.),为阿列克谢·克鲁切内赫(Aleksei Kruchenykh) 所著《四首音韵诗》(Four Phonetic Poems,莫斯科,1927 年)插图的构造研究,1922 年,纸本石版画,19.7 cm x 15 cm ©塞萨洛尼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Museum of Modern Art- Costakis Collection)。

宇宙电影——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

Kostakis collection selections

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自视为新时代的预言家:在宇宙人类时代,人类将离开地球,征服宇宙。在后俄国革命时期,抽象艺术并不被认为是“现实”的对立,而是对未知的未来世界的宣告。伊万·克留恩、克利门特·雷德科、亚历山大·罗德琴科、伊万·库德里亚绍夫,以及克谢尼娅·恩德尔和玛丽亚·恩德尔姐妹的作品与其说是纯粹的抽象画,不如说是以视觉形式再现了宇航员星际旅行时的体验。

在此展出的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来回转换。归根结底,马列维奇开创的宇宙空间概念催生了这一转变。正如《黑色方块》既可被视作非具象绘画,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再现,这一代俄罗斯艺术家也以这件作品为范例,在抽象与科幻的交界处不断探索。[展览作品来自乔治·科斯塔基斯收藏,选自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永生的艺术:俄国宇宙主义”(柏林世界文化中心,2017 年)策划的收藏展。以上文字改编自格罗伊斯为该展撰写的文章。]

5.卡齐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至上主义 34 幅画》(Suprematism.34 Drawings, 1920)小册子中的插画,1920年,纸本石版画,38 cm x 47 cm©塞萨洛尼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Museum of Modern Art- Costakis Collection)。

上下未形

目标太空既是为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空间,也在于更加了解地球,合理利用其资源。理想情况下是存在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便可直接定居。要在其他行星上建立未来的太空殖民地,在目前的阶段至少需要研究透彻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像海洋、陆地、平原、高山、河流、湖泊等地理环境,还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水循环和生态食物链等。这意味着建立太空殖民地的前提是要解决地球上存在的生态问题。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的开幕展览之一展出了爱德华·伯汀斯基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关于地球表面的设计、结构和规模,抽象的视觉中包括自然地貌特征,比如山川、河流、土壤等的状态,也有人类对地球进行改造的景观。这些照片探讨了地球上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态之间的状态。

但如果没有或必须要在非类地行星上生存,就必须进行外星环境地球化(Terraforming)的改造工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改造需要人为改变天体表面环境,使其气候、温度、重力、生态等都达到类似地球环境的状态。外星环境地球化一词并非是科学家的创作,而是源自科幻作家杰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的小说,地球化的设想最早出现在奥拉夫·斯蒂伯顿(Olaf Stapledon)1930 年发表的《最后和最先的人》中,他的另一部小说《造星者》中还包括最早关于“戴森球”的描述,弗里曼·戴森的设想便是受此启发。由此可见文化领域的想象对于科学进步的影响是存在正向价值的。人为改造自然环境是可行的,但是在另一个行星上实施这一工程还有待实践验证。最早被纳入外星环境地球化工程讨论的行星是金星,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就在设想改造金星的方案。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发现,以已知的技术能力改造金星不太现实,于是到了 70 年代,火星又被当成外星环境地球化工程的模拟对象。NASA 专门用一个研究项目正式探讨了该设想的可能性,结论是改造火星目前不存在已知的障碍。但是理论归理论,实际情况下目前距离将其付诸实践还有遥远的距离。

进行外星环境地球化,科技层面之外还有社会层面各种制度的建立。但是,因为目前没有外星殖民经验,将来在太空殖民地中,面临地球人类与改造行星之间的问题时,地球上的历史经验将不得不作为目前仅有的参考依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展览“_ _群岛·重游仙境”汇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当地的人文生态。“历史的第三只眼”展出清末美军大白舰队访问厦门全过程的 38 张原版蛋白影像,从地方微观史的角度展现了历史变迁历程。这两个展览从人文生态和历史事件的角度,讨论了人与社会、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矛盾。

©爱德华·伯汀斯基,《盐湖盐滩 #2,苏阿潘,博茨瓦纳》,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和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1.©爱德华·伯汀斯基,《金尾矿 #1,朱哈内斯堡附近的杜恩科普金矿,南非》,2018 年,图片由艺术家和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开幕展览

爱德华·伯汀斯基:抽象与改变的景观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的开幕展览之一“爱德华·伯汀斯基:抽象与改变的景观”汇集了两个具有共同性的不同项目的精选作品。在爱德华·伯汀斯基 40 年的艺术实践中,抽象逐渐成为其表达的核心方式。爱德华·伯汀斯基认为作品的目标不仅是满足探索和发现的冲动,还包括追求变革。在照片中,那些看似点彩法、书法或笔触的元素,实际上是工业废料或矿区的尾矿。形式与内容的碰撞至关重要,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使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并在信息的呈现上达到平衡。

本次展览中的大部分照片都是从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上拍摄的,因此从高处俯瞰景观,展现了地球表面的设计、结构和规模。它们是从地面视角无法看到的景色。爱德华·伯汀斯基经常使用遥控无人机,以便将相机定位在低至中等高度的位置,避开常规航空领域。这项技术的进步使得伯汀斯基能够更精确地选择视角,在许多情况下,伯汀斯基会消除景观的地平线,以增强抽象感。

2.©爱德华·伯汀斯基,《尾矿池 #2,金伯利北角威瑟尔顿钻石矿,南非》,2018 年,图片由艺术家和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3.©爱德华·伯汀斯基,《奥富萨河 #1,冰岛》,2012 年,图片由艺术家和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4.©爱德华·伯汀斯基,《转轴灌溉 #27,德克萨斯州平原高地,美国》,2011 年,图片由艺术家和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艺术家

爱德华·伯汀斯基

Edward Burtynsky

爱德华·伯汀斯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当代摄影师之一。他出色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全球工业景观,见证了人类工业对地球的影响,这是他40 多年来对此的奉献。伯汀斯基的摄影作品被 80 多个世界主要博物馆收藏,包括加拿大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博物馆、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等。

伯汀斯基于 1955 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圣凯瑟琳市,具有乌克兰血统。他于 1982 年从多伦多大都会大学(前身为莱尔森大学)获得摄影/ 媒体研究的学士学位,并且后来获得该校的杰出校友成就奖(2004 年)和荣誉博士学位(2007 年)。毕业后他仍然积极参与大学社区,并担任图像中心(原莱尔森图像中心)的董事会成员。1985 年,伯汀斯基创办了多伦多影像工坊,一个黑房租赁设施、定制照片实验室、数字影像和新媒体计算机培训中心,为多伦多艺术界的各个层次提供服务。

伯汀斯基的童年在他的家乡中受到通用汽车工厂和威兰运河上船只来往的影响,激发了他对人类创造规模的想象力,并推动了他摄影作品的发展。他的影像探索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对地球表面的集体影响,审视了我们在自然景观上施加的人类系统。

他的展览包括:“人类世”(2018年)在安大略艺术画廊和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国际巡回展览);“水”(2013年)在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和路易斯安那当代艺术中心(国际巡回展览);“石油”(2009 年)在华盛顿特区科科兰艺术画廊(为期五年的国际巡回展览),中国(2005 年至 2008 年国际巡回展览);“人造风景”在加拿大国家美术馆(2003 年至 2005 年巡回展览);以及加拿大当代摄影博物馆制作的“开垦”(1988 年至 1992 年巡回展览)。伯汀斯基引人入胜的作品目前在全球的个展和群展中展出。

1.©林育容,《海的状态7:不善表达的沙人》,2015,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洪松年,《沉重地压在我眼前》,2016,现场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_ _群岛·重游仙境

3.©林威义,《WHO | 胡》,2013,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亚洲影汇”单元旨在探索亚洲国家的摄影脉动。本单元曾陆续聚焦了泰国(2022)、新加坡(2021)、日本(2020)、印度(2019)、韩国(2018)、印度尼西亚(2017)等国家,今年,集美·阿尔勒艺委会成员、新加坡策展人李锦丽策划“_ _群岛·重游仙境”,汇集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洪松年、林育容、埃菲尔·章、李爱玲、林·索占利纳、丘明、MM 余、诺尔、波克隆·阿纳丁、瓦威·纳瓦罗扎、林威义。

1.©李爱玲,《束缚,汹涌》,2023,视频静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林·索占利纳,《城市街道夜总会》,2013,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3.©丘明,《便利的夕阳》,2019,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4.©MM 余, 《缺席》,2014,视频静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美舰鸣炮祝嘏,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3.南普陀茶会后,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2.士兵运动后图,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4.风后各棚图,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历史的第三只眼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藏家故事”单元关注亚洲影像艺术的收藏者和收藏机构。本年度呈现展览“历史的第三只眼”(策展人:肖瑞昀),展出收藏家刘钢先生珍藏的清末美军大白舰队访厦影集。该影集收录了记录 1908 年美国舰队访问厦门全过程的38 张原版蛋白影像,是厦门作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历史见证。除了这部珍贵历史影集,展览还将呈现厦门藏家陈亚元先生收藏的与大白舰队访厦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物件。展览的重点不在于构建宏大叙事,而是挖掘影像视觉上的微观史。

5.码头排队,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6.宴会厅西首,蛋白照片,1908 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冯翼惟象

发展科技的目的,无论是目标太空,还是认知地球,核心的目的都是要延续并繁荣人类文明。解决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在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文明的不同领域中,都是核心的主题。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宇宙电影——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中有多个展览探讨了不同地域环境中,人类生态在其中的存在状态。“姐妹情谊”通过多位女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社会生态。展览讨论和质疑福利国家的社会模型在个人、集体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菲利普·卡利亚将视野范围放在博物馆的体系上,他以印度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讨论对象,质疑了博物馆空间的权力运作,质疑博物馆体系的权威,包含着对人类文明体系的讨论。

在能够遨游太空的未来,太空殖民是难以回避的话题。太空殖民的目标是可以在地外星球建立永久的人类居住地并且获取资源。太空殖民的主要理由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避免可能出现的灭绝灾难,其次是获取太空中的资源,以保证能支撑地球人口的资源消耗。太空殖民同样遭到诟病,尤其是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殖民主义,造成大量土著人受到迫害,甚至种族灭绝。殖民主义造成的不良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太空殖民是否会重蹈覆辙迫害外星生命目前尚未可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地球被外星殖民的可能,人类该如何反抗外星殖民者。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今天及以后如何对待生命的多样性,势必会影响到将来接触外星生命的态度。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宇宙电影——第 14届上海双年展”中,也有一些展览也提到殖民主义对该地区的影响。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地球之内尚且无法统一,未来接触外星生命也只能求同存异。萨曼莎·博科斯通过追溯自己的非洲、印度、牙买加和特立尼达血统,探讨了造成自己身份多样性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太多历史与当下的话题。马切卡·阿特则注意到墨西哥科斯塔奇卡的非洲裔社区,她所拍摄的女性是与父权永恒冲突中的抵抗力量。坎努帕·汉斯卡·鲁格利用科幻叙事想象了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他呈现的世界观更倾向于游牧生活,而非城市社会。在他的幻想中,世界走向了一种与现实中工业化世界不同路径的社会状态,游牧生活意味着向往更多的自由和摆脱工业异化的束缚。这似乎是他对当下世界高度同化的状态表达的一种抗议与不满。

艺术家

萨曼莎·博科斯

Samantha Box

1977 年生于牙买加金斯敦。在美国纽约工作、生活。萨曼莎·博科斯拥有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巴德学院的高级摄影艺术硕士学位,以及该中心颁发的新闻纪实摄影证书。她的作品曾在休斯顿摄影中心、德保罗艺术博物馆、莱斯利·洛曼艺术博物馆、开放社会基金会以及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展出,并被休斯顿美术馆收藏。博科斯曾是伍德斯托克摄影中心和 Light Work 的驻地艺术家。2023 年,她将在纽约州罗切斯特的视觉研究工坊驻地。博科斯曾于 2010 年和 2022年两度获得纽约艺术基金会 / 纽约州艺术委员会摄影奖学金。(肖像照 ©Sasha Bush)

1.©萨曼莎·博科斯,《异域植物全家福》,数字拼贴,收藏级喷墨打印,2020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萨曼莎·博科斯,《多重 #3》,机内多重曝光,收藏级喷墨打印,2018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加勒比之梦

通过追溯自己的非洲、印度、牙买加和特立尼达血统,定居美国的萨曼莎·博科斯在离散中寻找归属。艺术家意识到人们普遍倾向于将家园的概念浪漫化,于是她打破了故土起源之说,让自己置身于多样性之中。

在《建构》系列中,博科斯利用家中祖传和承载文化记忆的物件,来打造置景和静物。加勒比地区的本地植物对美国而言是“外来物种”,它们在人造光下生长,如同移民人口的替身。对在异国他乡生存而言,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对策至关重要。艺术家在图像上拼贴了产品标签和收据,暗示资本社会痴迷于将身份商品化。契约劳工的档案图片反映了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历史,而家庭照片则诉说着另一段解放的历史。曾有谬论将加勒比地区视为异国殖民天堂,博科斯通过故意暴露摄影工作室的人工布景,讨论人在强化此种谬论中曾经扮演的历史角色。

在《生词卡片》系列中,殖民历史遗留下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知识体系产生冲突,艺术家在学习加勒比地区水果和蔬菜的当地俗名时,跟着母亲重复朗读它们。母女两人不同的口音揭示了移民带来的变化,以及全球化经济对文化同质化的要求。

在《加勒比之梦》系列中,马赛克像素的照片与加勒比本土风格结合,指向多重的暂时性。甘蔗,曾象征殖民者对繁荣的渴望与剥削,艺术家拿它作为表现权力的方式。民族志照片和荷兰静物画,作为殖民时期的象征,受到了挑战。通过自拍像,博科斯生动再现了曾被剥夺公民权的黑人主体,颠覆帝国独裁下的加勒比地区档案图像和历史。(策展人 / 文:坦维·米什拉,艺术家由美国纽约 Tiger Strikes Asteroid 呈现)

1.©马切卡·阿特,《瓜达卢佩》,墨西哥瓦哈卡州科斯塔奇卡,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马切卡·阿特,《洛伦扎》,摄影综合材料,墨西哥瓦哈卡州科斯塔奇卡,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圣叶

“圣叶”是关于一段旅程的故事。它源自借由他人凝视以理解自我的紧迫感:一种类似与原始之镜对照的表达。这是一场心灵地理学之旅的成果,在这段旅程中,马切卡·阿特将亟需重建自己的灵魂碎片。

科斯塔奇卡的非洲裔社区神奇而遥远,是墨西哥如万花筒般多彩灵魂的一隅,直到最近它才在历史和政治版图上得到关注。

阿特所拍摄的女性掌握着开启原始仪式的密钥,这些仪式揭示了情感的深刻本质。她们是巫医、助产士、渔民、恋人和社会活动家。她们是与父权永恒冲突中的抵抗力量。

因此,拼贴画成为由时间和情绪传递出的情感图纸。从故事和伤痕中流淌出的符号、创口和色彩,复原了被层层梦境叙事侵染的图像与摄影记忆的意义。它们将传情达意的愿望装裱在暗色的展墙上,墙上浮现出一个个面孔和远方。狭窄的通道交错,构成了一道光影线索,萨满的仪式。

在视频投影和声音的主观对位中,阿特的目光在迷宫般的展厅尽头寻找倒影。这是一个黑暗而神秘的地方,一个荣格的阴影,入口令人晕眩。进入洞穴——一个好比母体子宫的通道,我们在这里出生并象征性地重生——这一宇宙源点与海洋和恒星深处相连。(策展人 / 文:拉蒙·佩兹)

艺术家

马切卡·阿特

Maciejka Art

1983 年生于波兰罗兹。马切卡·阿特在意大利长大,现居住在墨西哥。从纪实摄影到纯艺术,她都有所涉猎,同时也尝试混合媒体技术和多平台项目的实验。她的作品反映了其多元文化背景:涉及女性、多元性和移民问题。2017 到 2023 年,阿特参与了墨西哥的多个项目,并参与了多国的艺术驻地项目和展览。2017 年,在阿富汗期间,她为非政府组织“应急”(Emergency)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其作品发表在《名利场》(Vanity Fair)、《家居廊》(Elle Decor)、VOGUE 等国际杂志上。(肖像照 @karen benavides)

3.©马切卡·阿特,《索尼娅》,摄影综合材料,墨西哥瓦哈卡州科斯塔奇卡,2017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4.©马切卡·阿特,《娜奥米》,摄影综合材料,墨西哥瓦哈卡州科斯塔奇卡,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珍妮特·埃勒斯,《黑是一个美丽的字,我 & 我》,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参展艺术家

珍妮特·埃勒斯

Jeannette Ehlers

出生于 1973 年

在丹麦哥本哈根生活

弗里德·弗莱登达尔

Fryd Frydendahl

出生于 1984 年

在丹麦哥本哈根生活

本特·格文

Bente Geving

出生于 1952 年

在挪威霍尔默斯特兰生活

海达·赫尔加多蒂

Heiða Helgadóttir

出生于 1975 年

在冰岛尼亚兹维克生活

汉娜·莫迪

Hannah Modigh

出生于 1980 年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生活

艾玛·萨尔帕涅米

Emma Sarpaniemi

出生于 1993 年

在芬兰赫尔辛基生活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汇集了几代北欧国家的摄影师。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她们的作品反映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社会政治背景。展览从交叉的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一主题,让有着不同经历和身份的艺术家们得以发声。“交叉性”一词描述的是不同的社会族群(包括性别、种族、性取向、阶级)如何相互作用和交叠,从而产生交叉的社会身份,而这些社会身份既能赋予人力量,又给人带来压迫。“福利国家是女性最好的朋友”是一句女性主义口号,而这种社会经济体系通常被称为“北欧模式”。开放、包容和人人平等的共同价值观是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福利国家通过为所有公民提供日托、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旨在确保公民拥有高生活质量并缩小国内贫富差距。在展览中,摄影与这种社会民主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决定北欧地区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摄影作品丰富而多面的关键因素。展览囊括来自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摄影师。它明确聚焦福利国家这一社会模型,同时质疑其中某些方面。它利用摄影来探索福利国家中个人、集体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家庭生活、性别角色、劳动、种族和殖民主义是“姐妹情谊”展览讨论的一系列话题。同时它也探讨了一些阴暗面,诸如社会排外和加速全球生态危机的持续经济增长。

“姐妹情谊”展览由北欧摄影界的先锋人物策划,她们曾共同探索女性主义视角。横跨北欧五国的合作让策展团队能够拥有广阔的实践和经历。通过精心策划并挑选的作品,她们希望吸引人们对当代优秀女性摄影师的关注,并向国际观众展现更加多元而宽广的北欧当代摄影概念。

埃琳娜·海卡(Elina Heikka),芬兰摄影博物馆荣誉馆长(芬兰赫尔辛基);

夏洛特·普雷斯特加德·施瓦茨(Charlotte Præstegaard Schwartz),丹麦皇家图书馆国家摄影收藏,摄影策展人(丹麦哥本哈根);

安娜-凯萨·拉斯滕伯格(Anna-Kaisa Rastenberger),芬兰摄影博物馆馆长(芬兰赫尔辛基);埃萨·西古尔琼恩斯杜特(Æsa Sigurjónsdóttir),策展人、冰岛大学副教授(冰岛雷克雅未克);尼娜·斯特兰德(Nina Strand),Objektiv Press 策展人、编辑(挪威奥斯陆);

安娜·特尔格伦(Anna Tellgren),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摄影策展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苏珊娜·奥斯特比·塞瑟(Susanne Østby Sæther),海尼·翁斯塔艺术中心摄影与新媒体策展人(挪威霍维克登)。

2.©艾玛·萨尔帕涅米,《像辛迪·舍曼一样自拍》,2022 年,选自《花椰菜的两种携带方式》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3.©弗里德·弗莱登达尔,《Office 杂志 / Slam Jam 品牌》,2019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菲利普·卡利亚,《洞穴》,科学园,印度加尔各答,2018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珍奇屋档案

记忆本身以及记忆的残留是如何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对博物馆空间的研究中,菲利普·卡利亚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卡利亚走遍印度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将照片整理归档,并拍下观众留言册上的评论,促使人们关注后殖民机构的建构,并思考它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艺术品和思想的认知。“珍奇屋档案” 在探索观看者与图像之间关系的固有主观性时,既讨论了博物馆在这种动态关系中施加影响的权威性,也探讨了照片传达多种意涵的潜力。

博物馆将展品神圣化,从其背景中剥离出来,并将社会框定在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卡利亚的图像揭示了博物馆的诡计——承认它是一座“珍奇屋”(ajaib ghar),同时对博物馆作为权力机构的角色提出质疑。博物馆展现着殖民主义的倾向,即做分类和下定义,继续推进帝国主义的野心;而在当代,博物馆又更多为民族国家服务。博物馆将特定族群视为标本及种类时,往往进一步加深了伪装成“真相”的主流叙事。

通过邀请公众在他的艺术家留言册上留言,卡利亚挑战了展览的权威光环,让人们意识到叙事不仅可以被挪用,也可以被质疑。卡利亚通过《观众留言册》这一标题暗示了自己作为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在印度工作了 15 年的法国公民,又是已经成为艺术家的参观者。卡利亚将他一生的艺术经历提炼出来,以绘画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评论。通过回顾记忆里 “想象中的博物馆”,艺术家促使观众意识到博物馆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策展人 / 文:坦维·米什拉,由印度PhotoSouthAsia 提供支持,艺术家由印度孟买 TARQ 呈现)

2.©菲利普·卡利亚,《世界上最大的鱼》,Fish Gallery 展厅,政府博物馆,印度清奈,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4.©菲利普·卡利亚,《想象中的博物馆 —七(毕卡比亚)》,国家科学中心,印度新德里,2017 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菲利普·卡利亚

Philippe Calia

1985 年生于法国巴黎。在印度班加罗尔工作、生活。菲利普·卡利亚是一位艺术家、摄影师和电影人。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在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节上展出。2022 年,卡利亚在印度孟买 TARQ 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Lēthē”。2006 年,卡利亚前往印度求学。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硕士期间,他将印度作为研究重点,之后又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取得了摄影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11 年定居孟买后,卡利亚采用长期纪实手法,围绕城市体验和记忆概念这两点展开创作,并试图对图像的地位和形式提出质疑。(肖像照 ©Gayatri Ganju)

艺术家

坎努帕·汉斯卡·鲁格

Cannupa Hanska Luger

1979 年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岩保留地,其曼丹族、希多特萨族、阿里卡拉族和拉科塔族的血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雕塑、装置、表演和录像创作。艺术家大胆的视觉叙事呈现出看待人类集体的新方式,同时也彰显了原住民的世界观。

《未来祖先技术》(2018—)是一个进行中的系列创作,呈现了鲁格利用科幻叙事的力量塑造集体想像,重构全球未来的尝试。装置《长久幸存》深化了有关原住民使用可持续技术进行游牧生活,并与土地、水和谐共生的叙事。影像部分《新神话》(2021)则讲述了两名勇士穿越沙漠,与看不见的怪物战斗的故事——这些怪物可能象征了环境破坏等社会弊病。

[本页图] ©坎努帕·汉斯卡·鲁格,《未来祖先技术:长久幸存》,2023 年,特定场域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惠允

展览信息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联合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展期:2023.12.15 —2024.1.21

本届集美·阿尔勒的 32 场展览,设有年度阿尔勒、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亚洲影汇、摄影季特典、藏家故事、中国律动、无界影像、在地行动等单元,呈现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内地及港台等地百余位艺术家的作品。“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和“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会在开幕周期间宣布新一届的得主。自本届起,集美·阿尔勒设立“摄影手工书奖”,以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基于摄影书的创作。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开幕展览

主办: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上海馆

展期:2023.10.21 —2024.1.15

全球最大影像艺术中心 Fotografiska,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旨在“激发新视角,感知更人文的世界”,Fotografiska位于全球各地的影像艺术中心,是当代影像、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地标。作为亚洲首个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坐落于上海美丽的苏州河畔,开幕展览汇集四位中西方影像艺术家冯立、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范西和杨嘉辉的影像作品,既有世界级大师的壮丽巨幅新闻纪实作品,也有先锋视角下对日常生活的挑战与质询。

宇宙电影 ——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2023.11.9 —2024.3.31

第 14 届上海双年展以“宇宙电影”为主题,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共有来自六大洲 41 个国家的 79 位 / 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 17 位 / 组,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 23 件。这些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 20 世纪初至今。策展团队表示,“在一个拥有宇宙哲思及艺术表现深厚历史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聚成星群,呼应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诞生的地方。而为这一文化传统贡献一己之力,也正是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期望。”

猜你喜欢

阿尔勒艺术家博物馆
致歉凡·高:一个城市的忏悔
凡·高与一座城市的忏悔
致歉凡·高:一个城市的忏悔
博物馆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卡马尔格斗牛节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