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效果
2023-12-31王慧铭,刘艳
王慧铭,刘艳
【摘要】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组(45例)与B组(55例)。A組患者首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再择期行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B组患者首先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力、客观散射指数(OSI)、屈光度、泪液湿润长度、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变化,以及随访期间干眼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近视力(UNVA)、裸眼远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显著升高,且B组UNVA、UDVA显著高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SI均显著降低,B组显著低于A组,且B组术后6个月的屈光度实际值及屈光度偏倚值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BUT均显著延长,FL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BCVA、S Ⅰ t、BUT、FL评分及随访期间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散光,促进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恢复,且不会增加干眼症的发生。
【关键词】白内障 ; 翼状胬肉 ; 超声乳化吸除术 ; 翼状胬肉切除 ; 人工晶状体植入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3.20.000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0.003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和紫外线刺激、环境因素及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存在明显关联,常与白内障同时发生,两种疾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会加快病情发展[1-2]。目前,临床上以联合手术为主要方式,但随实践发现,分期开展手术比单纯联合手术效果要好,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再择期行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难以对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进行合理计算,而相反顺序的手术方式可保证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先接受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组(45例)与B组(55例)。A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5~72岁,平均(65.28±5.27)岁;眼轴长度20~28 mm,平均(25.50±1.82) mm;翼状胬肉分级[4]:Ⅰ、Ⅱ、Ⅲ级分别为12、20、13例。B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3~74岁,平均(65.52±5.85)岁;眼轴长度20~28 mm,平均(25.46±1.95) mm;翼状胬肉分级:Ⅰ、Ⅱ、Ⅲ级分别为15、26、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眼底病诊断与治疗》 [5]中关于白内障及翼状胬肉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度≥ 2 mm;单眼病变;②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混浊;③初次接受治疗;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合并其他眼部疾病;③外伤性白内障。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手术方法 A组患者首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表面麻醉后在10点位,开透明角膜切口,宽度3 mm左右,将黏弹剂注入,使前房保持充盈。在1点位作角膜辅助切口,宽度1.5 mm左右,环形撕囊,水分离与水分层。将晶状体核与部分皮质进行超声乳化后吸除,通过双轴灌注抽吸(IA)将残余皮质抽出。注入黏弹剂,使前房与囊袋保持充盈,向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袢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保持水平位。IA吸净黏弹剂,水密切口。手术完成后,采用典必殊眼膏进行常规涂抹,术眼采用纱布进行遮盖,再于术后1个月行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以2%利多卡因对翼状胬肉体部结膜开展浸润麻醉,于胬肉颈部将结膜剪开,钝性分离翼状胬肉与正常结膜,于胬肉头部外缘1 mm位置开展浅层剥离,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在上方角膜缘结膜松弛的位置,提取结膜植片,移动至内眦部巩膜暴露区,缝合于浅层巩膜。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并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B组患者首先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1个月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完成后,术眼采用纱布进行遮盖,常规复查。手术完成后10 d,将缝线拆除。各项操作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完成后1周内,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滴眼,之后将药物更改为氟米龙眼液,连续用药1个月。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视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裸眼近视力(UNVA)、裸眼远视力(UD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②客观散射指数(OSI)、屈光度。采用视觉质量分析仪(日本株式会社拓普康,型号:KR-1W)测量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OSI和术后9个月的屈光度实际数值,采用全自动验光仪(苏州康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KJ60A)检查屈光状态后,预留屈光度数为0-3 D,计算患者术前屈光度预测值;以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计算等效球镜度作为屈光度实际数值,屈光度偏倚值=术前预测数值-术后6个月的实际数值。③泪膜功能。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通过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UT)与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评估泪膜功能,其中S Ⅰ t:将泪液检测滤纸条置于结膜囊内1/3交界处,轻闭眼睑,记录5 min后滤纸条浸湿的长度;BUT:使用荧光素钠滴在眼睑里,嘱患者闭、睁眼,取出滤纸,后嘱其瞬目3次后向前注视且不眨眼,然后在裂隙灯灯下用钴蓝光观察,末次眨眼至角膜表面出现黑斑或黑线时的时间即为BUT,测量3次后取其平均值;FL:使用荧光素试纸条在钴蓝光下观察角膜内光素着染情况,角膜上皮无着色为0分,角膜上皮散在点状着色为1分,角膜上皮弥漫点状着色为2分,角膜上皮片状着色为3分[6]。④干眼症发生率。统计两组随访期间干眼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经K-S法检验证实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两组间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
6个月UNVA、UDVA、BCVA均显著升高,且B组UNVA、UDVA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BC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OSI、屈光度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SI均显著降低,B组更低,B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屈光度实际数值及偏倚值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泪膜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 Ⅰ t、BUT均显著延长,FL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为6.67%(3/45),B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为12.73%(7/55)。两组患者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 P>0.05)。
3 讨论
白内障与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也是导致视力障碍的主要疾病,手术为白内障与翼状胬肉主要治疗方式,但如果只为患者开展白内障手术治疗,则会由于翼状胬肉产生的遮挡,对角膜曲率测量产生影响,由此无法使视力得到高效矫正;反之,则白内障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也会导致患者的视力水平进一步降低,且易引发青光眼,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7]。因此,对于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联合手术治疗的实施尤为重要。
本研究分析发现,先开展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再择期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B组患者术后6个月UNVA、UDVA均显著高于A组,且术后6个月的OSI、屈光度实际数值均低于A组,与术前预测屈光度对比的偏倚值也低于A组,说明采用该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更利于其视力水平的恢复。这可能是因为,若先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则可能会因为胬肉切除致使胬肉对角膜的牵引解除,导致原有的屈光状态发生改变,使之前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不准确。如果先将翼状胬肉切除,等到患者的角膜屈光状态保持稳定后,再为其实施白内障手术治疗,能解除胬肉对角膜的牵引,恢复角膜曲率,而此时测得的角膜曲率会更加准确,则更利于患者视力水平的恢复,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屈光度的恢复[8]。
研究表明,伴有翼状胬肉患者多会伴有泪膜功能异常,包括泪液分泌不足、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黏蛋白分泌异常等,易导致干眼症的发生[9]。而本研究中,与术前比,两组患者S Ⅰ t、BUT均显著延长,FL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间S Ⅰ t、BUT、FL评分及干眼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泪膜功能,进而促进眼表功能的恢复,且不同手术顺序不会对患者并发干眼症造成影响。两种手术均进行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通过为患者移植结膜瓣,而结膜瓣可为角膜提供杯状细胞、分泌蛋白,以及平整且光滑的表面,从而促使结膜和角膜始终保持湿润状态,进而利于泪膜稳定性的恢复[10]。
综上,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再择期开展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散光,促进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恢复,且不会增加干眼症的发生。但鉴于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研究尚少,故还需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该结论。
参考文献
[1]李丽, 王亚斌, 徐晓波. 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联合手术患者角膜参数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J]. 国际眼科杂志, 2022, 22(6): 1040-1043.
[2]巫贏. 翼状胬肉并白内障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及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体度数计算的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3): 280-282.
[3]罗康怡, 杜冰, 姚晓明. 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两种手术方案的选择[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 34(8): 621-623.
[4]聂爱芹, 李强, 李伟. 不同翼状胬肉大小对复发和屈光度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8, 29(12): 1753-1755.
[5]黄叔仁, 张晓峰.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4.
[6]陶娜, 李亚兰, 项奕. 杞菊地黄丸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疗效、BUT、S Ⅰ t及FL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23): 166-170.
[7]刘露, 梁皓, 谭少健, 等.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3(6): 956-959.
[8]陈桂芬, 杨建华, 李明新. 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2, 37(11): 1467-1471.
[9]李梦琪, 李璇, 应阿珣, 等. 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 39(3): 468-470.
[10]雷新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治愈与复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观察[J]. 贵州医药, 2020, 44(4): 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