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研究

2023-12-31臧建业周师

重庆行政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形态人民性文明

臧建业 周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人民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和活的灵魂,“这种人民性能最大限度地驾驭资本,摆脱资本的绑架,是真正的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人的价值实现,在本质上超越了资本性”[2]。从多重维度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生成理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承继马克思的人本文明观,在赓续中华文明强调民本价值导向和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共同生成的。

(一)理论之源:承继马克思的人本文明观

人民性是马克思文明观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始终从“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人作为文明发展的前提和主体。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明,从生产活动出发来把握人,他反对把人和社会看成一种互相孤立和矛盾的存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文明则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马克思的文明观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本质,并从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来把握文明的本质内涵、基础内容和发展进程,超越了以往唯心主义者把人仅归结于人性、人的欲望等抽象的人的文明研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文明观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始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文明进步的根本尺度。他指出,文明的进步与否是以人的发展为直观呈现和决定的,人的外部生存条件愈是完善,人本身的个性、能力和社会关系愈是发展,那么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愈高。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以往文明都不可企及的物质财富,“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资本主义文明始终以资本为中心,“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5],它的发展是以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为代价的,造成了“文明的阴沟”[6]。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文明并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形态,它的存在只能是一种过渡状态,最终会被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代替。

(二)文化之魂:赓续中華文明强调民本的价值导向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没有中断并且传承下来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历来强调民本价值导向的中华文明,并对其进行继承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人民性特质。自古以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中华文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视为治国理念。在儒家看来,民是国家之根本。《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礼记》也表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体现了民对于政权存续的决定作用。除儒家外,道家主张的“虚君,民治”,法家提出的“民本,法也”,墨家倡导的“兼爱非攻”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对民的重视。需要澄清的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民”,并不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与“君”“官”相对应的,是被君和官统治的“臣民”,有权贵之附属性,因此,古代的“民”与“人”从本质上讲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只具有工具属性,并不具有目的属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民”作为价值主体,真正地实现了“为民服务”,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为君服务”的历史局限性,使中华文明获得了新生。

(三)实践之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具体内涵。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还指出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8]。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明了方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的新道路。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重视人民,注重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又是它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体,要把人民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一论述将精神文明提升到了和物质文明的同一高度,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思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是人民的,人民的力量是国家前进发展的根本力量”[9]。强调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要紧紧依靠人民,在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建设政治文明,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它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10]。要按照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取得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成就。“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它的创造离不开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历史实践中的人民性内涵优良传承的深刻把握,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特质。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核心要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依靠力量,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价值遵循,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胸怀,彰显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性特征。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2]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致力于推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现代化的全面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从工业革命以来就过度强调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忽略了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存在,产生了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中指出:“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13]。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是严重畸形的,它虽然能在短时期内取得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不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资本所具有的天然的独占性和扩张性不仅导致本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环境恶化、战争等威胁,给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价值追求,将人民的主体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始终:在物质文明建设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各项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依靠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历史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由人民实践的,历史业绩也是由人民创造的,没有了人民,历史的画卷便不会打开。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14]他的观点表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秘诀就在于发挥人民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西方列强从1840年起便开始通过各种形式侵略中国,中华文明蒙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无数仁人志士努力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但均以失败告终,之所以会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已经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依靠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真正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完全独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形塑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轮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15],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就一定能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价值遵循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内在本质,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伟大创造,全体人民共享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本质和独特优势。一方面,全体人民共享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本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人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文明形态必然导致少数人占有发展成果,背离了现代化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使其现代化陷入“文明的陰沟”。而社会主义文明就是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这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16]。因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优势。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7]。指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成果归谁享有”的根本价值旨归问题,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归宿,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根本体现。当然,由于目前中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要求解决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局面,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胸怀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社会和中国,更体现在世界范围,它将谋划人民美好未来的愿景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最终指向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是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交往中始终执持和平发展理念,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行事准则,致力于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解决关系到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世界贫困人口捐款捐物,积极援助遭遇战争和灾害的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普惠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中为人民所付出的心血。中国共产党以世界胸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形态,更是世界人民的文明形态,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18]。换言之,中国人民愿意同全世界人民一起推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民”的概念外延从中国人民扩展到全体人类,“人民性”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和升华[19]。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前进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这种创造还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新形态’仍在发展完善过程之中”[20]。要在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坚持和发展人民性,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政治保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又有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特征,更有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民性特征。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最重要的特征和最基本的优势,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内保持迅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实现了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的重大发展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主体作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价值归属,才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彰显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了执政为民。从历史和现实可以看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主体力量的人民群众实践探索出来的重大成果”[21]。在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基本方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守正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發展中都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动力转换,体现了人民主体观,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本民族谋得生存和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形式为推动力量,由消极创新转变为积极创新。协调发展致力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结构调整,体现了平衡为民观,我们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22]绿色发展致力于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了生态惠民观,要坚持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开放发展致力于寻求人类文明繁荣昌盛,彰显了互惠利民观,要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辩证地统一起来。共享发展致力于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公平正义,聚焦于人民目标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必由之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体现在“五大文明”的具体建设中,确保“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上,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的质量与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物质发展成果;在政治建设上,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23],让人民享受到政治发展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的文化建设成果;在社会建设上,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们居住、就业、养老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在生态建设上,要把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性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4]。“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中国人民为人类整体发展利益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在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立足共同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各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挖掘增长动能,同时跨国合作项目具有周期长、投入多、影响大的特点,各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协调与经济合作,打破贸易壁垒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开展文明对话,增进文化认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以文明对话的形式友好处理与其他之间的关系,尊重其他国家的宗教、习俗,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开展音乐会、旅游年、艺术展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最后,坚持绿色发展,助推传统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生态共同体意识;针对沿线部分国家依赖能源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共享创造成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研究(1921—2021)”(项目编号:20&ZD017);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1CX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李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7):4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31.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53.

[14]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001).

[15]郭灵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红旗文稿,2022(23):39.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0.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

[19]李双套,陈茜.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民性”的把握与延伸[J].求知,2022(11):35.

[20]丰子义.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30(003).

[21]叶本乾,方素清.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鲜明特质和价值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22(06):30.

[22]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9.

[23]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05):40.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作 者:臧建业,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周 师,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新形态人民性文明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