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思考
2023-12-31刘懿严志慧刘黎
刘懿,严志慧,刘黎
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的西乡、南郑、镇巴、城固、勉县、宁强等县区。汉中茶区生态良好,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是生产高品质茶叶的良好场所。茶产业是汉中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促就业、稳增收的重要民生产业、富民产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中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基础坚实,茶发展前景广阔[1-2]。汉中茶叶资源丰富,但夏秋茶开发利用严重不足,茶园经济效益不高、加快对夏秋茶的开发利用,以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各行业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精准之策推动夏秋茶开发利用是推进汉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策。
1 汉中茶产业基本情况
汉中茶产业自上世纪80 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茶产业发展迅速,基地建设、良种推广、主体培育、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汉中仙毫、汉中炒青、汉中毛尖等绿茶产品以良好的品质赢得消费者青睐。
随着陆续开发出红茶、黄茶、白茶、黑茶等新产品,汉中茶产业发展进入崭新篇章。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及产值快速增长。2022 年,全市茶园面积约8.83万hm2,主栽品种碑坝群体种、宁强群体种、紫阳群体种、大河群体种等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70%,无性系良种平阳特早茶、龙井长叶、名山早、浙农117、陕茶1 号、中茶108、中茶302 等种植面积占25%,早白尖、福鼎大白茶、黄金芽、中黄系列等种植面积占5%,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全市茶叶总产量6.4万t,干毛茶产值92.3 亿元。茶区覆盖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 个县(区)、91 个镇、746 个村,其中面积超667 hm2的基地镇32个。西乡、南郑、宁强、镇巴等县先后荣获“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一村一品茶业示范镇”等称号。
茶叶生产、经营及专业合作社达1 948 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6 家,5 家企业荣获2022 年度“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建成茶叶清洁连续化生产线162条。研发了汉中蜜黄、花果香型红茶、汉中白茶、多酚压片糖果、茶爽含片、冷水冲泡超微茶粉等新产品10 余个,基本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为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有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毛尖四大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汉中仙毫列入“2021 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其品牌价值达43.23亿元[3]。
相继建成西乡江塝茗园、宁强千山玉皇观茶园、青木川古镇瞿家大院等茶旅融合示范点20 余个,“西乡县-南街道五丰社区-峡口-江榜茗园-骆家坝古镇”“镇巴县-兴隆镇大桥梁村怡溪春休闲农业示范园-观音镇楮河村观云山休闲农业示范园-泾洋街道李家坪村草坝国顺生态农庄”“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东山观宁强县羌博园-高寨子街道办肖家坝村千山茶业玉皇观茶园景区-高寨子街道办王家坝村东篱下三产融合示范园-汉源街道办二道河村汉江源景区-舒家坝镇宝珠观村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等茶旅生态观光线路11条。汉中茶产业带动了上百万人就业并增收致富,特别是近10年来,全市有60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30万人因茶致富。
2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现状及意义
2.1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现状
夏秋季气温偏高,茶树的碳代谢水平增加,氮代谢水平降低,导致夏秋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春茶高,而氨基酸和芳香类物质含量偏低,使夏秋茶滋味苦涩、香气差,品质远不如春茶。汉中有未采摘的大量夏秋茶茶青,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降低夏秋茶涩味,提高夏秋茶香气品质,开发夏秋茶的可利用方式,成为汉中茶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产品产量看,汉中是名优绿茶产区,主要以春茶生产为主,产量约占全年茶叶产量的75%,夏秋茶产量仅占25%左右。此外,汉中各县区的夏秋茶开发不平衡,如西乡0.40 万t、南郑0.50 万t、勉县0.30 万t、宁强0.06 万t、城固0.03 万t,镇巴、略阳、洋县仅0.01万t。
从企业加工夏秋茶情况看,省、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主要加工汉中炒青、汉中红茶、汉中蜜黄、白茶、黑茶、外贸茶,共占夏秋茶总产量的80%。县级及以下茶叶企业主要加工汉中炒青和黑毛茶原料,占夏秋茶总产量的20%。
从加工原料看,各茶企夏秋茶加工原料主要是单芽至一芽三叶初展,这类原料占总夏秋茶加工原料总量的95%以上。一芽三四叶及更成熟原料利用率较低,主要是加工黑毛茶(50 t左右)。
从加工时间看,主要在5 下旬至7 月中旬,占全年加工量的90%,部分企业加工至9 月中下旬,但7月下旬至8月会间歇性停工。县级及以下小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则在6月底基本结束全年加工。
从销售价格看,夏秋茶中汉中炒青、黑毛茶、外贸茶价格最低,每公斤30~100元;汉中红、汉中白茶、汉中蜜黄价格稍高,每公斤400~1 000元。利用夏秋茶原料加工的茶多酚根据纯度不同,每公斤70~400元,抹茶、超微粉茶主要供企业用于茶叶面条加工,茶叶面条均价每公斤16元左右。
从销售市场看,夏秋茶主要面向陕西省内销售,占总销售量的90%,其中汉中市内销售占40%、市外销售占60%。外省销售以代加工的外贸茶为主,其他产品主要由外省开设的当地企业经销门店销售,销售量仅占10%,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兰州、银川等地。
2.2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的意义
2.2.1 便于机械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
加工夏秋茶所用茶青的成熟度较春茶高,尤其生产汉中蜜黄一般选用一芽二三叶,完全可以实现机械化采摘。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而且降低了采摘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如果能够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突破,夏秋茶则能够成为茶农、茶企进一步增收的主要渠道。
2.2.2 达到物尽其用,实现扬长避短
通常绿茶以春茶品质最优,秋茶次之,夏茶最差;红茶则为春茶的鲜爽度较夏秋茶好,但其汤色的红艳度、滋味及香气的浓强度不及夏秋茶[4]。汉中气温升温较慢,5 月下旬才逐渐开始夏茶的生产。汉中茶区海拔及纬度较高,昼夜温差大,夏秋季茶青持嫩性较南方茶区好,茶叶内含物丰富,尤其是氨基酸、糖类含量高,茶多酚适中[4],加工的红茶、黄茶、白茶产品的苦涩味相对较低,具有得天独厚的品质优势。
2.2.3 夏秋茶产量大,开发空间广阔
目前,全市投产茶园面积6 万余hm2,以一芽三叶为标准计,每公顷茶园可生产鲜叶4 500 kg、加工干毛茶1 000 kg。计入一芽三四叶原料,夏秋茶干毛茶总产量可超6.5 万t。全市干毛茶总产量(春茶、夏秋茶产量)则能够突破11 万t,较目前茶叶产量可将近翻一番,产值可增加60%以上。
2.2.4 一园多季采茶,实现多元增收
汉中夏秋茶一般可采至9月底,采期较长。加快夏秋茶新产品研发推广,可实现“一园多茶多季”[5-6],使茶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产品附加值更加突出;此外,一定程度上增加茶园采摘频次,可减少病虫害发生;通过推行机剪机采,还能够培育茶树采摘面;茶季延长可减少外出务工人数,缓解用工矛盾,多方面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3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夏秋茶新产品研发不足
长期以来,汉中夏秋茶主要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大宗绿茶,红茶、黑茶、白茶及其他产品起步较晚,在加工工艺、产品结构方面基本沿袭传统,茶叶品质提升和产品创新不足,并未开发出适销产品,消费人群有限。
3.2 夏秋茶利润空间小
夏季炎热,极端天气多,茶农、茶企不愿花费人力、物力开展夏茶的采摘和加工。目前,汉中夏茶加工仍然以传统中低档炒青茶为主,价格低廉,茶企基本仅挣回加工费,利润空间非常小。此外,汉中秋季雨水偏多,给茶叶生产带来不便,大多企业放弃秋茶生产。
3.3 农村劳动力严重紧缺
受传统加工季节的影响,春茶生产结束后很多务农人员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夏秋茶采摘缺乏劳动力,加之手工采摘劳动力成本较高,夏秋名优茶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4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新创黄茶汉中蜜黄的推广
汉中蜜黄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鲁成银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汉中纯天然生态茶园茶树鲜叶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的一款具有蜜黄汤、花蜜香,即“花香蜜韵”品质特点的黄茶新秀。汉中蜜黄的创制立足于汉中充足的夏秋茶资源,采用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鲜叶,通过独特工艺加工而成,产品降低了夏秋茶普遍存在的苦涩味,适合广大消费者饮用。该茶特色鲜明,性价比高,适合机械化生产,工艺易于普及推广。未来将增加技术培训,严格按照产品标准选择具备条件的茶企加大生产和推广,这是目前利用汉中夏秋茶原料增收最直接、最理想、效果最佳的渠道。
4.2 改变传统加工工艺
改变传统加工工艺,打破六大茶类界限。在茶叶加工方面,结合各茶类加工特点并优化组合,如通过加工绿茶时延长摊凉时间、加工红茶时增加摇青工艺等提升茶叶品质,突出产品风味,以增加产品卖点。
在产品外形方面,除保留传统的条形茶、卷曲形茶外,可进一步完善茶叶外形,如加工外形品质高且便于携带或冲泡的工艺、茶片、茶粒、茶粉、茶胶囊等,这类创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工艺的改变可以使夏秋茶的粗老原料扬长避短,从而有更多利用空间。
4.3 加快全链条茶产品开发
加强茶企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利用夏秋茶原料开发名优绿茶的同时,积极开发抹茶、超微粉茶、袋泡茶、速溶茶、茶多酚等衍生品,并积极为生产茶面条、茶糕点、茶饮料、茶食品及茶叶化工产品提供基础原料。积极推行使用夏秋茶修剪的枝叶生产肥料、饲料、燃料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多渠道增加收入。充分利用汉中山水田园风光、红色革命根据地、汉文化发祥地等旅游资源,开发不同季节特色茶旅线路等茶旅游产品[7]。
4.4 转变传统消费习惯
汉中向来以消费绿茶为主,高档汉中仙毫主要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长此以往当地则形成了“芽叶越嫩、外形越好看的就是好茶”的片面思想。由芽叶较成熟鲜叶加工的产品,尽管汤色、香气、滋味品质均表现优良,但外形较差则会被认为是低档茶。导致汉中加工的茶叶产品原料非常细嫩,最终造成茶叶产量低、成本高,销售压力大。今后要逐步引导当地消费者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树立“好喝、安全、健康的茶都是好茶”的思想,全面提高茶叶单产、效益,以及研制新产品的接受度,从而提高夏秋茶经济效益。
4.5 增加夏秋茶开发资金投入
政府需提供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企开发夏秋茶产品的厂房改造、专家聘请、学习考察,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将市场前景看好、增收显著、推广范围大的茶产品,如汉中蜜黄、花果香红茶等打造为区域公用品牌,并加大品牌宣传、强化管理、保证质量,提高品牌产品的产量和知名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茶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及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茶叶的利用领域将更加广阔。汉中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夏秋茶资源特点,从茶叶、茶提取物、茶功能成分3 个层次创新[8],加快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加工工艺,强化宣传培训,守正创新。生产消费者喜爱、便于携带冲饮且安全健康的茶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品饮方式、消费人群多元化,变“一园一季”为“一园多季”生产,是提高汉中市、陕西省乃至全国茶园经济效益的试金石、敲门砖,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汉中夏秋茶开发利用涉及多行业、多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重点突破,当前尤其要抓好汉中蜜黄、花果香红茶、白茶的推广。若能全市普及,汉中茶园产量、产值将成倍增长,茶产业将进一步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