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生态空间
2023-12-30刘宸羽习甜闫海芳
刘宸羽 习甜 闫海芳
摘 要:幼儿园以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生态空间为载体,以实施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为纽带,打破“三元分立”的局面,能让家校社的合作由被动变主动,成为“三元合力”的积极样态。要切实发挥幼儿园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家庭在勞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为全面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劳动生态空间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5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学校教育范围,更应是整个社会同向发力的共同责任。在学前阶段,家庭、幼儿园、社会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而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机构,应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幼儿园应以课程中劳动空间的创设为载体,以劳动空间主题课程实施为纽带,调动家庭和社区发挥分工与合作的支持功能,构建家园同步、社区联动的劳动生态空间,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问题与思考
据调查访谈和幼儿园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和家长存在着对劳动教育内涵认知不清晰的问题。家庭中主要存在因溺爱或包办代替而造成儿童亲历劳动过程机会的缺失,且多数家长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劳动的要求,造成儿童劳动意识淡薄。受教师自身认识和家长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的机会不足,加之,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简单,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导致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不高。
二、实施步骤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价值认同
1.“三一”教研模式,引领教师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幼儿园应聚焦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问题,以教研为抓手,通过创设“三一”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育人格局。“一问”,即深入了解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困惑和顾虑;“一言”,即促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交流和深度理解;“一会”,即充分探讨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启发教师的专业智慧,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建立教师对“大”劳动教育观的价值认同,激发行动引领的内驱力,让教师所负责的班级成为主导和引领劳动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孵化园”。
2.“三一”家园互动模式,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在家长比较熟悉的幼儿园基础课程中开展劳动空间活动,有助于家长在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中认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采用“一卷”“一策”“一式”互动模式,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到劳动空间的建设和实施中。“一卷”,即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劳动教育在家庭开展的情况,了解个体差异;“一策”,即幼儿园重视家长想法,通过交流互动征集家长建议,为家长参与课程赋权;“一式”,即以自荐和推荐的方式推选出家长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以此达成理念的普遍共识,初步形成以劳动空间课程建设与实施为载体的家长志愿者团队,丰富劳动空间课程资源,成为班级“孵化园”带动下的“分级孵化园”。
3.建立社会资源平台,畅通实施路径。幼儿园以劳动空间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动各方力量整合适宜的社会资源,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社会资源平台,形成社区乃至社会层面的共识,推动劳动空间主题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二)坚持儿童立场,联动共建劳动空间生态模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创设丰富的、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经验的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园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借助场地优势,构建由政府、园所、教师、家长、幼儿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平衡发展的共同体,协同共构形成“一间”“一坊”“劳动场域+”教育生态模式。“一间”即幼儿种植空间;“一坊”即幼儿木工坊;“劳动场域+”即以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兴趣而建构的多个劳动场域,为全面提升儿童的劳动素养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从儿童兴趣出发,建构劳动生态课程环境。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依托体验式主题课程,关注幼儿在不同主题中的兴趣走向,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态势,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专用工具材料和自然工具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获取经验和技能,构建融层次性与整体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互动性为一体的生态空间环境,满足幼儿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2.从儿童经验出发,构建劳动生态课程内容。幼儿是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中的个体,其经验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质量。幼儿园应关注儿童当前经验和发展水平,创建最近发展区,以激活经验联结,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迈进。幼儿园应重视幼儿经验的生长性,搭建桥梁、引进资源,追随幼儿探索步伐不断调整教育策略,鼓励幼儿在不同情境中从事不同的活动、动用不同的经验,实现跨领域、跨区域、跨情境的经验迁移,幼儿在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经验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新经验,促进深度学习。
3.立足儿童生活实际,拓展“劳动场域+”模式。杜威认为,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连续性的经验有助于幼儿从个体转衔到客体、从家庭转衔到学校、从幼儿园转衔到社区。“整理小达人”劳动系列活动,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借助社区资源引入“整理师”行业概念和工作内容,共同为社区到儿童、儿童到课程之间创设有机联系,推动“劳动场域+”模式的建立。由此,幼儿园继续开发出不同主题下的不同场域、不同内容的公共劳动空间,保持幼儿劳动空间与各功能室之间的关联,为幼儿营造开放性的活动场域,使本地文化与资源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而使幼儿在空间的自由转换中不断成长、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高 妙.传承与超越:从教学游戏化到课程游戏化[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
[2]杨恩慧.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意义、特征与优化[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
[3]何云峰.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J].现代教学,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