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

2023-12-30傅文菁

管理学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银行问题对策

傅文菁

[摘 要]信贷业务是银行经营的核心。近年来,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领域强监管的新形势下,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对其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在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信贷风险的过程中,需持续完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以从容应对信贷业务中的各种风险,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文章阐述了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类型及管控的必要性,并针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24-0067-03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质效关系到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对于银行、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银行需将信贷风险管理嵌入业务全流程,结合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难点及痛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推进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有效落地,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类型及管理意义

(一)信贷风险类型

银行常见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等。

一是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贷客户未能按期足额归还贷款,造成违约,形成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财务积累较少,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弱,同时缺乏能够提供担保的抵质押品,且由于中小企业违约成本较低,易引发企业主的道德风险。

二是市场风险。银行信贷业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行情变化而引发的金融资产对应的价格波动,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相应的风险事项会导致银行资产损失,主要表现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及外汇风险敞口越大,市场风险越高。

三是操作风险。其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业务人员合规意识不足,未能充分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存在实际执行与规章制度有缺位等情况。

四是法律风险。银行信贷业务的法律风险渗透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信贷业务构建于合同关系、担保关系之上。银行信贷管理规定、业务操作流程等与相关内外部法规制度的适配程度都会引发银行信贷业务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产生价值及意义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会加大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度,客观合理地评价客户资信情况,充分发挥银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推进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如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不足,将出现贷款拖欠、难以回收的情况,甚至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银行持续加大信貸风险管理工作力度,可提升对信贷业务风险的处理能力,灵活运用重组、诉讼、清收及核销等风险化解措施,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保障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业务流程风险分析

第一,贷前调查环节。贷前调查是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对授信借款人综合实力的调查了解,对借款人是否满足授信条件及审批授信额度作出初步判断。部分企业为了成功获批授信,在资信情况、贷款用途、偿债能力等方面对银行隐瞒有关真实情况。银行客户经理由于专业性及业务经验不足等原因,易出现对借款人真实的资信状况及资金用途等判断偏差,导致信息不对称。此外,客户经理在对授信借款人进行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存在收受借款人贿赂等违规行为,造成银行资产质量打折。

第二,贷中审查审批环节。贷中审查是银行信贷人员将授信申报、支用调查等材料提交至有权审批人进行审查审批。实际上个别有权审批人对授信申报及支用调查材料的审查审批流于形式,存在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所在集团及其关联人的隐性风险未予充分关注,对信贷风险缓释措施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调查不足,部分业务操作流程未落实到位,没有严格执行内外部规章制度,过于依靠贷前调查及获取的资料信息,资料合规性审查不足等情况。

第三,贷后管理环节。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的现象,未能做好贷后阶段的资金用途及回笼跟踪工作,对借款人及担保人在业务存续期间的经营、财务状况把握不到位。此外,对借款人、担保人及关联人出现的涉诉、欠税、股权出质、违约等负面舆情未予充分重视并进行风险预警,造成后期银行开展逾期及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处于被动,银行资产回收悬空。

(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内控缺陷

一是银行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的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依赖客户提供的财报、账务凭证等,企业为获批授信会向银行提供虚假财报等资料,银行较难掌握到企业真实的经营、财务和资信等情况。

二是银行对各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工作有待加强,全盘化研判搭配信贷资产、分散信贷风险的相关工作较为欠缺。对于贷款过于集中的某些行业或领域,一旦出现风险暴雷,将引发贷款行甚至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信息不对称引发风险。上级行将部分贷款管理权限上收,使下级行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有关情况瞒报、越级处理等现象,上级行和下级行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

四是风险监测机制有待完善。客户经理未充分掌握贷款存续期内借款人和担保人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没有实施差别管理等。

(三)信贷人员问题

传统银行信贷工作的客户群体是大中型企业,此类企业资质相对优质,资金状况相对稳定。银行信贷人员缺乏与中小企业对接的业务经验,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银行信贷人员道德水准亦是参差不齐。

一是未严格执行贷款准入标准和限制性条件,在审查贷款材料时不但未能严格执行审查要求,反倒还帮助客户制作虚假材料,夸大其经营业绩等。

二是贷后检查形式大于实质,未能充分调查、披露申贷项目的进展等情况,对借款人经营风险等负面舆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此外,信贷客户经理因惧怕贷款逾期问责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出现“惜贷”“躺平”等情况。

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信贷业务各流程风险管理对策

银行在贷前调查阶段应充分调查了解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多维度分析、评价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担保实力及偿债能力等。银行可通过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渠道和手段,评价借款人的信息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助力银行信贷业务提质增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1]。银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收集借款人在环保、纳税、诉讼及违约等方面的信息,围绕信贷业务搭建数据共享流通平台。银行需关注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全面评价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为贷款審批与发放提供更多支撑。

银行信贷审批人员获取借款人提交的资料信息后,需详细核实资料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将关键信息录入相关系统,审核授信借款人的相关申贷材料,确保申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要加大对借款人的回访核实力度,尤其需关注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同时,要加强与银行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通常借款人会在几家银行申报授信,贷款银行应结合借款人在银行同业的履约等情况,识别和监测信用风险。针对有风险隐患的贷款业务,需根据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及流程要求,审慎提出授信及支用审批意见。此外,通过对授信对象的信用评级、回报率设置、期限组合等措施分散授信风险。

银行信贷工作大多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的情况。银行需加大贷后检查的工作力度,指定专人负责贷后管理相关事宜,规范贷后管理的执行标准,在贷后管理工作中明确责任分工。信贷员需持续关注风险分类、风险预警、资产质量迁徙、逾期及不良资产清收进展等事项,推进贷后管理高质高效开展。银行风险管理部门需将逾期及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人行征信查询系统、天眼查等数据检索工具,掌握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资信变化情况,为应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做好准备。银行信贷部门应加大信贷监控力度,做好临期管理工作,加大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监控力度,编制客户负面清单,针对清单中的客户,加强开展现场检查工作。银行还应针对信贷企业建立跟踪机制,掌握融资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还款情况、企业经营情况及管理变动情况等,评价信贷企业潜在的负面舆情。对于存在不良信贷记录的企业,要加大贷后跟踪检查频次,拟定一户一策的管理方案,及时发现借款人还款的不利因素,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能力[2]。

(二)推进健全信贷管理内控制衡机制

银行在信贷风险内控体系中,需严格划分部门职责,建立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将信贷调查、审批与风险管理相互分离,同时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灵活处理信贷风险防控与经营效益的关系,推进信贷风险内控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规避一味追求经营指标而忽略风险防范的管理缺位,应遏制过于保守、严苛导致员工处于高压之下惜贷、躺平等情况。

在完善信贷风险内控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增强识别、分析及监测信贷风险数据的能力。针对已经发生的信贷风险,需及时制订风险化解方案,综合运用清收、核销、转让和抵债等措施处置逾期及不良资产。

银行要积极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机构沟通合作,通过发挥第三方机构的资源优势实现不良资产快速清收。此外,银行要建立信贷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其作为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推进落实信贷责任追究机制,并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对造成贷款逾期且信贷人员未尽职的,应落实问责追责,加大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力度。

(三)提升银行信贷员队伍建设效能

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需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协调工作。

银行在选拔信贷员时应设置一定的用人标准,信贷员应具备正直、踏实、谨慎的品格。根据员工在平时工作中的表现,选择具有培养价值的业务人员,强化信贷员的责任意识,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加大对信贷员的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力度,既要注重信贷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也需注重信贷员法律常识的掌握和心智技能等的提升。可邀请银行同业等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培训授课,使其与银行员工面对面交流心得体会和业务经验,解答银行员工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疑问。持续发扬以老带新等优良传统,提高信贷员识别、分析、防范及监测风险的能力水平。

银行要充分发挥信贷员的积极性,完善信贷员考核激励机制。对于职责落实不力、工作疏忽懈怠的信贷员,要严肃追责,以对其他信贷员起到警示作用;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信贷员,应在薪资发放、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肯定信贷员在工作中的成绩,发挥信贷员的榜样作用。

(四)加强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

一是银行需针对融资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与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客观地评价信贷企业的经营现状与财务运营状况,准确获取融资企业的经营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分析、预判企业的潜在风险,及时向企业发出催收通知,避免因企业的风险而影响贷款回收。

二是银行需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获取司法、工商、税务和环保等各方面的企业数据信息,加强对企业违约评价及破产预测的模型构建,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等,提高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分析及监测能力。

三是银行可设计贷款组合方案,结合当今经济走势,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从容地控制企业的信贷风险,提升银行的借贷效益[3]。

四是信贷客户的授信业务大多分散在多家银行,银行在开展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时,需加强对同业授信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获得更加全面的融资企业资信信息,为拟定信贷风险防范及化解方案提供更多信息支撑,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此外,银行在催收过程中,要注意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话术及方法。对于暂时陷入困境的融资企业,银行需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适时采取重组、借新还旧、制订还款计划等方式,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实现不良资产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银行需持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准确查找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总结信贷风险防范、化解及处置等管理措施,推进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促进银行从容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类风险,持续提升其竞争力,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晨.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财经界,2021(32):7-8.

[2]方云龙.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0):100-101.

[3]赵恩.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辽宁经济,2020(06):42-43.

猜你喜欢

银行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