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3-12-30陈良华何帅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江苏

陈良华, 何帅,2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2.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0 引言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科研机构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摸索成形的新事物, 凭借多主体开放合作、 自主科研、 市场化运作、 成果产业化导向等优势特征, 已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 江苏科教优势突出, 自身传统科研机构实力较强, 创新人才数量、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配套能力等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 江苏非常重视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 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 发展了一大批新型科研机构。 然而江苏大部分新型科研机构的运行时间不长、 实力差距较大, 存在市场成熟度低、创新机制活力不够和持续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亟须进一步完善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市场化发展新模式, 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此, 本论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现状、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促使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 概念界定和范围确定

1.1 新型科研机构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新型科研机构的概念、 特点、 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展开讨论。 新型科研机构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公认概念,当前对新型科研机构内涵理解主要分为成果导向论、 投资主体论、 经营机制论和范围口径论等不同观点[3], 上述观点之间并非完全独立, 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 成果导向论观点侧重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而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基础研究、 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也至关重要, 这之间更是一种双向传导关系。 投资主体论观点体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如何慧芳等[4]的研究普遍认同政府牵头协调组建、 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地方政府建立是国内新型科研机构的主要设立模式;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内生研究机构和改建的传统科研机构也属于新型科研机构的范畴。 经营机制论的观点毋庸置疑, 这是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机制的内在体现, 是其特色而非本质区别。 范围口径论观点自身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争议, 广义的范围过于宽泛, 而狭义的范围又太过于局限, 未能包括现存的一部分新型科研机构。

本文将新型科研机构定义为: 由多个主体创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企业化机制运作、 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为最终目标, 拥有全新功能定位的现代科研院所。 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属于巴斯德象限, 体现了产业需求导向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纵向延伸和贯通[5]。 现对上述定义进行解析, 该定义有以下几个限定: 一是运行体制灵活新颖, 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来源多元化、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企业化运作; 二是功能紧密结合产业化,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 兼具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两项功能; 三是实行市场化导向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由市场需求牵引科技研究,经费支持与绩效挂钩[6]。

1.2 新型科研机构的范围确定

按照不同的功能侧重点, 本研究将新型科研机构分为政策导向型、 产业导向型、 资源导向型、服务导向型和成果导向型等5 种类型[3]。 政策导向型一般为政府主导建立, 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完善区域产业布局; 产业导向型一般为高校、 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 企业及创新联盟合建, 面向市场需求, 立足突破式技术创新, 攻克产业核心与关键技术, 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资源导向型一般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建, 结合地方产业优势, 集聚相关优势创新资源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同时肩负人才培育功能; 服务导向型有政府主导建立、 社会资本建立、 企业及创新联盟合建几种形式,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成果导向型建设主体多元, 关注科技金融与商业模式的结合, 重点培育、 孵化科技型企业,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并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新型科研机构的功能有不同的侧重点, 任何一类新型科研机构应同时具备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这两项最基本的功能。 应鼓励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科研机构, 在新型科研机构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其主要的功能定位, 待成熟稳定后再向多功能综合发展。

2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发展现状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数量规模和科研成果处在全国前列, 已形成自身特色。 目前, 江苏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近些年涌现出一批面向产业技术需求的、 形式多样的新型科研机构, 它们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传统产业升级方面的成效颇丰。 根据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江苏省科技厅”)数据, 截至2021 年年底, 全省列入统计的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共562 家, 累积研发人员达18 114 人, 科学仪器设备原值19.8 亿元, 承担各类计划项目983 项、项目总经费31.9 亿元, 提供科技服务52 708 项(次), 累计孵化企业达5 666 家, 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 895 项, 其规模和科研成果均居全国前列, 已成为服务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7]。

(1)政策支持方面。 江苏省政府重视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自2016 年以来, 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政策文件, 在全省范围内打造全力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良好政策环境(见表1)。

(2)建设模式方面。 从新型科研机构的实施主体来看, 江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设模式:

第一, 政府主导、 落地园区,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导向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占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牵头, 引导高校、 科研院所、 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通过产学研重大创新资金立项[2]。 借鉴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 江苏创设了许多服务于当地园区和企业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这些研究院所普遍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初期根据建设项目进度、 绩效考核要求取得年度财政经费支持, 在政府扶持下市场化运行, 成为独立研发主体。

2010 年以来, 江苏省科技厅联合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先后组建了10 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这10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目前江苏成立时间最久、 规模较大、 发展较为稳定的新型科研机构, 其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典型案例。 2013 年12 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由政府主导、 市场化运作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省产研院”)。 江苏省产研院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 致力于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江苏省产研院组织结构形式为“总院+专业性研究所”, 截至2022 年年底, 已拥有涵盖新材料、电子信息、 节能环保等领域的72 家专业性研究所和参与共建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布局建设了纳米技术、 智能装备、 医疗器械等多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引进新型研发机构上百家。 总院负责开展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项目的组织工作, 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事业费、 竞争性项目经费、 技术成果收益和社会捐赠, 以会员制形式扶持新加入的研发机构, 对其进行动态考核管理。 专业性研究所依托高校院所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以及地方重点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培育建设, 与总院签署加盟协议后, 其原有机构性质和对外法律地位等保持不变。 江苏省产研院的改革举措颇有成效, 形成了“一所两制”、 “合同科研”、 团队控股、 股权激励、 “三位一体”和“集萃大学”等创新机制[8]。

第二, 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导的资源集聚型合作模式。 江苏科教资源优势突出, 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该模式紧密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技资源, 服务于地方产业, 吸引产业资本。该模式依托于高校、 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与国家实验平台, 通过集聚、 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在促进地方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升级、重大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成效显著[9]。

如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依托于地处苏州高新区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 利用东南大学在医疗器械国内外高端资源、 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推动大学内可产业化的先进技术成果和国内外的前沿技术落地转化。 该院已建成仿生器官与器官芯片、 生物医用材料、 影像及大数据、 体外诊断(IVD)及检测技术四大研发中心, 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助力医疗器械产业升级,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又如由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 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人才创新团队和专业优势, 促进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该院拥有7 个新材料研发中心和1 个面对当地企业的公共检测平台, 旨在为当地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产业领域核心、 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 此外,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也是此类模式, 该所依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组建了江苏膜科技产业园和江苏膜产业投资基金, 为当地膜产业的培育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支撑。 目前, 江苏膜科技产业园内已集聚膜科技企业30 余家, 形成一条膜产业链。

第三, 科技研发孵化与服务型合作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市场实际需求, 通过孵化企业、 衍生企业、 服务企业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10]。 一方面, 此模式围绕产业需求, 依托高校、 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 吸引风险资本投入,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落地、 转化与产业化; 另一方面, 此类模式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承载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

如江苏省未来网络研究院在全球率先提出服务定制网络体系架构(SCN), 牵头建设了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CEIN), 为研究新型网络体系架构提供简单、 高效的试验验证环境。 江苏省未来网络研究院先后集聚了通信领域创新团队61个, 创办孵化企业60 家, 其中培育南京独角兽企业1 家、 瞪羚企业1 家、 高新技术企业12 家。采用此模式的还有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 该院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为技术支撑, 携手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 打造“脑园”与“药园”双元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 推进研发成果的标准化、 定制化生产, 倾力打造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平台。 该院搭建的高通量动态脑成像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工程化研发平台, 服务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开发药企、 神经生物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大科学项目等, 通过搭建成果孵化创业基地, 成功孵化了“南京脑观象台”、 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和其瑞医药(南京)有限公司等创新项目。

第四, “教育+培训”的平台支撑型合作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都承担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也肩负了高校参与地方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 本研究以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建设项目的立项名单为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性原则和滚雪球抽样方式展开调查。 要求问卷的填写人为新型科研机构的项目负责人、 研究人员、 技术人员等, 对新型科研机构的运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以确保问卷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 调研单位主要分布在南京、 苏州、 无锡、 徐州、 南通等地, 通过实地访问、 电子邮件等方式共发放问卷200 份, 实际收回163 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后, 得到有效问卷126 份, 有效回收率63%。 从调查对象上看, 问卷填写人是项目负责人的占28.6%, 研究人员占32.5%, 技术人员占38.9%。 问卷主要针对新型科研机构承担的角色、 投资主体以及面临主要困难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

第一, 对新型科研机构单位性质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对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单位性质调查结果中看出(见图1): 大部分调研单位是企业, 比例达到55%; 有36%的调研单位隶属于行政机构,是事业单位; 有11%的调研单位是民办非企业。江苏新型科研机构中大部分都采用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自负盈亏, 且有充分的自主权, 不会受到过多的政府干预。

图1 新型科研机构单位性质的调查结果

第二, 对新型科研机构投资主体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对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投资主体调查结果中看出(见图2): 绝大部分调研单位的投资主体包括企业, 其数量占样本总量的比例达78.57%;投资主体包括高等院校和传统科研院所的调研单位占样本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8.25%和45.08%; 超半数以上调研单位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 除上述提及的投资主体外, 还有7.59%的调研单位的投资主体包括投资机构和个人。 江苏大部分新型科研机构的投资主体包括企业, 主要是因为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定位于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设立之初就密切关注与企业间的紧密联系与科技成果市场化, 因此企业在江苏新型科研机构中的投资占比较高。

图2 新型科研机构投资主体的调查结果

第三, 对新型科研机构面临困难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前期调研, 我们发现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 对此进行梳理后并在问卷题项中进行体现, 让调查对象选择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目前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 9%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困难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6%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乏资金; 24%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乏高端核心人才; 25%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困难在于前沿技术掌握度低; 14%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困难在于市场化程度低; 12%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困难在于成果转化难。

图3 新型科研机构发展中面临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

此外, 结合实地调研与访谈情况, 调研对象在肯定新型科研机构快速发展和新生事物有效性的同时, 还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1)建设功能重复, 扶持政策有效性有待完善。 江苏建设的各类型新型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 新能源、 新材料、 节能环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 建设功能交叉重叠, 且发展不均衡。 此外, 政府对新型科研机构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综合性文件中, 建议出台针对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专项政策文件并大力宣传, 从顶层设计引导不同类型的新型科研机构发展。

(2)大多数规模较小, 自主创新核心能力缺乏。 在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背景与政府政策引导下,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 但多数新型科研机构仍处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 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 且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平还有待提高, 还未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缺乏战略思维与国际化发展视野。

(3)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总体来看,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高端科研人才占比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 具有灵活性的引才、 留才、 用才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此外,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缺乏既懂产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4)自主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够。 采用灵活与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新型科研机构取得突出创新绩效的成功举措, 但在调研访谈时发现, 部分调研对象的市场成熟度不高、 创新机制活力不够, 还未完全突破传统体制的藩篱; 部分调研对象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尚未形成“自我造血式”的多元化资金循环机制; 部分调研对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开放合作方式流于形式, 缺乏与其他相关创新主体的深入交流与互动。

3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创新发展环境, 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市场化是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活力源泉, 需要紧密结合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第一, 树立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其成功经验与发展特色, 营造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良好创新氛围。 第二, 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工作, 省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需统筹协调、 协同联动。 第三, 江苏各地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时应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要从顶层设计并引导探索建立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创新需求的新型科研机构, 同时新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要从区域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 在功能上避免重复。 第四,出台江苏新型科研机构分类指导政策管理办法,统领省内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开展监测评价与动态调整等工作。

3.2 实施规模化、 品牌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

实施规模化、 品牌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 集中优势力量做大规模, 攻克核心技术, 激发新型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拓资源的能力与吸引优质资源的活力。 第一, 培育特色品牌, 凸显龙头优势和品牌效应,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并强化突出的专业优势和品牌特色, 不断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并加速科技成果输出, 扩大国际知名度, 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服务平台,供应全球化、 专业化和品牌化的创新服务。 第二,引导新型科研机构实现集群化发展, 避免“小而散”、 重复建设。 第三, 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 无论是在发展的任何阶段, 新型科研机构都要致力于集聚并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建设开放合作的科研体系[11]。

3.3 推动全方位人才管理

科技人才是支持新型科研机构长久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 引进与培育支撑江苏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 始终是江苏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要务。 第一, 提供有利于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有效机制, 保障人才战略的长期与稳定, 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配置创新人才资源, 创建有利于国际竞争的政策环境与人才机制, 集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 第二, 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挖掘与保护工作, 培育探索创新、 自主竞争、 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三, 组建具有高层次、 国际化背景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吸纳国际顶尖人才, 重点识别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性与多样性, 注重强化多学科集成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满足新型科研机构内部知识结构的丰富性, 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化队伍。 第四, 建立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 不断创新简洁化与人性化的用人方式, 形成开放、 流动、 稳增的人才队伍。 第五, 鼓励新型科研机构建立全过程激励模式, 采用多维组合的激励方式, 在研发至转化的各环节配套设置激励方案, 鼓励探索新颖的激励机制, 赋予研发人员更多的自主权与参与决策权, 建立以人才激励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第六, 重视研发团队的综合性与全面性素质培育, 不仅要重视掌握专业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 还需培育具有综合运作能力与面向市场战略的复合型人才。

3.4 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需要持续深化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建设。 第一, 要不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自主性、 适应性与开放性的建设原则, 探索建立与市场紧密匹配的建设模式。 第二, 建立多元化、 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与使用体系, 特别是要重视资金筹集、 资金使用与资金再投入之间的循环联动, 通过机制设计促使各部分实现系统性关联与协同耦合, 推动新型科研机构资金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第三, 鼓励引导新型科研机构运用多元投资混合制的方式孵化企业, 吸引科技金融资本投入, 通过固定回报或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取投资收益。 第四, 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发预评估机制, 采用政府购买、 “合同科研”、接受委托、 共建实验室等多种方式推动技术研发以满足产业与市场需求, 通过有偿授权或转让、用户参与创新等方式向企业转移扩散技术, 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 拓宽其与市场的输出与交换能力。 第五, 着力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 通过互联网发布技术服务与需求信息, 促进产业和企业有效利用科技信息,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与用户的互动与沟通。

3.5 开展多元化合作方式, 创建联合平台

江苏新型科研机构要搭建连接国内外协同科技创新的桥梁, 发挥吸引、 集聚并培育人才的平台功能, 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蓄水池”, 高效衔接并整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第一, 强化与不同创新主体的多元合作, 打破传统机构之间的制度藩篱与壁垒, 建立各部门科技人才多边与双边交流与合作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 价值共创。 第二,依托并整合具有优势专业、 创新知识与资源的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协同创新载体等。 第三, 始终保持新型科研机构的开放性, 鼓励建立多元化的对外交流与协作方式, 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 举办前瞻性技术交流研讨会、 牵头成立战略联盟、 联合培养人才等, 以保障与外界新知识、 新技术的交换与融合, 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创造价值。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江苏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