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组

2023-12-30季夏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重组大概念结构化

季夏玲

[摘 要]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数学大概念,对“圆柱的体积”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师有结构地教,以促进学生有目标、有结构、有系统地学。

[关键词]大概念;教学内容;重组;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6-0063-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确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素养导向的提出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让知识活起来。“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就是大概念,大概念引领下的知识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特点。

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数学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是结构化教学的一种尝试。重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组织教学,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教师有结构地教,就能促进学生有结构、有系统地学。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谈谈关于大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挑拣”学材求本质

“圆柱的体积”怎么教?以往的教学都是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引入,猜想三种立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借鉴探索圆的面积的过程,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将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探索、有发现,确实能帮助一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但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知识为目的,极少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控,没能引导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打算以大概念引领,重組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悟。

[第一课时:怎么求圆柱的体积?]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胡萝卜、圆柱形磁铁、量杯、水、黏土、剪刀、小刀等。

问题:怎么求圆柱的体积?

1.讨论:选择哪些学具?怎么求圆柱的体积?

2.活动:操作验证。

3.反思: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意图:开放的问题引领、多角度的研究切入、丰富的活动体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围、切、捏等多种操作活动中不断累积经验,由量变引发质变,进而能主动剥离非本质因素,把握体积的本质。]

小组1:我们选择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来围,长方形纸片是圆柱的侧面,圆形纸片是圆柱的底面。两张纸片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我们的这个选择与圆柱表面积有关系,没算体积。

小组2:我们选择了圆柱形磁铁、量杯,还有水。我们先往小量杯中倒满水,再将小量杯放入大量杯中,然后将圆柱形磁铁放入小量杯,这个时候水会溢出一些,我们再测量一下溢出的水的体积,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圆柱形磁铁的体积。

师:这个操作很妙啊!不过,有没有什么局限性呢?

组长:较大的圆柱形物体、不能沉下水的圆柱体等不好测量。每次都要准备水、量杯等物品,也比较麻烦。

小组3:我们选择了黏土。我们先将圆柱形黏土捏成长方体,然后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算出体积。这个体积也就是圆柱形黏土的体积。

师:又是一个精彩的转化。你们的研究之路可以走得再远一点。比如,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为起点,能否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大家再思考一下。

生1:我发现,用圆柱的底面积乘高得到的数据跟长方体的体积数据很接近。

师: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生2: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师:可是刚才得出的数据有一些差别。

生3:实际操作和测量会有一些误差。

师:带着这个发现,让我们继续前行。有谁能证明这个发现?或者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小组4:我们有个大胆的想法。之前,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将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那么,是不是可以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呢?

师:听懂他们的想法了吗?谁能再说得详细些?

生4:他们的意思是沿着圆柱底面的直径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长方体。

二、“破坏”圆柱求提升

大概念的真正理解,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完成,而是主要体现在完成“表现性任务”上,也就是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重组内容可以改变以往零碎化知识教学的形式,使知识体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数学教学要用数学的大概念、大情境、大主题、大任务、大问题,将数学知识中相同、相似乃至相对的意义进行统整、优化、组合,使得数学知识成为更具生长力的结构体。

[第二课时:学了圆柱的体积,你还学会了什么?]

学具准备:圆柱形黏土、小刀。

问题:在有限的资源里,尝试“破坏”圆柱,看看能创造什么样的精彩。

1.操作:可以怎么“破坏”圆柱?

2.讨论:被“破坏”之后的圆柱是什么样子?与圆柱有什么关联?

3.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几何体吗?

4.设计:请设计一道以圆柱的体积为基础的创新题。

[教学意图:大概念打通的不仅是学科内的知识,还有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实践是学习的有效路径。而大概念教学特别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也就是迁移应用,因此,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操作、想象、创造中真正获得知识。]

小组1:我们用刀横着切一刀圆柱形黏土,发现得到的两个小圆柱比原来圆柱多了两个底面。如果从正中间将圆柱形黏土一切为二,其中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就是原来圆柱的[1/2]。

小组2:我们也是把圆柱切成完成相同的两部分,但我们是竖着切的,此时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底面圆的直径。

小组3:我们也是切的。不过切了以后就变成“斜圆柱”了。如果刚才我们切得规整一些,得到的“斜圆柱”的体积就是原来圆柱体积的[1/2]了。可我们是随意切的,不知道体积是多少。

师: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

生1:我们可以参考梯形的面积计算。借助一个与它完全一样的“斜圆柱”……

师: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2: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斜圆柱”拼成圆柱,算出圆柱的体积,再平均分成2份。

生3:也可以先添补再减。

生4:把黏土捏成长方体,体积也没变。捏成圆锥也可以。

生5:其实我们也可以把黏土捏成正方体。

[教学意图:大概念教学能够教会学生的不止于“这件事”,还有这一类普适性的做事准则或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准则或规律,就会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正如布鲁纳所说:“非特殊迁移,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和一般的观念来加深理解。”学生由体积的基本概念出发,在操作和讨论中寻觅不同的方法,就能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习惯。]

三、整合形体求结构

深刻理解与把握一个大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大概念教学需要从单元层面展开,引导学生持续性接触大概念,直至完全理解与把握。如果“一课一个大概念”,教师依然会以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浮于表面。在教学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指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各层次的教学组织。

[第三课时:玩转立方体]

师:上一堂课,同学们对圆柱进行了横切、竖切、斜切,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的体积。看来你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圆柱上切来切去了,开始主动探究几何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一起来玩转立方体吧!

1.想象:圆柱和其他立方体之间可以怎么转化?

2.讨论:转化之后的立方体和圆柱有什么关联?

3.设计:你可以设计出几何体之间转化的创意题吗?

[教学意图:教学内容重组是将某一个知识作为一个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理解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大概念,即“我能用什么辦法来解决与这些知识有关的题”。学生将立方体联系起来,不断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去同化那些已学的,甚至对未学的知识也有初步认识。]

小组1:从正方体中切下最大的圆柱。圆柱的底面直径就是正方体的棱长,圆柱的高是正方体的棱长。

小组2:我们刚好相反,从圆柱中切下最大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为正方形,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圆柱的底面直径,高就是圆柱的高。

小组3:从圆柱中切下最大的圆锥,不过,我们还没学圆锥的体积。

师:怎样切才是最大的圆锥?

生1:保持底面不变,高度也不能变。

师:等底等高。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你们想怎么探究?

生2:用黏土。因为我们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所以可以把圆锥形黏土捏成圆柱或长方体后再计算。

生3:我需要水,还有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可以通过测量水的体积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师:我们又学到了一个知识——圆锥的体积。现在可以进行更多立方体体积的转化啦。课后请大家设计相关的习题集。

[教学意图:大概念教学要放在一个整体的“意义场”来加以精准理解。基于此设计教学,能让学生主动追寻知识的本质,建构知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寻得、悟得的,再通过自己的改造让他人获得启发,惠人惠己,这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依托教材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教,相关知识被碎片化处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和建构。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内容重组,知识体系深邃而有内涵,教师需要且行且思,首先学会像专家那样学习、思考,优化教学策略,明确教学重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徽.大概念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吴永军.关于大观念教学的三个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5):40-47.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重组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2021190)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重组大概念结构化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