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男性,靠结婚狂赚350万
2023-12-29杜都督
中国男人为攒彩礼头疼时,印度男人已经靠收嫁妆腰缠万贯了。对一个印度男士来说,没什么比结婚更简单的攒钱方式了。因为在印度,男性结婚时可以收到高额嫁妆,有女方的家庭甚至为了出嫁妆倾家荡产。虽然法律已经明文禁止,但索要、赠予嫁妆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
一个印度男人,能靠结婚获得多少钱?印度女性,为什么需要贴高额嫁妆出嫁?又为什么,这样的高额嫁妆屡禁不止,甚至女方家庭也自愿付出?
印度嫁妆,到底有多高?
BBC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印度男人学历越高,在婚恋市场上可以得到的嫁妆越多。
学历,是印度男人最好的时尚单品。
早在20世纪初,一个加尔各答大学毕业的法学生,可以拿着毕业证问老婆索要1万卢比。
而100年后,在21世纪初,一个学MBA的硕士,在婚恋市场上已经可以涨价到100万卢比了。
一百年涨了一百倍。
什么叫高质量男性?通过高学历赚到高嫁妆的男性,就是印度的高质量男性。所有的高学历里,印度理工学院的男生最值钱。这所学校相当于印度的清华,这里毕业的博士、MBA、工科男在婚恋市场上价格都很高。如果一个男人,毕业于印度理工,还拿到了MBA学位,那就是枪王之王,可以向未婚妻要600万卢比,大概合52万元人民币的嫁妆。
如果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主角们放进婚恋市场里,一定是可以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
对男方父母来说,嫁妆是弥补他们对儿子教育的投资,婚嫁过程中谈钱时候,他们会列出来这些年的辛苦条目,比如儿子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非常值得一笔高额的嫁妆。
对于女方来说,如果老丈人相中了一支潜力股,甚至可以“提前预订”。看到有前途的小伙子,直接“掐尖”,连你上学的费用也包了,算作嫁妆的内容。要求只有一个,和女方订婚,或者直接结婚。
社会学家项飚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维杰·奈杜本来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这在印度人眼中,不能算是什么好专业。但岳父还是看中了他这个人,花71万卢比的嫁妆“订”下了他。结婚后,岳父怂恿他改行做IT,还给了他5万卢比的“赞助费”。于是他辞掉了原来工作,全日制上学读书。
印度新郎的“本钱”,除了学历,就是工作。印度婚恋界,处在嫁妆鄙视链顶端的是公务员,第二档是IT男,前者象征着地位,后者象征着能力,都是高质量男性的标志。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大学讲师值得20万卢比嫁妆,银行职员70万~100万卢比,医生200万~300万卢比。那是在2006年,当年印度人均GDP是大概800美元,折合4万卢比。一个印度女人,需要倾尽全家之财力,才摸得着结婚的门槛。
印度嫁妆,是如何形成的?
在更多的其他地区,由于女性地位低,通常会收取高额彩礼,将女性“卖”进男方家。
虽然同样是腐朽的婚嫁观念,但起码在直观上来看,男方家多进了一个劳动力,付出一定金钱也相对合理。而在印度,同样男多女少,为何需要支付高额结婚成本的却还是女方?
这种高畸的嫁妆,跟印度的种姓制度息息相关。
印度婚礼严格讲求种姓。男子可以娶同种姓或者更低种姓女子,女子只能嫁同种姓或更高种姓男子,这叫“顺婚”,反之就是逆婚,会被神明诅咒。
最后的后果,就是高种姓女子过剩,低种姓男子过剩。但是高种姓男子就那么多,印度女为了找到如意郎君,只能不停卷、不停加价。
一般,印度女方家里,不仅需要负担有形财产开支,比如房子、车子、债券,也要包揽结婚时候婚礼仪式、新郎的衣服、珠宝首饰、宾客的机票费路费,等等。
在这个过程里,印度男是彻头彻尾的买方市场。
在一个MBA班里,同学之间会相互攀比嫁妆,一个印度高质量男性可能手里攥着一大把结婚对象,多方斡旋,作壁上观,然后,答应嫁妆最丰厚的那一家。还有的家庭,明明嫁妆钱已经谈妥,女方家庭倾其所有、一滴不剩就为了结这个婚,结果结婚当天,男方临时加价10万卢比,不然一切作废。
一个男人,可以不爱面前的女人,但是不可能不爱她的车子房子,毕竟这个世界,“尸体看到钱都会醒”。
除了种姓原因,还有社会因素。在一些印度人看来,女性是“彻头彻尾的负担”。很难想象,现在印度都要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2022年女性就业率还只有区区25%。女人要结婚,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花销要从一个家庭转移到另一个家庭,但又不工作,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男方要多养一口人,所以男方也会以此为借口,要求加价、再加价。
最初,高昂的嫁妆只是在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和婆罗门这种高种姓中间流行,渐渐地下沉到低种姓,下沉到各个职业,下沉到贫困家庭。
在我国,经济学家将彩礼定义为“父辈替儿子购入新娘生育权利及婚后劳动的一次性支付”,嫁妆一般视为“对女婿的赠予和对女儿婚后生活的补偿”。
而印度女性生育权利、婚后劳动价值,似乎都无人在意。印度诅咒人最狠的话莫过于一句:祝你生个女儿。
在这样“生男赚钱、生女赔钱”的大环境下,印度女性很难“受待见”。太多女孩在刚出生就被遗弃,还因为女童的嫁妆便宜,很多家庭会给很小的女孩安排童婚,从此走上一条充满眼泪和荆棘的不归路。
即使有幸从人为的性别选择中存活下来,印度女人的悲惨命运也并没有结束。
在印度,为了嫁妆杀妻的案件屡见不鲜。当地有个专属名词叫“索奁焚妻”,指的就是因为嫁妆纠纷烧死媳妇或妻子并伪装成自焚或厨房意外。
被定性成“意外”,又发生在家里,隐秘且不好取证,连受害者人数都难以估计,太多太多人,消失在隐秘的角落。据一项数据统计,印度每年约有8000名女性死于嫁妆,平均每一天,都有20人因此死去。
因为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早在1961年,印度便颁布了嫁妆禁止法,接受和索取嫁妆皆属犯罪。
但是有什么用呢?它可以不叫嫁妆,可以叫赠予,叫礼物。
但是,没有这笔钱,印度女人就是结不了婚。
除去性别,嫁妆里的系统性悲哀
而悲哀的是,在印度,废止嫁妆传统并不容易。
一般情况下,对抗一项腐朽的传统糟粕,最重要的方式是接受教育,解放思想。
有研究表明,受过教育的印度女性确实需要付出的嫁妆更少,因为她们有出去赚钱的可能。
可嫁妆依然存在,降低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比起上学,很多父母更愿意把钱留给女儿嫁人。
一位印度父亲曾经坦言:“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人会问新娘的资质如何,他们只会问她带来了什么嫁妆。我宁愿存40万卢比用在她的婚礼,也不愿花在昂贵的工程或MBA课程上。”
说白了,学习没用还花钱,不如直接嫁人。
在这个只有25%女性就业率,1.86亿的女性不会读书或写字,93%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的国度里,没有人告诉女人,她们可以反抗,可以不付出嫁妆,甚至可以不结婚。
教育本可以充实她们的头脑的,成为她们反抗的武器。可那太遥远了,通往教育的路上遍布荆棘。
即使偶尔有父母愿意把女儿送去学校,在这个困住所有人的系统下,教育也只是一笔嫁妆的优惠券,读书早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而另一方面,看似是完全胜利的男方,似乎也没有那么愉快,因为他们收到的嫁妆并不完全归自己所用——
据一项调查研究,男方收回大量嫁妆的第一用途,就是为自己的姐妹找一个好婆家。
有钱人先嫁女儿,后娶媳妇。嫁女儿时候给的嫁妆算是“投资”,可以维护提升社会地位;后面儿子结婚一定要比这个价格要得更多,争取“赚回来”。
没钱的家庭先娶媳妇,后嫁女。用儿媳的嫁妆嫁女儿,这叫作嫁妆里的“基础经济学”。一给一收之间,环环相扣,水涨船高,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嫁妆闭环。而这个环节里被买卖的,是婚姻,是人性。
有人曾经提问,为什么印度人难以废除这种腐朽的嫁妆传统,一条回答触目惊心:新娘给嫁妆,能买到任何意义上最好的人;新郎拿嫁妆,钱比人更重要。婚姻变成了交易,人的所有特点都被分成三六九等,在金钱的视角里像动物一般一一过磅。
你什么工作?什么学历?什么家境?什么种姓?每一条都是打分项,打分背后都是计算,标志着你作为嫁妆附属品价值的提升和作为人人性的丧失。
宗教,等级,传统,男人,女人,这个体系的所有原子都在饲养这个庞大的嫁妆系统。虽然法律明令禁止,但是私下乐此不疲。男方家庭愿意收钱理所当然,可女方家庭也愿意花钱。因为花越多的钱,意味着女儿嫁给了更高的门第,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印度一位公开反对嫁妆的男性SatyaNaresh曾经抱怨过,这个国家没人设计反嫁妆的海报,没有反映嫁妆问题的电视剧,也没有明星愿意站出来呼吁。大多数人面对着这座房间里的大象,却熟视无睹。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问题,这个名叫嫁妆的魔鬼,一面剥削穷人,一面彰显富贵,密密麻麻的笔画里都是“吃人”两个字。
但在社会裹挟下,很少有人跳得出这个圈子,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想彻底解决问题,这条路对印度来说还很长。
希望,爱情只和爱情有关,婚姻只和婚姻联结。
希望,无论在何方,人能真正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