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科建设中的跨学科发展趋势探讨

2023-12-29许欣悦

江苏高教 2023年5期

【摘 要】 艺术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是当今我国人文学科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在新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过程中艺术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艺术学科属于新兴而快速发展的学科,亟待加强、完善和提升学科建设内涵。其跨学科带来的新型艺术学科的发展形态,应当起到积极推进艺术学科朝着更加符合新文科创新理念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及科研成果的极优化,为艺术学科的进一步提升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宽广平台。质言之,在时代发展语境下要求艺术学科建设从重塑学科结构、改革学科教育教学以及开放跨学科姿态等多角度来打造新型的学科体系,使之在人文学科大家族中呈现出“艺术+”的焕然面貌,展现出重视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交融发展、接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元学科的新布局。

【关键词】 艺术学科;调整与建设;跨学科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3)05-0054-0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3.05.007

【作者简介】 许欣悦(1991—),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简称《新版目录》),其中艺术学科专业目录有所调整,把原来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整合为“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丰富了学科建设内涵。新设置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中,收编了原处于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这样的调整使得未来艺术学科建设路径趋于交叉与融合,强调了艺术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各门类、其他学科之间协同与共享的途径。《新版目录》的发布,意味着艺术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十分紧要,艺术学科关涉跨学科发展趋势问题的思考更是迫在眉睫,其跨学科带来的新型艺术学科的发展形态,应当起到积极推进艺术学科朝着更加符合新文科创新理念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及科研成果的极优化,为艺术学科的进一步提升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宽广平台。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高校的学科研究、师资构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提出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促发了高校针对艺术学科跨学科建设的新构想和新思路,诸如,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构跨学科格局的艺术学科学术体系,拓展艺术学科世界多元格局等。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艺术学科已经围绕着提高学科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尊重学科传统与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逻辑,立足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向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从世界范围看,跨学科已经成为艺术学科、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内外高校与机构均对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例如,国家调整学科指导方案提升高校艺术教育跨学科层次与水平,高校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推进艺术主导的跨学科专业整合,共同以多维度构建艺术学科跨学科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

一、艺术学科跨学科理念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学科乃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思想的聚集地和先锋阵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探讨艺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兼具学科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才培养的双重重任。回顾历史,我国艺术学科形成较晚,大约在20世纪初叶的新式教育推动下逐步出现,起初主要是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科和创办艺术专门学校。艺术作为学科建设的意识则出现更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艺术只是属于“术科”形态,注重技艺技能传授,谈论学科建设问题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不过,已经呈现出艺术教育由“术科”向“学科”的转变趋势。跨学科性发展问题也开始涉及:一是艺术与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关于艺术的学问与学科,自然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与研究方法产生关联;二是艺术学科在20世纪新式教育中的使命,促使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兼具跨学科的作用。诸如,从开始培养“通才”学习实用之学,直至秉承“美育救国”口号发展艺术教育,都需要跨学科培养“一专多能”研习科学的应用人才。

1.20世纪上半叶学理输入的反思与推进

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强劲之风催生了中国艺术学科在近现代高校的孕育,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领域,突破了传统学术文史哲的大分科,从而单独分化出来。在留洋归国的一批学者如蔡元培、吕澂、俞寄凡、滕固、张泽厚、马采等人的努力下,艺术学跨学科性被译介与阐发,为其构建了跨学科的学理基础。

1922年前后,俞寄凡将“艺术学”学理概念通过译介黑田鹏信《艺术学纲要》的方式,传入国内。他在黑田鹏信“美欲”一元说的基础上,认为“艺术史包含人类的一切活动,故以多元说为宜”[1]。即艺术植根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历史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艺术学科研究和其他学科多有重叠,经常以其亲缘学科的前期成果作为支撑解决艺术问题,致使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由此,艺术学在引入之时,就从主体角度昭示了学科的跨学科性。

在接触西方艺术学学科的过程中,国内学者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认识到艺术学学科需要美学、文艺学等亲缘学科的支撑,也需要外部相邻学科的视角与方法,使得艺术学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张泽厚在《艺术学大纲》“艺术与他重学科”一讲中采用唯物史观辩证的态度,将艺术与其他科学相关联,论述了艺术学科和自然科学有着相同“求美”的目的,并阐述了艺术学自身的跨学科性,“光学之于绘画、声学之于乐谱,力学之于建筑,尤其是现在新兴的画派,如表现、构成、分析、立体诸派,莫不是纯自然科学化了,都有很显明的帮助”[2],又辩证地认识了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3]。《艺术学大纲》拓展了艺术学跨学科的认知,尤其是把艺术看作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生发出艺术学的社会性,成为艺术学跨学科的路径。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科理念,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学术思潮影响,而凸显出跨学科特点。马采在《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一文中,根据冯德的科学分类法,主张把艺术学分为艺术体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这三大学科既相互区别,在方法上又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4],马采在构建且厘清艺术学科自身学理基础之时,也为艺术学科跨学科研究史实,提供了可供支撑的理论依据。

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我国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随着艺术学的引进,就已经被国内学者译介与推进,他们不仅明晰了艺术学科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整合的产物,更是将艺术学科扩大至自然科学,寻求实证科学方法的合理性。学者们在艺术学这一独立学科中讨论艺术问题时,并未受到学科边界的制约,这种源于学者对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自律性学理反思,建立起艺术学跨学科研究认识论与方法论,推动艺术学跨学科发展进入教育实践阶段。

2.20世纪上半叶高等艺术教育“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

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创设了艺术类专业——图画手工科,从为了培养艺术教员,到逐步以发展实业、培养人的素养为专业培养目标,“学堂里设有木工场、金工场、农场和养蚕室,训练这些传统功名出身的青年学生手脑并用,从事实际的生产工作”[5]。虽不能将两江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视为学科,但其课程的跨学科设置,可视为近代艺术跨学科教育的最初形态。1909年图画手工科课表显示,在传授专业知识所需的手工、图画学科课程基础上,开设了代数课、几何课、热学课、光学课、音学课以及乐典课、唱歌练习课等课程,跨学科课程设置明显,人文与科技、知识与能力等诸多学科相互配合,以培养实用与审美、通才与专业共生的艺术类人才。除此之外,1912年11月2日,教育部颁布的有关艺术学科、建筑科、染色科、图案科学科的课程中,均在原来学科基础原理、历史、技法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科课程[6]。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早期传统的师徒制临摹教学法,到接受新式写生教学法的转变,从而在原来课程基础上,拓展了哲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理论课程,透视学等实用科学理论课程,以及艺术解剖学这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跨越和交织的课程[7]。可以看到,高等艺术教育机构以艺术、技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设置实施必要的通才教育,这种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不仅流行于20世纪初期师范类、综合性高校,在艺术专门学校中亦凸显。

二、艺术学科发展中的学科单一性问题

时间跨越到当代,经过20世纪下半叶的催生和发展,艺术学出现由分科到整合,再到多学科互融,直至跨学科发展的模式。尤其是当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理论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构学科基础理论、交叉理论和应用理论发展方向群,力求实现学科资源整合的优势,着力扩大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共同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如今,艺术学科在时代发展中,需要寻求新的跃进式发展,有必要审视学科建设在过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综合多学科视角、跨学科手段打破学科壁垒,为艺术学科建设提供科研知识创造力、教学传播力、人才应用力的新土壤。

1.改变传统“师徒制”教学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学科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人才培养,高校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来完成这一目标。艺术学科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技艺的学习与训练,以培养专业过硬、技法突出的艺术人才。其中,“师徒制”教学模式,尤其重视技艺的磨练和传承,被当代艺术教育沿用下来,即从技艺学习到学术承接,“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8]。因此,艺术学科尤其是艺术实践类专业在此类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学派”延续各家技法。固然,深耕在各自领域对艺术学科纵向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使得门类艺术的技法得以传承,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科横向发展的局限,例如潜心于技法的传承,较难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创新路径,尤其是难以适应当下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带来的创新形式,难以生成社会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技艺保护形式。如此,新时代艺术学科建设时必须创新“师徒制”教学模式,既要继承“冷门绝活”的技艺与文化,又要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实现创新,综合考察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赋予师徒制教学以新的活力。

2.转变专业越分越细带来的局限性

关于专业划分,20世纪下半叶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出现了垂直专业细分和强化专业的发展趋势,艺术各大门类不断细化,单一门类、单一方向、单一技术工种以专业形式涌现,艺术人才走向专门化。自1952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次年按照国家需求设立“对口”专业,专业数目有215种,其中艺术学科专业11种。1963年,国家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专业增至510种,其中艺术学科专业增至36种。随之往后,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截至2023年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艺术学学科5大门类中划分出56个专业名称,并在其他学科专业设置中列出可授予艺术学学位专业4个,落实到高校具体实施上又在专业中细分出各自专业方向。以设计门类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就出现了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研究等多种方向。虽然说细分专业可以强化专业学习,培养“专技”人才,但是在横向专业上再次垂直细分专业,实行高度专业化,容易形成“学术壁垒”。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学生通识性知识以及跨学科能力欠缺,反而会使得人才培养扁平化,直接造成专业视野狭隘,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科整体的意义,而且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所需的职业可迁移能力。

近十年,新媒体、新学科的更新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促使社会艺术行业形态更新换代加速,艺术行业市场份额也发生着变化。当前,不少艺术行业需要多方向与多技能的专业人才,如策展行业人才不仅需要设计策划专业方向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兼顾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管理、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等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当下展览大众参与度高,艺术作品可表现形式多样,更加需要高校为其输入理论与实践并行且具备协调能力的策展人才。

因此,要想解决艺术学科发展的学科单一性问题,需要艺术学科以学科知识、内容系统化为导向,交叉学科内部专业、贯通艺术门类、跨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专业,以学科群的方式完成学科跨越、交叉合作机制,从而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形势、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升级的趋势建设学科、输送人才。

三、国外高校“艺术+X”跨学科路径的借鉴认识

跨学科建设成了不可逆转的学科发展路径,因此开放学科、跨学科推动了艺术学科的知识增长和整体化演进。整体上说,“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科是学术机构的‘显性结构’,跨学科则处于‘隐性结构’状态;20世纪后半叶,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科交互成为知识的显著特征”[9]。随着艺术学科跨学科性的增强,国外高校出现了“艺术+X”的学科跨界模式,这意味着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组成的多种组合创新形式使得建设学科群成为可能。

国外艺术学科的跨学科路程,经历了“同化(整合)”(1900-1920年)、“调整”(1920-1954年)、“进入”(1954-1992年)到如今的“成就”阶段[10]。目前,打破学科边界的“艺术+X”为艺术学科“成就”提供了样板,并被高校运用、统筹设置了跨学科学位项目。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设计了一套“计算机+X”学位项目,开设了与艺术学科相关联的“计算机+艺术设计”“计算机+广告学”“计算机+音乐”等专业,艺术学科跨界成为其他学科的助力器,艺术学科的主体性被削减,也有高校认识到了问题,将艺术学科“正主”,比如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学院(ID)设置了可自由组合的设计学课程,形成了以设计为基础的“设计+”物理、交互、数字、媒介、企业管理等定制型课程。

1.契合社会需求的学科建构

学科发展的自律性和他律性决定了艺术学学科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的使命。德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维尔康特认为艺术是从社会文化现象中逐渐产生的[11]。以学科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同样成立,艺术学科的范围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被扩大,艺术学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跨学科趋势。数字媒介与人工智能的跃进式发展,需要艺术学科借助计算机语言、信息与通信技术等“交互”,从而完成平面艺术到元宇宙艺术的转化。艺术学科的跨学科,也是与其他学科相互碰撞的结果,从而也成就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德国艺术学者埃米尔·乌提兹早在梳理艺术学科概念时,就昭示了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发展理路,他在《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中预见了保障艺术学科可持续性建设的方式,认为艺术学的发展少不了其他学科大力支持,离不开跨学科角度综合艺术问题,比如价值理论、艺术哲学等与艺术彼此紧密联系[12]。如此说来,跨学科带给艺术学科必要性和可持续性、多变性。当然,跨学科是由强大的学科和社会需求驱动的,学科的建制与调整需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而定。当社会发展提档升级,学科要及时回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建设稳固的学科体系。如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院疗愈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心理学的跨学科,关注人的心理亚健康问题,疗愈艺术是以艺术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通过创造疗愈艺术语言,修复人在社会压力中的焦虑、抑郁等亚健康情感。再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也在2022年关注到了疫情之下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环境问题,其“Design for Safety”(安全设计)项目便是通过设计这一艺术手段提出创意,以解决后疫情时代人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质言之,高校与政府共同鼓励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其目的是培养推动产业繁荣和创新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鼓励研发学者聚焦地球、生态、人类综合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以解决未来全球性的问题和矛盾。

2.强调学科间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方式

学科间的跨越合作可以看作以开放的态度接触学科边界,以其他学科方法、学科知识助力学科中专业的深化,跨学科合作带来新思维、新视域,避免了单一学科知识的狭隘性,从而促进学科体系结构的多维度组合与规范化。以艺术学科中的音乐学为例,国外音乐学已经尝试与多种学科合作,世界跨学科音乐学学会每年召开的CIM跨学科音乐学研讨会,就展现了“音乐+X”的艺术跨学科实践与学科建设中的成果。如,2015年的第6届CIM要求来稿作者必须不少于2位且分别隶属于不同学科;2022年第13届CIM邀请学者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对话,为音乐学科提供了跨学科交汇视野。

可见,国外“艺术+X”跨学科模型已成为世界艺术学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理论研究、高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应用实践中强调跨学科合作。对照国外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不难发现“艺术+X”模型并非简单的艺术与其他学科组合,而是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生产中,关注社会需求及学科形态的变化,引导艺术学科在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迁移。为避免忽略掉艺术学科的主体性,要在艺术学科为主导的优势基础上构建优势学科群模式,形成艺术学科建设重点突破。为解决社会创新问题以及借助其他学科深化艺术本质问题,由此而生的艺术学科适合数字时代、智能时代教育的跨学科发展,通过体制建设、跨学科课程项目建设、以“艺术+X”的模式实现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从艺术学科新生态出发,关注学科发展经验,基于动态社会需求,提出增补、综合、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推动艺术学科跨越式发展。

四、时代语境下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发展模式

1.学术生态正走向集成研究的“大科学”阶段

跨学科不仅是艺术学科在新时代建设中的发展趋势,更是实现学科突破的重要途径。“在交叉与应用理论研究中推进的跨学科与跨界域研究,其产生的新理论形态和理论实践经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3]当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重构文化生态和艺术发展模式,学术生态正走向集成研究的“大科学”阶段。数字新技术催生了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内核的不断更新。跨学科为艺术学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知识创新的可能,艺术与技术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生成了更为新兴的艺术学科,如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科技与商业理学等,呈现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学科发展态势,艺术学科建设规模日渐扩大。

当前,艺术学科共同追求的集成“大学科”学术生态,是推动教育、人才、科研走向包容性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我国艺术学科正逢“新文科”与“新工科”建设下跨学科边际融合和协同的新形态。进入跨学科艺术学的理论与体系建设,其主体是解决史观、史料和史学的综合问题,并碰撞、交融出新的“素材”,形成艺术学科跨学科建设的节点,协同其他学科组建艺术学科知识生产力,使得在原有的艺术学科建设中发展出文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和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外生力量,反哺跨学科基础环境,助推跨学科路径的探索与实施。

2.学科制度要求调整

时代语境下艺术学科跨学科需要有健全的机制做保障。在艺术学科建立的十多年来,学科在建设中不断发展,并生发出艺术学科跨学科态势。面对当代艺术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正在寻求结成学术体大联盟,以组建学科群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再加之新文科、新媒介等多元军的加入,有助于为艺术学科注入新兴血液,从而走向综合、交叉、比较的跨科学新生态。从学科建设的趋势来看,艺术学科跨学科正在向整体化发展。2023年4月4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艺术学门类下有关跨学科的专业列有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跨媒体艺术、科技艺术等。《新版目录》将艺术学科中的设计学调整至交叉学科中。从这两份学科文件名录和调整中可以发现,艺术学科已经从原来设立的单学科发展要求,转为注重与其他学科对话,建设与技术、文化发展跨学科交集中的新领域,甚至未来极有可能面向超学科演进。当然艺术学科在走向多元并举的同时,依然注重专业特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科枝干生发出来,学科家族日趋壮大。学科呈现开放姿态,也为人文科学跨学科蓬勃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可以说,在学科建制层面,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不仅破除了学科单一发展的单向度局面,更是将学科调整与高等教育扩大优质学科资源优化整合,增强了艺术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文化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日)黑田鹏信.艺术概论[M].俞寄凡,编译.上海:世界书局,1932:74.

[2][3]张泽厚.艺术学大纲[M].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83,85.

[4]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9-18.

[5]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

[6][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58-662,766-773.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M]//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一编).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129.

[9]Julie Thompson Klein. Crossing Boundaries: Knowledge, 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6: 4.

[10]美国学校的跨学科性:过去、现在和未来.(2017-1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77383185143

92575&wfr=spider&for=pc.

[11][12](德)埃米尔·乌提兹.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M].窦超,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6-7,33.

[13]夏燕靖.艺术学交叉与应用理论建构的多元格局[J].民族艺术,2020:112-12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ZD2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discipline is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 art discipline need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s in the process of new adjustment of discipline catalog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t discipline is a new and rapidly developing discipline, which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mproved and upgraded. The new development form of art discipline brought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discipline towards a direction more in line with the innovativ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realizing the ultimat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building a broad platfor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o as to attain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art discipline. In shor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discipline is required to build a new discipline syste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reshaping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reforming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asures, as well as displaying an open and interdisciplinary attitudes, so as to make it take on a new look of "Art+" in the large family of humanities, showing a new layout that puts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and applied disciplines and accepts multiple disciplines lik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s and others.

Key words: art discipline; adjustment and construction; interdisciplinary trends

(责任编辑 杨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