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2023-12-29王景宇刘博

江苏高教 2023年5期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诸多挑战,如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媒体监督管理不到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复杂形势中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关键是要在“变化”中“守正”,即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变”中求“创新”,对高校思政育人形式内容加以革新、网络媒体技术手段加以升级、工作队伍体制机制加以优化,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3)05-0097-0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3.05.014

【作者简介】 王景宇(1994—),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刘博(1995—),男,河南商丘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党的百年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正确方向、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持续开拓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政权安全,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冲击日益严重

西方国家凭借科学优势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文化话语霸权。针对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渲染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LQWLnYjIdbhIVR9gn750Kg==多种途径,不断渗透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导致大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泥潭,甚至模糊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界限。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思想,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是其鲜明特征,但是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因此,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高度警惕弱化不同社会制度下意识形态界限的表现形式,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认清和坚持的原则。

(二)新媒体监督管理不到位对高校传统育人方式的挑战日渐明显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新的平台与广阔的空间,同时新媒体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中,面临着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难题。如新媒体的使用淡化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权威性和重要性,部分取代了高校教师的教育和传播职能,弱化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此外,网络快餐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严重腐蚀了主流文化阵地,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往往以“重评历史”“洞察真相”的幌子试图否认当下的合法性。这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拓展、阵地坚守、话语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日趋弱化

在一定意义上,高校思政队伍的质量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够、体系层次不健全、综合水平良莠不齐等现象,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具体表现为上级领导队伍工作思路和工作职能亟须转变优化,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工作方式难以创新、针对性和亲和力不强。此外,个别高校重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轻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培养目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影响到育人效果。因此,要把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配备、岗位职责、制度保障作出明确规定。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强大精神力量,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就在于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有效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其整体性和科学性,在人类实践和现实生活中以各种方式发挥作用,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是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表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定政治方向、找准问题要害,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基本教育方针。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正确的办学方向,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全面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和带领学生用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各类思潮的区别和界限,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倡优驳劣、达成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加快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上练好“内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主动性,特别要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专家资源,抓紧从学理上厘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理论根源,分析其思想本质,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含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人类解放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在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帮助当代大学生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三个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共产主义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和研究时代发展的规律及特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共产主义信仰。

1.资本主义世界:衰败的世界图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生动描述过资产阶级“创世纪”的过程:“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世界是资产阶级模仿自己的面貌形象生产出来的摹品。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产阶级的“庐山真面目”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模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创造的世界本质上是它开拓的世界市场,即资本用以充分发挥其增殖本性的场所。

资产阶级有着强烈的“创世纪”欲望冲动,它控制的地域扩展到哪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在哪里落地生根。最终,资产阶级用“现金交易”和利益关系替换了所有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和男耕女织的田园诗般关系;用利己主义的冰水冷却了诸如宗教狂热、骑士热忱和小市民伤感等封建主义的病态情感;它抹去了罩在各种职业上面的神圣光环,把教师、医生、牧师、骑士、诗人、学者等曾经备受尊敬的人物推下神坛,降格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普通雇佣劳动者。总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

当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会频繁爆发。资产阶级试图采取两种方法消灭经济危机,一是大量消灭社会生产力;二是积极拓展商品销售市场,既充分利用旧市场又努力寻找新市场。实践证明,这两种办法治标不治本,不仅不能消灭经济危机,反而会加重它。因此,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定认识清晰,同时也要认识到“两个必然”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

2.共产主义世界:人类的自由王国。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概括了人类由大工业和普遍交往所开创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一体化的历史时代,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揭示了世界一体化的客观进程。如果我们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审视共产主义社会,就会发现一幅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3]。

首先,共产主义世界是充分完成了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历史领域的研究,把唯心主义驱逐出历史领域这个避难所,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伟大变革,让历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因此,共产主义也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它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将来必然变为现实的美好生活世界,即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充分实现的世界。

其次,在共产主义世界里,由于消灭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人和自然界的矛盾被彻底解决。自然界从压迫人、奴役人的力量,变为人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在共产主义世界里,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即自然界是人用以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人和自然界通过劳动、对象性的活动连接起来。对象性活动是将主体本质客体化的过程。人的本质、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人的对象性活动将人的类特性融入自然界中,自然界因此被“人化”,从而拥有了人的本质,变得有生命和活力。共产主义世界不像在资本主义世界那样,工人创造的自然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让工人失去了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变成了类本质被异化的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6]。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人不仅以自然界为对象,而且拥有对象,并通过对象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成果,是凝结着人本质力量的有机的和无机的自然界。人通过拥有劳动产品、自然界确证和证明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以及伟大的创造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的创造活动和劳动激情。自此,劳动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人变成了“有激情的存在物”。同时,激情和热情又反过来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探索自己的对象。人们不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自然界的看护者。

最后,共产主义世界是真正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矛盾的世界。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产品生产代替了商品生产,彻底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包含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对生产者的剥削关系。马克思说:“商品生产的每一种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8]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停止了以争夺稀缺资源为核心的生存斗争,生产资料公有制替代了私有制,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从动物界最终脱离出来,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本质。人类真正做到了支配和控制原来一直统治着人的生活条件,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条件关系,是“条件”而不是“代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提出的目标,如今,高校仍要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只是政治教育,而是一个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人致力构建的美好世界。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的未知因素。习近平认为,需要回答好“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去”[10],这一问题揭示了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何种时空方位,意味着人们从艰难、多变的世界中来,现在生活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界中,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自由人的联合体世界中去。

首先,人类从艰难、多变的世界中走来。回首人类社会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人类在技术发展、物质创造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遭受了空前的艰难和劫难。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普遍觉醒的殖民地人民渴望摆脱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全世界最迫切的诉求,就是扩大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大业。

其次,人类正生活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界中。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和僵化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1]。一方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向纵深发展,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生产力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程度增大,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幅度远超于非和平因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共识。另一方面,机遇和挑战相互伴生,机遇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当前,世界金融危机阴霾不散,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一些地区时常兵戎相见;一些国家和个人跟不上时代发展,“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12],以至于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阴魂不散。人类必须直面各种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让子孙后代永享和平,让发展动力持续涌流,让文明永放光芒,因此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3]

最后,人类要到“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中去。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活空间,其归宿是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世界或者说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信仰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教师要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批判的武器掌握学生,用科学理性的理论分析吸引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学深悟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牢固掌握,从而更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4],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基本认识、思想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根本内容,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在有效整合多样化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

高校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准确把握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统领。其次,要丰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体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最后,要划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判标准。高校应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和基本要求,把蕴含其中的价值导向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教育对象在情感和行为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以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新的评判标准。

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在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更广泛地凝聚学生思想共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在教育形式内容革新中,凝聚学生思想共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关注其成长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前提下,融入情景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讲授和学习,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单一维度的灌输式变成一种意义理解和反思性观念建构的过程。阿尔都塞认为,人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确立过程就是人们对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世界图景表征、再现的过程,即“对个体与其现实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过程”[15]。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到事情本身”,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去。例如通过介绍新教的所谓“天国世界”,黑格尔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绝对精神世界,以及东方学中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世界等理论,让青年学生认知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败场景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通过生动讲解、描述文本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境况,让受教育者了解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透过其繁荣表象,认清其不断衰败的趋势和共产主义最终胜利的历史趋势,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并外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让受教育者把共产主义世界的美好家园变为他们向往的世界。

(二)在网络技术手段升级中,转换思政育人范式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变”与“不变”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与较少顾及学生个性特点与个性化需求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孕育出一种精准智能化的教育范式,通过数据信息采集分析的手段和方法,能够更加容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主体、各环节、各流程、各元素的深层关联,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更为精准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人工智能将人与人的互动转变为人—机—人的互动,以新兴技术全息影音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情况、学生规模,对冗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进行深度整合,显著提升育人效果和质量。

但网络思政教育是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校应以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作为基点,融入网络教育,形成网上网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双向合力,从而减少教育过程的局限性,在深层次上掌握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动态,提升高校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多维互动的实效性。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高校理应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络内容审查与监管机制,建立更为精准化、有针对性、高实效性的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要结合新媒体技术的运行规律,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网络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高校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内容监控和防范措施,让正能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三)在组织体制机制优化中,强化队伍建设合力

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协同育人”,因此要重视队伍发展的专业化,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群体,如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在内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开展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培训,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凝聚力和感召力。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在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组织等方面的资源都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设计和配置,统筹推进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增设岗位、投入编制,完善选聘、考核机制,强化培养、发展保障,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职业化水平。要重点抓好大思政工作制度体系与机制建设,动员各领域、各单位、各部门,切实协同演奏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大乐章。要严格落实高校党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责任,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线指挥部”功能作用,推动基层党建、群团组织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协调分工,着力以协同理念打开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的各种机制和措施,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财力、物力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在遵守政治纪律和严守政治规矩上作表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管理,决不给突破红线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传播的空间。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环节,贯穿不同要素。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促使各要素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凝聚起全方位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2][9][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34,53,34-35.

[3][4][5][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61,162,21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0][12][13]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14,6,41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15](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3.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视域中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研究”(19BKS130)。

Abstract: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situations, new tasks and new requireme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facing many challenges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such as impact from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s on China's Marxist mainstream ideology, inadequat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new media, and imperfect team building mechanisms. The key to how to continue to maintain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in the turbulent and complex situation is to "persist in the righteousness" in the midst of "change", that i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s main ideological theory,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meanwhile, it is also needed to seek "innovation" among "the unchanged", innovat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pgrading the technical means of online media, optimiz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work force, and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pertinence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new era;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

(责任编辑 肖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