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至之日,地久天长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11期

导语

清陈希龄在《恪遵宪度抄本》中解释了“夏至”一词的由来:“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现象。

作为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不仅是万物繁盛的农时,也是娱神、娱情的节日。

夏至 |向光浮游,不慌不忙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宜:消夏避暑、吃面、多吃苦味食物

阅: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

一、夏至·起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古代又称“夏节”“夏至节”。

相传在周代,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洛邑,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则是直立的标杆。周公将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个重要事项。夏至节最迟在汉代就已出现,到宋代时,每到夏至节,官员可以放假三天,回家沐浴、与亲人相聚。据《辽史·礼志》记载,辽人将夏至日称为“朝节”,妇女会互相赠送彩扇和香囊。可见夏至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二、夏至·物候特征

我国古代将夏至的物候特征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角朝前而生,所以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蜩始鸣,蜩为夏蝉,俗称“知了”。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生长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边而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三、夏至·民间习俗

祭神祀祖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时值麦收,农人此时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又祈求获得“秋报”。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在山东地区,夏至前后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之后,皇家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该举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吃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时,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古人用面条的长度比拟夏至的白昼,正如过生日时人们常吃面,为的是博一个好彩头。

夏至以后,气温升高,迎来三伏天。魏晋时期,古人已有三伏日吃“汤饼”的习俗,汤饼是面条的雏形,因此夏至面又叫作“入伏面”。我国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四、夏至·人生哲理

君子以自强不息

余世存

夏至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机理。李清照有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君子自强的决绝解释,如歌德名言,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项羽因此从历史里获得救赎,较之历史上的成功者,他在中国人心中更有着美学的意义。宋代张耒的名诗《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这是对夏至行深至微的观自在,自强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各正性命”,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来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改动)

【适用主题】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逆境与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