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六)
2023-12-29
· 名师测评 ·
单元 1
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雨林的毁灭 ——世界性灾难
文/[英]巴里·齐默尔曼 译/段斐然 等
①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②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据估计,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③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④绿色植物和海藻都是特殊的生物。它们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种单糖、葡萄糖和氧气。这种奇妙的变化通过植物中的绿色素(叶绿素吸收日光进行化学反应,即光合作用)完成。
⑤树木将从空气中摄取的二氧化碳以葡萄糖的形式保存起来,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热带雨林的树木生长很快,对促进光合作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林木每年从空气中摄取上百万吨二氧化碳。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由于工业和汽车尾气产生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极为必要。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热量,不让热量漏失,结果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⑦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⑧地球在过去的5亿年岁月中,已经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但这不是最严重的一次。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有改动)
1.联系全文,说说热带雨林的毁灭主要有哪些原因。
——————————————————————————————————————
2.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第③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木材消耗量最大,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也最严重
B.热带雨林的土壤又薄又脆弱,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在雨林区砍树建牧场是得不偿失的
C.树木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D.在地球经历的5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中,最近一次发生在以恐龙灭绝为标志的6600万年前
5.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搜集、筛选、整合与概括。答案应在“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这样的关键语句之后去寻找。由“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可知,原因之一是伐木销售渔利;由“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及其行为后果可知,原因之二是毁林兴建牧场。
2.该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列数字”是容易判别的,“6平方米”和“100克”都是,另外还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的损失之巨与“100克汉堡包”的重量之轻的比较。不论是哪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表明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效率极低,完全得不偿失,近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过渡句的理解。对其作用的分析一般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上展开。具体到文章第③段,第一句话“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是人们都能推想到的后果,第二句话“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则带出了下文对“连锁反应”的具体介绍,指出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4.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A项混淆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和“对热带雨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换句话说,由“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并不能推出该国必定是“对热带雨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因为在“进口热带木材”和“破坏热带雨林”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B项“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与原文“人们都不会想到”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这里是把作者的认知当成了“人们”的普遍认知。D项与原文比照,省去了“大约”这一表示时间的副词,这就使得一种并不精确的估计变成了确凿无疑的事实,损害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该题需要学生有对相关信息的辨别能力,还需要有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答案应紧贴文本,但同时应有所超越,因为题干中并不只是针对热带雨林的保护,而是放大到了整个环境的保护。当然,题干中“依据上文”的限制也提醒我们必须把测试文本当作答案准备的源头或起点,而不能离开材料任意发挥、无限拓展,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单元 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唱歌的人
沈嘉禄
在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吹得紧,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我要了一碗辣酱面。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西北风趁机往我衣领里钻。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拿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一个叠一个,一个火锅冒着热气。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四个小青年在喝啤酒。“快走吧。”他们的声音显得更加不耐烦。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我叫住了他们:“你们吃晚饭了没有?”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我没让他们唱,而是给他们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的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结了账,店主嘀咕一声:“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旁桌客人中传来笑声:“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我没理他们。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没想到我走在前面,他们就紧跟着我唱起来。我挥手阻止他们,吉他手说:“我们喜欢唱,有时候憋在心里发堵,还是唱出来痛快。”他们一个弹吉他,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手甩沙球,就在夜色沉沉的街上边走边唱起来。我在脚下加了点力,一转身进了报社大门。回身一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风吹起了他们的衣角。我心里感激着他们,后来这种情绪慢慢地变成了羞愧。我真是羞愧极了。(来源:《深圳特区报》2015年1月26日,有改动)
6.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怏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1)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具体语句,概括“唱歌的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结尾作者两次提到“羞愧”。“我”为什么“羞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6.该题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和推断词义的能力。第(1)题中“怏怏”的解释与“怏怏”的词典义相差不大,并且能够根据“怏怏不乐”等词语作出由此及彼的猜测。第(2)题中的“味道”则与我们平素在一般情境下的理解有了很大不同。这里的“味道”是针对三个小伙子听不懂的“上海话”而言的,显然主要是指从上海话中感受到的不太友好的语气和氛围。
7.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风冷,夜暗,是上文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如果要将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完整,应该从故事背景、写作手法、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比方说,就写作手法而言,着意营造的寒冷和黑暗显然与后面一群人的吆五喝六和火锅的热气腾腾形成了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而就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言,恶劣的天气,更加生动而深沉地烘托出了三个青年漂泊的苦和底层的难。
8.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这几句话同中有异,当然,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道出同中之异来。所谓“同”,指他们对三个小伙子的行为都是否定的、轻慢的、贬斥的、不能接受的;而所谓“异”,指不同的人们的反应是基于各不相同的情境,这里有高高在上的冷漠,有避之不及的嫌弃,也有似乎洞穿一切的作为精明的旁观者的嘲笑与讥诮。
9.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概括应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这也是题干中“联系具体语句”所明确要求的。作者对“唱歌的人”尽管只是大笔勾勒,却言简义丰,形象饱满,颇具生活的质感。从“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可以看出,他们是豪爽而自尊的;从“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可以看出,他们是懂得谦恭礼让的;从“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可以看出,他们的仗义中又有冲动甚至粗暴的一面;而从“他们的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则不难发现,他们是乐观而无羁的,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对生活的热爱。
10.该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关键语句和深层意蕴的探究能力。表面看来,“我”做了一次好人,表现了一次作为衣食无忧者的慷慨;实际上,“唱歌的人”的生活境界或许是“我”应该仰视的。“我”给他们的不过是物质上的施舍,他们给“我”的却是精神的给养和灵魂的撞击。“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远远大于他们从“我”这里所得到的。重复提起的“羞愧”,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杨绛在《老王》中写到的“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但其中蕴含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是完全一致的。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还有“我”对他们想为“我”唱歌的一再拒绝,“我”的行为或许是对他们心理释放与情感救赎的深层渴望的漠视,同情大于尊重,远谈不上以心换心。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①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②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③于鲁④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⑤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⑥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选自《白鹤堂文集》)
【注释】
①资:天资,天分。
②屏:同“摒”,除去,排除。
③卒:终于。
④鲁:迟钝,不聪明。
⑤鄙:边远的地方。
⑥恃:凭借,依靠。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吾资之聪,倍人也 倍人:______________
(2)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______________
(3)越明年 明年: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天下事/有难易乎 B.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C.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表现了富者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上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两个设问句引出了作者的观点:做任何事情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文中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一道理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并照应了文章开头的观点
【试题解析】
11.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倍”一般作“加倍”或“照原数等加”解,第(1)题中译为“超过”比较合理;第(2)题中的“语”在这里读作yù,是“告诉”“使知道”的意思;第(3)题中的“明年”属古今异义词,“第二年”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明年”相同。
12.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应翻译为“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其聪与敏”是“恃”的宾语成分,“其”与“聪与敏”之间不应该读断。
13.该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第(1)题要注意文意的畅达,“下”最好能译为“顺流而下”,“犹”最好能译为“尚且”,这样更能表达出“富者”严重质疑的语气;第(2)题中的“顾”是“难道”“反而”的意思,一般用来加强反问的语气。
14.“子何恃而往”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但语境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前一次是针对贫者“吾欲之南海”的计划,表现了富者诧异中的疑惑;后一次是针对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的回答,轻蔑中带有嘲讽的意味。
15.该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旨的理解与把握。答案是开放的,只要从文本出发,围绕“为学”的话题,并持之有故就行。我们既可以在文章的道理论证中获得领悟,也可以在文章的事例论证中得到启发;既可以从贫者的成功中得到经验,也可以从富者的失败中得到教训。
16.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观点与材料一致性的把握。“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聪与敏”的“不可恃”,同时也证明了主观努力对一件事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这种说法太绝对,也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本意。实际上,贫者的“一瓶一钵”就是很平常却很重要的客观条件。
参考答案
1.伐木销售渔利;毁林兴建牧场。
2.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毁林兴建牧场的效率极低,具体准确,让人触目惊心。
3.从结构上看,该段是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指出了雨林毁灭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4.C
5.要点:①禁止乱砍滥伐;②减少一次性木筷子等木制品的使用;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④植树造林。
6.(1)不高兴(失望,不满意,闷闷不乐的样子)。(2)口气(语气,气氛)。
7.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节令。②着意渲染的寒冷与黑暗与后面的热气腾腾形成对比。③暗示“唱歌的人”生活的艰辛。④为表现世人的冷漠与冷酷营造气氛。
8.答案要点:(1)对“唱歌的人”的冷漠。(2)对“唱歌的人”的鄙视(厌烦),也有对“我”的责怪。(3)对“我”的嘲讽(讥刺,嘲弄,冷嘲热讽)。
9.①自尊(知恩图报)(如: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②谦恭(如: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 ③仗义(冲动)(如: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④乐观(如: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的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又如: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
10.①表面上看,他们应该感激“我”,实际上,“我”应该感激他们。②“我”不应该两次拒绝他们为“我”唱歌,因为他们唱歌不单是为了向“我”表达谢意,更是为了释放自己的苦闷,表达自己的“痛快”与“高兴”。③“我”的豪爽的施舍在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下显得微不足道。④“我”能给他们的不过是一碗面,而他们给我的是精神的营养;“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比“我”给他们的要多得多。
11.(1)超过别人。(2)告诉,对……说。(3)第二年。
12.D
13.(1)多年来我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2)人立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14.前一次表现了富者疑惑的态度,后一次表现了富者嘲讽的态度。
15.答案要点:为学的条件是“志”与“为”,做学问要立志更要努力行动;行事不一定要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聪敏不可依靠,昏庸也并非不可改变。
1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