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3-12-29乔宏军

债券 2023年12期

摘要:商业银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债券、为各层次债券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积极参与对外开放、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风险等方式,推动了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商业银行应继续通过债券市场多层次多维度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债券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筑牢底线防风险,全面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债券市场 直接融资 商业银行 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2023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畅通融资渠道、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文将结合商业银行参与债券业务的资源禀赋优势,针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通过债券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出建议。

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一)债券规模稳步增加,直接融资占比明显提高

一是债券年度发行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债券市场年度发行量稳步上升,从2013年的9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61.5万亿元1,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截至2023年11月20日,本年度总发行量达到64.7万亿元,已超过上年全年总量。

二是债券市场存量余额屡创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53.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当前,我国国债存量余额已超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且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三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带动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稳增长的诉求十分迫切,地方政府债券在支持我国经济发展、推进重要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1—10月,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达8.4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增量的增加,也带动债券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的占比逐步提升至超过四分之一,为稳增长提供动能。

(二)债券收益率稳中有降,直接融资成本优势明显

一方面,近年来债券市场利率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走势,带动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成本中枢下行。截至2023年10月末,1年期、3年期AAA中短期票据信用利差显著收窄,较上年末分别下行17BP和18BP;二者收益率分别下降至2.68%和2.90%,较上年末分别下行3BP和27BP。受“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影响,城投债收益率也全面快速下行,1年期、3年期AAA城投债收益率分别为2.76%和2.97%,较上年末分别下行11BP和31BP,其他评级及期限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行。总体来看,信用类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明显。

另一方面,与贷款相比,债券融资的成本具有比较优势。以2019年8月以来启用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5Y)的情况为例,除2022年末因市场波动造成短期发债利率暂时性上行外,大多数时间债券融资成本优势突出,各期限品种债券收益率均显著低于同期限LPR。截至2023年11月中旬,LPR 1Y为3.45%,LPR 5Y为4.2%,对应期限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最新加权发行利率分别为2.74%、3.63%,分别低于LPR 1Y和5Y期报价89BP和57BP,显示出债券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优势。

(三)创新品种持续发力,多层次畅通实体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的实体经济是多元、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扎根于实体经济,通过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提供多层级融资支持。一方面,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乡村振兴债券、“一带一路”债券、科创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类债券等创新产品,精准支持国家战略及相关重点领域融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资产证券化在融资方面的应用,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以银行间市场为例,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间市场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超2.2万亿元,累计支持了超过3.5万家小微企业。2022年,我国境内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为124单,发行规模约为2142.55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加71.88%,再创历史新高,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商业银行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最大的投资者

当前,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规模已超过70万亿元。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托管数据,截至2023年9月末,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余额为68.1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持有银行间债券总额的69.1%,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约50%,稳居所有类型投资机构之首,是债券市场的“基本盘”和“稳定器”。截至2023年9月末,商业银行债券余额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约四分之一,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最大支持者。

(二)商业银行为各层次债券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市场、柜台债券市场的主要做市机构,也参与交易所市场交易,积极为各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从市场成交份额来看,2023年1—9月,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量为92.7万亿元,占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量的40.4%。从做市商数量来看,当前银行间市场做市商共92家,其中59家为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中,境外投资者通过“全球通”(结算代理模式)可与所有银行间市场做市商进行交易;“债券通”模式下,当前做市商共65家,其中48家为商业银行。此外,柜台债券市场现有的30家柜台债券业务承办机构全部为商业银行。通过持续为各层次债券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商业银行在完善债券价格发现机制、提升二级交易活跃度、吸引更加多元化机构投资债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构建市场化、开放型金融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托管数据,截至2023年9月末,“全球通”和“债券通”模式下的债券托管量占比呈现八二分——境外央行类、商业银行等法人类投资者主要通过“全球通”进入银行间市场,“债券通”模式则更受境外资管类机构青睐。商业银行借助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既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入市开户、代理交易、结算托管等服务,又可以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做市报价。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境外机构投资我国债券规模达3.25万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速约为30%。商业银行已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重要管道。

(四)商业银行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风险,有力保障金融安全

一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首批涉足衍生品领域的金融机构,具备较为优秀的衍生品定价、报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各类利率及信用衍生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元的风险对冲工具,帮助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23年“互换通”的推出,更是让商业银行为境外投资者管理在岸人民币债券利率风险提供了利器,也进一步便利了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组合管理,有效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助力金融高水平开放。

二是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房地产企业债券承销及债券投资业务,维护债券融资渠道稳定畅通。从发行规模来看,2023年前10个月,房地产企业共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003亿元,同比增长约3%。从注册金额来看,同期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注册债务融资工具1609亿元。其中,民营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注册债务融资工具61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三是支持地方有序化解隐性债务风险。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计划从下半年开启第四轮债务置换。2023年9月以来,多地公布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信息,新一批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已逐渐落地。截至11月中旬,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行超过1.3万亿元,商业银行在其中承担主力军作用。截至2023年9月末,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约31.8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量的85%,较上年末增长10%,超过商业银行整体债券持仓增加幅度,为地方有序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

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商业银行在债券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有可为

(一)坚定不移促发展,多层次多维度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一是参与市场机制建设,助力债券业务发展行稳致远。随着金融市场的加速开放以及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机构持续推进债券领域深化改革,债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商业银行作为目前国内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需要积极参与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债券业务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推动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

二是提高站位,把握国家战略导向,优化资金供给结构。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凝聚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金融市场业务合力,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价格发现,履行做市义务,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主要的投资交易群体,应始终坚持规范金融市场的投资和融资行为,确保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做好事前科学评估与协调,推动一级市场发行定价更充分地反映债券投资价值,提升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同时,积极履行做市报价义务,不断提高各品种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力争实现资源和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锐意进取谋创新,为加1LJpBGyb1g48WN2hbM8mWg==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稳步扩大双向开放,持续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债券通”“互换通”等创新业务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商业银行需要借助自身在客户体量、历史经验、综合服务能力及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抓住金融对外开放契机,不断提升做市报价能力及服务境外客户能力,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投资人民币资产,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添砖加瓦。

二是强化创新产品驱动,不断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第一,要确保合规,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第二,要紧扣目的,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开展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阻力;第三,要把握重点,注重挖掘经济增长点,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瞄准新发展格局中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等关键领域,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第四,要抓住客户,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不断提升创新产品的契合度,将客户需求与国家政策导向有机

结合。

三是科技赋能激发债市活力,发展金融新业态新模式。第一,要积极推动量化交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量化做市策略,并不断完善利率、衍生品等策略,以科技赋能提高价值发现和利润创造能力;第二,要推动信创改造,规划落地境内外资金业务系统的国产替代升级路径,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性、网络安全性和系统效能;第三,要推进数字化劳动力系统建设,丰富债券市场缴款、经营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升级债市新业态。

(三)牢筑底线防风险,全面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助力市场法治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从风险防范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应配合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支持推动债券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债券发行和交易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审查审核,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推进债券市场更深层次改革。从风险应对角度出发,随着我国信用债违约进入常态化阶段,商业银行作为重要市场参与者,要积极参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推动建立司法、行政、自律相结合的债券违约处置框架,完善违约债券市场化转让机制、受托管理人制度、违约债券估值体系,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定价水平,从而提高违约债券流动性,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

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作为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其风险管理的核心要义。商业银行要在促发展、谋创新的背景下,坚持牢筑防风险底线,切实把中央“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到债券业务,从顶层架构出发,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统一风险管理,落实“经营归口、管理扎口、同类统管、全面并表”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包括债券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方面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覆盖债券业务事前、事中、事后全部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和风险识别机制,确保风险评估和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是立足长远发展,提升银行自身债券业务专业能力,为国有资产保驾护航。第一,宏观层面应重视债券投研体系的搭建,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态及政策导向,针对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风险波动加大等情况,做好风险预案,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中观层面应加强行业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研究,更好把握行业周期规律,支持国家战略;第三,微观层面应加强债券交易能力建设及交易合规培训,培养作风优、能力强、站位高的合格债券人才队伍,胸怀“国之大者”,推动债券市场规范、高质量发展。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编辑:刘文文 刘颖 鹿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