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23-12-29孙艳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加强线上网络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的融合,可以突破传统数学教育的时空限制,丰富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动态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和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此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引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着眼学生的思维发展,用思维撬动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自主”是指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对知识的个体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交流碰撞,实现“合作”;从个体到小组再到全班,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和表达,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师组织教学层面,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依据“评价观察量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备课、评课、改课提供方向;从学生学习层面,能够形成“课内课后一体”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统一管理,提高教师科学、精准设计作业的意识与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业质量。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进而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网络教学环境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并分析问题。
确定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应从教授知识转向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授课,还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同时,网络环境为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机会。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丰富的现实问题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化、生成多样的问题情境,从而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数学基本素养和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体验数学的魅力。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课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督促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