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IC框架的C-STEAM课程设计
2023-12-29朱国旺伍文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自强被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詹泽慧等专家提出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本土化STEAM 教育(简称“C-STEAM”)理念。C-STEAM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叠加呈现,而是将五门课程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到蕴含文化主题的问题探究和创作中去,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孕育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那么,如何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跨学科知识融合,开发出C-STEAM课程?本文以詹泽慧等学者研究的ETIC项目类型为基础,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从“培养方式”“能力发展”和“文化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讨ETIC项目的框架组成、四个象限教学特点和组合类型;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库设计、文化主题项目设计和C-STEAM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C-STEAM课程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ETIC框架内涵
詹泽慧等学者从培养方式和能力发展两个维度构建了ETIC框架,以“过程—结果”“低阶—高阶”为取向属性,在实践象限中划分出感受体验型、技艺训练型、探究学习型和创新创作型四种项目类型。笔者在ETIC框架的“培养方式”和“能力发展”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文化育人目标”维度,将之分为“认知·理解”“理解·认同”“理解·传承”“传承·创新”四个层次。
ETIC项目特点
ETIC框架四类项目的取向属性呈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文化育人目标呈现由内到外、螺旋向上的发展关系。结合不同象限的取向属性和文化育人特点,不同象限的项目呈现不同的教学特点。
感受体验型项目强调教学的体验性、趣味性和沉浸性,以观摩、模仿、体验等方式,对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文化异同等内容进行认知、理解和反思。
技艺训练型项目强调文化技艺的掌握与应用,在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技艺流程、掌握技艺技巧、展示或表演作品,进而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特征并传承其蕴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
探究学习型项目强调创设区域文化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影响等进行推理、探究、验证与总结,逐渐形成对文化的观点、审美、伦理、道德、价值等内容的理解、接纳和认同。
创新创作型项目侧重于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改造、创新、宣传文化作品或产品,主动传承和践行已认同的文化观点、技艺精髓、伦理道德、价值原则。这既是创新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
ETIC项目类型
ETIC的四类项目虽各有侧重,但这四种项目类型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培养方式+能力发展+文化育人”三维属性融入C-STEAM课程学习目标,凸显项目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涵,更好地实现认知、理解、认同、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育人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STEAM课程体系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库设计
本研究团队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库”模型包括:以大湾区文化特色9个类别(人物篇、历史篇、文学篇、艺术篇、建筑篇、民俗篇、工艺篇、美食篇、其他)为横向坐标,以组成大湾区的11座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为纵向坐标,表格栏目有:序号、类别、项目名称、所属地区、资料来源。
C-STEAM课程体系的项目设计
相对于综合性课程,特色文化STEAM课程的设计具有更强的主题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更注重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ETIC项目的C-STEAM课程项目设计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同一课程不同文化主题的项目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相同课程不同文化主题”时,我们不仅要强调学科思想和思维层面的相互融合,还要强调以“文化育人”为主线的文化知识的覆盖面、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跨学科知识梯度。从宽度、深度两个层面引导学生理解与认同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凸显面向文化传承的育人价值。
例如,笔者带领团队研发的C-STEAM课程“Kitten带你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简称“Kitten课程”),设计了“感受体验+探究学习”“感受体验+探究学习+创新创作”两种项目模式;以“文化育人”为导向,设计了艺术、文化、非遗、建筑四大模块,每一模块设计2到4个文化项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各学习板块与知识体系架构,先由表层的认知体验开始,直观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而后从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筑四个方向入手,分小组进行文化项目的思考与探究,将地理、历史、工程学、建筑学、艺术、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进而立体深入地理解、欣赏、体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感知城市文化动向与品格延展。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千年技艺”“红色图腾研究”“建筑设计群像展”“文化拾遗”“寻根之旅”等探究活动,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文化育人。
另一种是不同课程相同文化主题的项目衔接设计。当不同课程涉及相同文化主题时,可以进行衔接设计。不同课程的文化知识互为基础、相互支撑、共促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不同课程间项目组合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应文化知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衔接的先后次序,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理解与认同文化内涵,更好地实现文化创新。
例如,本团队研发的课程“3D One带你创意制作粤港澳大湾区地标”(简称“3D One课程”)和“Kitten课程”均涉及相同的文化主题“开平碉楼”。相同的文化主题在两门课程中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相互衔接——“3D One课程”学习难度偏低,安排在七年级授课,为八年级的“Kitten课程”学习搭建过渡阶梯。两个项目的学习内容随年级螺旋上升,学习内容衔接紧密,课程之间过渡自然,实现由建筑模型的表层体验项目到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项目之间的完美衔接,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相互区别——“3D One课程”采用的项目类型是“感受体验+探究学习+技艺训练”,侧重于对开平碉楼的建筑造型风格、技艺技巧等方面的感受体验与探究,开展手工模型拆解,对开平碉楼的整体观感及细节处理进行讨论分享,最后应用设计软件进行碉楼立体造型的绘图与制作。“Kitten课程”则在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扩充与延伸,采用的项目类型是“感受体验+探究学习+创新创作”,侧重于对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表征、制作工程、碉楼用途、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感受体验,深层探究碉楼的文化内涵,最后创意制作“智能机器人开平碉楼研学”App作品。在本课程探究成果交流环节,学生提出了“开平碉楼与村落演变”“侨乡历史文化追踪”“非遗旅游资源管理策略”“从开平碉楼看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等难能可贵的思考点与创新点,这些是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STEAM课程体系设计
笔者带领研发团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筛选出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特征的文化项目,并以ETIC框架为依据,灵活组合项目类型。经过设计、研讨、研发、实施、完善等环节,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STEAM课程体系,分为“躬体力行”实践型、“融合贯通”基础型、“兼容开放”应用型、“敢为人先”创新型和“多元联动”发展型5种课程类别,以及渗透、精品、创新3种课型,共142节课。
基于ETIC框架的C-STEAM课程创新性地将优秀区域文化与STEAM教育进行融合,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STEAM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培育具有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现代化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