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忙起来”的学校
2023-12-29王雪
“我们都很忙的”,韩晔所谓的“忙”,不是一种消耗性的忙碌与内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忙碌”,恰恰是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韩晔说:“不能在时间长度上让孩子们感到疲累,而要在学习宽度上让孩子们徜徉在兴趣当中。”作为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万科紫郡小学(以下简称“紫郡小学”)的校长,韩晔一直在钻研如何让这所新校“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在践行“君子教育”的基础上,创生出欣欣向荣的校园景象。
紫郡小学建校于2018年9月,是万柏林区的种子发展学校。建校之初,学校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探索新时期优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型,取“紫郡”谐音生成“君子教育”办学思想。“君子教育”的三个核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几年来,紫郡小学秉承“君子教育”办学思想,形成了“养谦诚之德,行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通过党建教育融合管理机制,全面构建起导德齐礼文化体系、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校园双礼德育体系相统一的学校健康发展框架。韩晔表示:“教育有方向,师生才有力量。以策略为引领,以框架为抓手,整个学校就会凝心聚力、循着共同的方向前行。”
“三思课堂”,更为稳固的学习方式
韩晔认为,学习可以看作“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她阐释道:“只有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才能清楚知识要到哪里去。要让知识被溯源、被探究、被生成,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有‘根’的,学习才能更高效。”因此,紫郡小学在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思课堂”教学模式,以重塑课堂价值观为前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常态课为依托,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三思课堂”分为笃思、辨思、学思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层层推进、不断衍生,形成三角形形状的闭环链路。笃思即认真思考,适用于课前自主预习,是在旧知基础上,对新知进行了解并提出问题的过程;辨思即思考辨析,适用于课上探究学习,是个体通过解决问题、交流思路、对比方法,明确新知学习路径的过程;学思即学思知行,适用于课尾归纳学习,是个体反思吸收新知,应用新知的必备思路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拓展应用的巩固过程。韩晔表示,“三思课堂”不是将课堂学习简单分为三个部分,而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三思”来进行设计。她还强调,“三思”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抓手,学生的思考方式是包罗万象的,不仅限于“三思”。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为宝贵的就是拥有思考精神。作为教育人,韩晔希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重要指引,引导他们自觉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韩晔看来,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必须摒弃“满堂灌”的课堂。以40分钟课堂为例,她认为,教师讲课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教师要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经由“三思”过程,形成三角形闭环之后,孩子们的脑海里就会形成知识积淀,从而能够在下一次学习新知时产生链接。“三思课堂”的设计,不仅仅是抓住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力。韩晔表示:“在小学阶段,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是素养的培育。课堂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将学生对事物的关注点捕捉到课堂上来。”课程标准是基线,而可为的空间是无限的。
思政课程,更为生动的文化浸润
“思政理念的融入,不仅是向学生展示爱国主题片等红色内容,还要通过课程建设将红色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韩晔称,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准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特征和关系,基于学校“跨学科、大单元、项目化”的思政育人课程理念,立足学生“底蕴、体验、担当、创新”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与利用各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设计开发思政育人课程。
构建“一主两翼”思政育人课程体系。一是基础课程的思政大单元整合。深度挖掘既定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点,以学科内或跨学科形式创建“君子论坛”特色思政育人综合实践系列课程。“君子论坛”以探索为路径,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中自主提升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倾听表达意见的能力。立足实践,打破学科界限,深入探究德育与学科知识的融通,将德育论坛主题内容与音乐、美术、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尝试以礼求知、以智达仁。与此同时,教师、家长与学生“君子论坛”三位一体,旨在实现师生与家长的共同成长。
二是地方与校本课程的思政项目化实施。研发系列校本教材和礼仪课程实践活动,完善课程学礼与生活践礼的双礼思政课程,形成校园双礼德育体系。韩晔说:“礼仪教材从内容编排到图片选择都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地方、学校各级教育目标和教育现状编排而成。”这套礼仪校本教材的编写,从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基本礼仪修养开始,逐步拓展到学生所处的生活场域。学校试图通过简洁易懂的教材语言、真实再现的校园图景、贴近生活的生动案例、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教会学生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谦谦君子。
三是思政主题课程的螺旋式开发。包括:以“中国故事、中国品格和中国精神”为主题的少先队课程;以向经典传统文化致敬、向革命精神与信仰致敬、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代致敬为主题的“三致敬”品牌系列思政课程;雏鹰展翅系列养成教育课程;家风家训教育课程;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开展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等。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公共场馆的环境设置,体现思政育人理念,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楼宇内的四层通道是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一层是具备影音播放功能的光电长廊,学校会结合学生需求定期更换影音内容;二层是百花齐放的艺术画廊,由师生共同设置主题并征集相关作品进行展示;三层是兼容并包的礼乐长廊,融合中西方乐器进行实物陈列,还有独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剪纸、皮影、木偶等,学生可以在课间拨弄乐器、欣赏工艺;四层是中医药文化长廊,陈列着工具、中药以及古代名医的生平事迹。山西中医药大学会定期更换陈列的药品,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学校还在楼宇内设置了演讲台、朗读亭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韩晔说:“小舞台的设置非常重要,它是大舞台的补充。楼宇内短暂的课间展演,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我。”在小舞台上,学生们不仅可以进行表演,还可以分享故事、分享阅读书目。韩晔认为,当孩子们在小舞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出书中的故事、有理有据地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目,就证明孩子们已经在全情投入阅读了。在低龄阶段,是否读懂并不重要,关键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读好书、好读书。如果过于聚焦让孩子深究书中的奥义,就背离了以阅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初衷。另外,为增加小舞台的仪式感,学校在楼宇内设置了小品景观,让学生能够在相应情境中有更好的表达和输出,让思政理念自然而然长在学生身上。
学业评价,更为高效的实施框架
一站式学业评价单的设计与应用,是紫郡小学落实“双减”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通过过程评价“学生学”与“教师教”,以全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出发点,打破教师拘泥于教学经验的“固化坚冰”,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重整教材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学校名师与骨干教师团队,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要素落实点和学生素养提升点,将学生课上探究思辨和课下巩固实践进行一体化设计,至今已形成3000份学业评价单,有效保障了“双减”政策的落地。韩晔表示,一站式学业评价单是学科教师落实课程建设、深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更是教师在家校共育中进行专业沟通的优选素材。
于学生而言,“基础+拓展”的分层设计是各科学业评价单的基本结构,既考虑全体学生的巩固提升、举一反三,又关注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延伸,保证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在充分发挥作业原有的学情诊断、巩固与分析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思政、美育、体育等方面实践类体验任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的同时,面向多维学习进行跨学科融合,重思维、重输出,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韩晔表示,一站式学业评价单能够统领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涵盖70%的学科课程,尤其是特色课程的设计。一站式学业评价单首先解决了教辅选择的困惑。学校没有任何其他教辅图书的征订,一切按照国家课程要求进行一科一辅。韩晔认为,课改的难点在于教材不变。如果教材内容跟着新课程改革进行系列编排,将单学科的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整合并不科学。她说:“课程结构化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思维结构化,一站式学业评价单应涵盖多学科的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内容。”
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真实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种对问题的持续探索就是学习的本质。比如,“圆”的主学科是数学。那么,除了数学之外,还有哪些学科能够与“圆”产生关联?各学科可围绕主学科进行连线。从语文学科入手,对“圆”文化进行剖析,例如回文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也可读作“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回文联上的十个字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圆”,每一个字都是“圆”上的一个点。从美术学科入手,拱桥的构造等建筑美学都包含着“圆”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传统的团扇也被紫郡小学当作教学工具。韩晔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对于“圆是扇形”的抽象概念,小学生很难理解。她便尝试将团扇从一边起始绕至另一边重合,形成一个360度的扇形。这样,以团扇开合的形式,将扇形演变成圆形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对“圆是扇形”有了更具象的认知。另外,学校还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相结合,让学生在寻找轴对称剪纸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剪纸的文化与魅力。
于家长而言,学校开发了一站式学业评价单的家校共育功能。韩晔发现,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沉浸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往往是在无效沟通。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期许力度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也有所提升,可以给予教师一些教育灵感。韩晔认为,家校之间需要一个媒介来打通认识壁垒,或者达成共识。那么一张张学业评价单,就是教师和家长常态沟通的工具。家长可以从学业评价单的每一个任务设计中体会到教师们的用心良苦,以及孩子在解决任务当中表现出的力不从心与得心应手。
于教师而言,学校不再以单科教研组的形式进行教研,而是各学科教师聚合在一起自由组队,划分“责任田”,自主设计大单元主题,研究开发主题项目教学内容,组织项目学习与成果展示。“不论是校本教材、国家教材,还是地方教材,我们的常态教研模式都是围绕大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整与连线。教师有了探究方向,教研工作也就有了抓手。”韩晔说,以“责任田”的形式进行教研,会促使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自主生成评价,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检查教案而临时评价。
“行走间的关心、行走间的捕捉才是真正的用心。”韩晔称,一站式学业评价单让全校师生都真正行动起来了:教师投入其中,研究设计方案;学生投入其中,自主探究知识。这所“忙起来”的地方新校,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