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重构、重建、重联”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2023-12-29卢曦陈思雁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课程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指向的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与语文实践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进行文学创作。本文基于这一学习任务群,统整了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以“教学目标重构、学习过程重建、读写教学重联”的实践为例,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同侪教研,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建构与应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2-059-02
统编版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童年成长”,选取了三篇著名作家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安排了“记一次游戏”的习作。单元教材解读时,我们发现单元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关联——课文可作为学生写好习作的很好的材料。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阅读策略?如何依托文本进行读与写的勾连?遵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理念,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视作一个整体,梳理出每篇课文对学生习作的价值点,重构教学目标、重建学习过程、重联读写教学。本文详细叙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同侪教研中集思广益,实现精读课文《陀螺》的教学设计与学习任务群落实。
教学目标的重构
1.基于学习任务群,再思《陀螺》的学习价值
作家高洪波在《陀螺》一文中回忆了童年时用他的小陀螺战胜了大陀螺的经历,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课文对学生完成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的价值点在哪里?经过反复细读文本,再次思考课文的学习价值后,思路逐渐清晰:作家在围绕“斗陀螺”过程中,“我的既小又丑的陀螺出乎意料地战胜了大陀螺”这部分内容的叙写可谓精妙。为了凸显文章中心,作者在文中分散地描写了陀螺样子的小而丑,描写小陀螺以小胜大的场景,期间又适时穿插了他的心情变化,这样的行文结构让读者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内涵,值得学生在记录一次游戏经历时进行模仿和借鉴。这正是学生写作思维上缺失的关键点。因而,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为学生要从中了解下以内容。
(1)作者围绕一次游戏的经历选取了哪些材料?(2)为什么选取“斗陀螺”的场景进行重点描写?(3)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写“斗陀螺”这一场景的?(4)作者在记叙一次游戏过程中有怎样的心情变化?为什么要描写心情变化?(5)学生思考将所习得的写作策略迁移运用至自己的习作,并进行修改。
2.增加勾连习作教学目标,践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理念
团队教师们围绕“学习任务群”理念,对本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构。以《陀螺》一课为例,为了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基础目标中增加了两条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行文结构,帮助学生梳理与总结课文内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建构起文章中心和材料之间关联的思维;二是引导学生根据《陀螺》一文的写作思路,反思自己在“记一次游戏”中的选材,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景,并思考这一场景让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3.确定教学目标,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1)在语境中理解“不伦不类”等词语的意思。(2)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心情或写法,用批注的方式记录,并梳理“我”斗陀螺时的心情变化。(3)了解作者记叙“斗陀螺”的行文结构,能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解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4)反思初写的一次游戏,选定与自己想法或感受相关的印象深刻的场面。
学习过程的重建
1.读者与作者视角,透析“分析性阅读”的内涵
“分析性阅读”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阅读任务,以往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部分词句或修辞等,进行自主批注,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对于小陀螺的喜爱。在读写勾联的教学中,既要在文本中捕捉相关信息进行阅读理解,又要对文本间零散的信息进行重组,提炼写作技巧与方法。
细化教学步骤:在单元阅读教学前,先不干预地请学生写一篇“记一次游戏”的作文草稿。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围绕着陀螺组织写作材料的写作意图,从文本的阅读和感悟中习得写作技巧,继而反思自己的习作。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学生高阶思维引导的层层递进,以此重建学生读写勾联的学习过程。
2.两大板块,破解“感悟和中心的关系”
第一板块,解决的是从陀螺外形描写与“斗陀螺”场景描写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和文章中心的关系。(1)理解陀螺“不可貌相”,发现写作意图。圈划语句——理解特点——发现布局——感悟和中心的关系。如此,建构起作者反复写陀螺“不可貌相”的写作意图。(2)聚焦斗陀螺,感受描写方法。圈划语句,批注感受——关注表现,感受特点——发现写法——感悟和中心的关系。至此,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文本阅读经验,能够明白作者的描写是紧扣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勾联上下文对文本进行理解,并总结场景描写的方法,思维活动从“读法”向“写法”渐进。
第二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心情变化,理解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圈划语句,自主批注——交流批注,理解心情——梳理变化——感悟和中心的关系。最终,发现作者就是如此一步一步,通过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描写,以体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游戏中获得的启示”。
3.单元统整,聚焦任务群功能
《陀螺》一文的教学,仅是单元学习任务群中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单元中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均属同类文本,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路径是一致的:(1)内容: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的什么事?(2)感悟:作者通过事情明白了怎样的道理?(3)方法: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揭示道理的?
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下,学生建构了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策略,梳理本次阅读与“记一次游戏”的习作之间的关联,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写作方法。
读写教学的重联
1.追问中自主小结,勾连阅读与单元习作
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陀螺的别名、做法、玩法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要完成“记一次游戏”作文,要让没有玩过这项游戏的人也能读懂所写的内容,即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接着追问:学习了《陀螺》一文,对写好“记一次游戏”这篇作文有什么启示?然后,出示“山形图”(习作支架)增加的部分,反思自己的习作草稿中有没有“启示”,是从哪个场景获得的?建构一个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和启示之间的关联。
2.回收学习任务,数据分析精准获取难点
为检测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借助“三个助手”平台进行“山形图”习作指导框架任务的发送和上传,通过平台得到数据:21.4%的学生能够将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和游戏中获得的启示进行匹配;11.9%的学生所匹配的场景和启示描述欠佳,或缺乏一些逻辑关联;61.9%的学生存在困难,还无法根据场景来表达启示;4.7%的学生,缺少游戏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要在自己的习作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描写,并且从这个场景中突出游戏获得的启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场景和启示之间的联系。这种逻辑关系的建构需要长时间训练。所以,在未来的习作指导课中,继续帮助学生建构这种联系,解决场景和启示匹配的问题。
3.躬耕前行,实践中获得经验与感悟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经验与感悟:在进行写作教学前,教师要先着眼于单元整体,聚焦“语用”,构建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习任务群;教师要善于以教材选文为载体,利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