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3-12-29吴英玉张丽芳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加强整合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深度融合;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2-080-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广泛开展,但是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教师总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活动中,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发展[1]。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观念上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停留在“教育+技术”的整合阶段,不能真正理解“融合”教育;第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和解决,学习觉得枯燥乏味,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学习兴趣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学校对信息化教学重视不够,教师没有明确的途径,无法真正地实现“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寻求可行性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用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相互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感性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2]。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对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三类三角形,演示三角形的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内高学生能够找到,但是外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以动态的教学方式突破三角形教学重难点。这样一来,通过课件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其在多元化的融合之中理解数学教学的重点,体会数学课堂的多彩魅力。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3]。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具有互动性的和谐环境中自主地探究学习、交流沟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认识多位数”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运用计数器拨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万、十万、百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数10个一千进位认识到万,通过10个一万进位认识十万。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五十一万、一百六十三万和一千二百六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举手上讲台写出自己的答案;也可以出示展台屏幕,让学生能够通过连线来选取正确的答案。通过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这便如同一场精彩的闯关之旅,学生纷纷举手要回答这一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设想和想象,会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并通过独立探究、小组探究努力去探索、寻找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目光,通过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其能够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进而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位置与方向”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直观地看到方向标并确定方向;同时还可以在课件上拖动坐标与距离,借助信息技术使知识理解更加直观;再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解题方法、测量技巧、方向辨别,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进行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突破本课重难点,精准传授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够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形成和谐而融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本质是理解性学习,学生能将已有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应用,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全身心积极参与、深切体验、获得新知的学习过程。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知该如何引导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想要全面构建深度学习,完善学生素养,需要任课教师层层指引,这只靠讲授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优势。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地动态演示出什么是周长,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信息技术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认识周长的含义,还是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都需要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或画一画,再指出周长在哪里,这些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体现。
比如,用两个长是20厘米、宽是12厘米的长方形拼一个新图形,它的一周怎么表示?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在屏幕前操作,先拼出了不同的形状,通过观察比较它们的周长。有的学生猜测一定比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更长,有的认为可能是两个小长方形拼的大长方形的周长较长。接下来学生按照“拼-画-描-算”的操作步骤求出图形的周长,学生借助直观图,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拉伸、抻直等方法对周长进行比较,并对周长的含义加深理解。由此,学生不仅可以用计算结果去说明它是错误的,还借助“拼”的过程让大家清晰地看到原本在外面的边由于“拼”的原因重合了两条边,所以拼出的图形周长就比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少两条边的长度,进而拼成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也能轻松解决了。学生围绕周长学习内容,全身心积极参与、深切体验、获得新知,从而达成理解性的学习,将已有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层层引导,助力学生发散数学思维,实现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这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具有重要帮助。
应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综合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微小变化,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传统教学的评价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采取语言激励的方式,着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对学生个人、小组活动以及学生作品等,通过送花、颁发奖牌等丰富多样的鼓励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语言及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冲击,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使用教学评价的相关软件,通过在手机或平板上下载反馈信息及数据,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将这些反馈结果及数据生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以支持教师更加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例如,在“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一课中,我们要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等设计评价内容。每个教学环节的评价要细化,使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发学生热情,采取有趣味性、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式。本课中,教师首先确定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进而明确活动任务,先组内评价,再进行整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总结能力等。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小学生爱上学习,数学学科教学特色尽显,使得教学活动得以更好地实施。
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校搭建了更便捷的家校共育平台。
(1)学校开通了班级校讯通平台,建立班级QQ群、家长微信群,搭建师生、家校沟通的桥梁,方便教师发布消息、安排学习任务、传送学习资料,进行学生访谈、个别指导、心理辅导等。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家校联系,便于及时和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状况。
(2)各班级教师搭建了各学习小组管理平台,建立了学习小组QQ群、微信群,方便各组成员之间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分享成果、互助学习、统计学习结果等。
(3)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即时给学生分层安排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升自身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及时进行知识和能力达标测试以及学习统计和评价等。学生可以利用其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家长可以通过此平台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分享学校动态,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
实施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通过学校网站和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推动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高效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建构个性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加快了学生学习进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反思总结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线上教学或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调查学习内容等,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学生自制力差,掌控时间和内容得不到有效监控,还可能会在讨论区中不能围绕主题进行发言。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方法出示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加生活化、情境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便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马俊全,刘熙丽.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7).
张莉. 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融合创新[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
宋尧.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策略研究[J]. 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1(19): 1-6.
曾慧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策略[J]. 读与写(教师),2020(10).
编 辑:徐靖程